四世同堂读后感500字10篇(2)
京华之地,皇城根下,饿民夺食,混合面吃得人东倒西歪,半死不活的都拉到郊外,郊外迎接他们的不是病床而是挖好的大坑,大坑里黑压压的人都想逃命,日本人边撒石灰边填土,成百上千的人就这样失去了生命……
读到这里我深切地明白了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什么又叫苟且偷生。
品读这部百万字的恢宏巨著,犹如眼前展开了一幅历史长卷。国破家亡,城春草深。面对强敌,有人奋起反抗,如老三瑞全偷跑出城,参加了抗日队伍;小崔痛打日寇;小文、桐芳借唱戏之名行刺日寇,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年迈的李四爷与敌人以死相拼,死得悲壮。也有人如冠晓荷、大赤包、招弟、兰东阳成了不齿于人类的汉奸,最后或活埋,或疯死,或被掐死,或跑到日本遇上原子弹爆炸尸骨无存。
然而老舍这部名著最伟大最感人之处还在后边,八年抗战,终于胜利了,小羊圈胡同的人们仿佛从地狱里走出一般迎接这一天,然而就在胜利的这一天,祁老人的重孙女小妞子却因为始终不肯吃日本人发的混合面而饿死了。小羊圈胡同的人们想到了胡同里还住着一户日本人,“找她说理去”,祁老人抱着重孙女和众人一起去找那个日本老太太。然而,日本老太太儿子被征入军中战死,儿媳妇被抓去当了慰安妇不知下落,她也是战争受害者,她对中国人民充满了同情,此时她也正想把日本投降这一喜讯告诉胡同里的中国人,他们在胡同里相遇了,祁老人不假思索就高声喊起来:“站住,你来看,来看看”!他把妞子那瘦的皮包骨的小尸体高高举起,小羊圈胡同的人们看到日本人怒火万丈,想吐唾沫,想大打出手,这时候祁老人的大孙子瑞宣站出来,他向大家解释:“她是咱们的朋友”,这是一句多么振聋发聩的话啊!这一句话把日本人民和日本军国主义划分得清清楚楚,人民的心是相通的。
战后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时时在干扰着中日人民的友谊,他们修改教科书,不承认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去年又扣押我渔民,这一切帐应当记在谁头上?应当剑指那些妄想重温“大东亚共荣圈”残梦的人。
好在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是由人民推动向前的,我们不能让一片乌云挡住眼睛而看不清未来,未来是属于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只要人民愿意生活在一个和谐的世界里,军国主义的螳臂是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了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的。
掩卷推窗,旭日临门,满眼喜庆,这本书真好,这个春节过得真好……
四世同堂读后感500字8
老舍先生一向是一个令人敬佩深爱的作家,生活在动乱年代的老舍先生,他的一生遭受了太多的苦难,正是这些波折的经历给了老舍先生创作的源泉,所以他的作品总能反映出时代的印痕,针砭事实,把当代人们的遭遇和感受融于作品,发人深省,成为时代的标签。而在老舍先生众多的荟萃中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名著—《四世同堂》。
作品深刻的反映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军欺凌下的悲惨命运,同时谴责了卖国附敌者的丑陋。老舍以战争下的人性为笔触,为我们揭露了当时阴暗的社会。那种时代的烙痕成为读者不能磨灭的记忆。而通过人性丑恶余善良的对比,作者赞美了反抗侵略的勇敢无畏的人们,也鞭笞了卖国求荣的丑恶。在《四世同堂》里,我们看到了像祁老大爷这样正直,懂得民族大义与国家荣辱的令人肃然起敬的长者;我们看到了不屈不挠、深明大义的祁瑞宣;也看到了卖国求荣、贪图安逸的祁瑞丰;更看到了热血青年祁瑞全。一切不同人物的描写都深刻的反映出了那个动荡年代下的人物、社会的缩影,或英勇不屈、忠贞报国,或苟且偷生、卖国求荣。在《四世同堂》里发生的一切,作者无非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民族的落后将会遭遇怎样的结局。
国破家必破。这个是我在《四世同堂》里看到的另一个道理。一个家族是不可能在国破的情况下依旧昌盛的,国破家必亡。就像小说里描写的一样,一个四世同堂之家最终也在侵略者的铁骑下、在战争的摧残下彻底的崩塌。我想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尚且如此,在战争中走向了瓦解,更何况那些千千万万的小家和小我呢?弱国无强家,只有把个人的荣辱和家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命运系在一起,才能真正的求得生存之道,才能得到全面的升华。战争永远都是可怕的,它是对人性的一个全面的考验和挖掘,在生死的较量中我们往往最容易迷失了自我,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像祁瑞宣、祁瑞全这样的刚正不阿?还是像祁瑞丰这样沦为走狗,出卖自己的国家、出卖自己的民族只为保全生命的完整?《四世同堂》为我们揭示的社会和生命太深刻也太沉重了,我们永远不敢设身处地的去想象,永远不敢面对在那种环境下的真实的自我挣扎。然而这就是老舍,一个饱经沧桑的伟大作家,他用有力的一支笔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如此沉重的世界,绝对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和品读。
四世同堂读后感500字9
昨天,当我读完了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最后一句话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会儿想到小说中的各类人物及其命运,一会儿想到老舍先生在小说中流畅的文笔、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和人物描写以及他对人物命运的安排,一会儿想到老舍先生本人最后的结局,思绪种.种,不能言语。
小说描写了北平的一个极其不惹眼的小胡同——小羊圈里的几户人家在北平被日本人占领之后的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生死命运。这里有一号院的钱家,二号院的李四爷和李大妈,三号院的冠家,四号院里的孙七夫妇、马老寡妇和她的外孙、小崔夫妇,五号院的祁家,六号院的丁约翰和小文夫妇,另外还有牛教授、李空山、蓝东阳、金三爷、陈野求、常二爷,还有英国人富善、日本老太婆等等诸多人物形象,人物虽多,可个个形象鲜明、性格突出,读者绝对混淆不了其中任何两个人。
小说描写的中心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祁家四代人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在面临亡国的时候有着不同的人生选择。七十五岁的祁老人,代表的是旧中国的传统文化,苦出身,安分守己,只求过着不愁吃穿的日子,只求儿子孙子重孙生活在一起,四世同堂。第二代是五十多岁的祁天佑,是新旧文化过渡时期的代表,正直、善良、和气,是个老实的生意人,面对战争手足无措,被日本人挂上“我是奸商”游街,不忍侮辱,投河而死。祁瑞宣、祁瑞丰、祁瑞全是第三代,虽说他们弟兄三人都处于新文化的氛围里,每人却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性格特点。老大祁瑞宣最有知识,但身受家庭的束缚,他深知自己应该赴国难,但终究摆脱不了尽孝的传统观念,所以只好鼓励老三瑞全逃出去尽忠,而他自己始终挣扎在理智与家庭情感的矛盾之中不能自拔,及至老三瑞全返回北平从事地下工作,才在瑞全的鼓励和支持下,找到了自己在国难当头时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从而获得了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勇敢地去配合瑞全的工作。老二瑞丰是个不学无术、好吃懒做的家伙,结交汉奸,巴结日本人,甘心当走狗,结果死在自己结交的汉奸和日本人手里。老三瑞全是个大学没毕业的大学生,思想激进,敢于冲破传统的家庭观念,走进抗战的队伍,几年时间成长为一名胆大心细、勇敢而坚毅的抗战斗士。小顺儿和妞子是祁家的第四代,妞子拒绝吃共和面而饿死。不同的祁家四代人,思想各异,为人处事各不相同,在战争面前也显示出不同的人生态度。
小说还阐述了战争时期国和家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思想。国有难,家便是枷锁,拖住人们不能赴国难,使人顾了家便不能顾国,顾了国便不能顾家。亡了国,家也就失去了依托,纵使想苟且偷生也不能如愿。这点在祁瑞宣的身上得到了最深刻的刻画和体现。
就像许多其他的小说一样,作者总是安排坏人在做尽了坏事后没有好下场或不得好死,如罪大恶极的冠家的大赤包( 妓女所所长, 被日本人抄了家,死在日本人的监狱里)、冠晓荷(被日本人消了毒——活埋)、招弟(做了日本人的特务,被瑞全掐死在山洞里),集各种丑臭于一身的蓝东阳(死在日本)、胖菊子(堕落为娼妓)、李空山(被日本人格了职,沦为流氓)。但好人也并不全有好结果,如李四爷(热心肠,以帮助别人为己任,被日本人打死)、小崔(被日本人砍了头)、尤桐芳(被炸死)、钱家的钱老太太和大儿子(因钱默吟被日本人抓走)、小文夫妇(死在给日本人表演的戏院里)、生活在城外的常二爷(不忍被日本人罚跪的侮辱而气死),祁家的第二代祁天祐(被日本人拉去游街,跳河)和祁家的最小的孩子妞子(饿死)。作者细腻的文笔,让人时时看到侵略者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故而时时为故事中的寻常人物的命运揪着心、皱着眉,而到最后竟掉了泪。当看到妞子拒绝吃日本人发的共和面时,就想着或许老舍先生会安排她饿死,果然,就在胜利的消息传来的前几分钟,妞子死了。胜利也不能叫死了的人生还,胜利也抵消不了溢满心间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仇恨。想着钱默吟和他的孙子也许会在日本人投降前的最后几秒钟让日本人杀了,还好,老舍先生手下留情,整个小羊圈的人们聚在一起欢迎胜利回家的英雄。老舍先生通过小说诅咒凶恶残暴的侵略者,诅咒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诅咒那些未褪尽兽性的人们,甚至诅咒将原子弹应用于战争,尽管对待野兽很管用。
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老舍先生尽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安排,而老舍先生自己的命运倒是好像掌握在了别人的手里。没有死在战争年代,没有死在残暴的日本人手里,历史好像是给中国人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如果说在入侵者面前,有些人卖国求荣、卖身求荣、屈膝变节是可耻可恨的话,那么在没有外敌入侵的时候,那些将看不见的刺刀、匕首刺向自己的同胞的人是不是更让人痛恨呢?好在历史的车轮始终向前,人类也在学会慢慢成长。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再现,也是现实生活的虚拟和理想化,因为正如好人不一定有好报一样,现实中坏人不一定都能得到惩罚。但人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通过那些无声胜有声的文字,向全世界呼喊,向全人类呼唤正义、善良、勇敢、和平、自由、平等和民主。
伟大的文学家是不朽的,就像他伟大的作品一样!
四世同堂读后感500字10
《四世同堂》是我读的最过瘾的一部中国近代文学书籍,没日没夜的看了几天,给我的冲击却是久久不能平静的。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八年的厚重写在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的风雨飘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给中国留下了无尽的伤痕。
说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汉奸形象。“汉奸”,这个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只是目光短浅的爱财小人,为了财出卖了国家和自己的灵魂。他们风光,人们看着恨;但他们死,人们看着却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汉奸”是可悲的,因为没有了对国家的爱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怜人。其实,他们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却没有因为日本人的撤离而亡,他们存活在很多人的潜质里,只是后来的社会不同了,“汉奸”不流行了,不流行并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
钱默吟老先生是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忽略书中如此坚强的一个老人。撇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单单他的坚强勇敢,就足以是全书一抹不容忽视的风景。钱老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这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在全书缓慢的节奏中,钱默吟是一个紧凑的神秘的形象,俨然为书增加许多铿锵之力。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才终于站起来走向光明。
中国人是痛恨日本人的,看着《四世同堂》,你会更加确信自己对日本人的恨。然而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又是无助的,新旧社会的交替给人带来的迷茫是无尽的,人像是迷了路,是不知所措的可悲。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牺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惨死了,没有一个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来。
战争结束了,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壮。然而,《四世同堂》并不是一个悲剧。人们一直疑问老舍先生为什么要给大家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人们诧异于故事的戛然而止却不知结局。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结尾一句“起风了”,我想就足以表达老舍先生的意思了。历史的车轮辗转向前,历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风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许打雷,或许下雨,渺渺茫茫。中国始终推着大车前进,泥泞和伤痕总是有的,但回首过去悲壮的一页,除了记忆和叹息,我们应该看见预示着的光明的未来。感谢老舍先生给后世留下了这部中国的《战争与和平》。
四世同堂读后感500字10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