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读后感10篇(2)
推荐文章
很妙的是道静的一步步走向成熟这条主线和革命的发展壮大也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这本书还是很有可读性的。青春之歌,成长之路。
《青春之歌》读后感6
主要故事是从九一八事件开始的,前面就先围绕着女主的生世开始铺垫。先是生母被强占,忍辱生下女主,然后生母被赶走,女主忍受非人待遇成长起来,又被逼婚最后不得与家庭决裂。接下来就是故事开始部分与三个男人相遇相爱的故事。文章发展到女主人公不能忍受继母的逼婚与家庭决裂的部分显得俗套无比。这不过就是一个生世悲惨而渴望自由的脸谱式人物,不出所料,接下来就是要女主人公接受新文化、党的洗礼成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在革命的浪潮中去抗争,去奋斗。说实话,其实就是太套路化的故事实在没有趣味性。本故事最闪光部分就是女主人公林道静与三个不同男人的羁绊。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言情小说的味道。是的,在我看来它就是披着革命文学小说外衣的言情小说。小说扉页上是这样写道: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及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就是这样具有文学史意义的小说。可在我看来小说依旧同许多同期的文学史小说一样,只具备了文学史性却没有具备文学性。个人而言,从文字、结构、叙述、故事各个方面上看都很一般。我觉得好的文学作品是不会因为时代、地域等许多的因素的不同而产生不了共鸣的。他可以通过文字使我在阅读中打开身体的记忆走到故事中去,去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作者是通过文字与读者搭建沟通的桥,读者能感受作者的表达,能感受作者拨触内心的弦。回过头来再说说林道静的人物塑造从前期的只是着重讲了她的悲惨出生,直到遇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男人余永泽。从受尽苦楚的人生到被一个男人疯狂地爱上,而且这时林道静还觉得这个男人与其他男人是不同的。在被追求后就与之相爱结婚。在这过程中总觉得不太符合革命历史小说的发展,只是一个缺少爱的人遇到一个愿意爱她的人。没有描写出那种在革命中发展的超越个人,超越生死的爱。果然,林道静很快就感觉到两人在思想上的水火不容。二人的结合是多么地草率,而这时她又相知相遇了另一个怀着满腔热血的革命青年卢嘉川。自然地,林道静就变心了。看到这里林道静就开始给人一种绿茶的感觉,不太讨我的喜欢。首先,她在受尽人生的挫折后遇到余永泽的温存,很快就投入了其怀抱。而余永泽也算不上一个坏人并且真心地爱着林道静,但林在受到卢嘉川的影响后又迅速地追随卢而去。这时的林已是余的妻子,这种行为在现在看来也太过于自私了。不过,书中还是有许多人物十分讨喜的。卢嘉川、郑瑾、江华等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还有就是林的好友晓燕,能交到这样的好友也得靠林的主角光环吧。全书比较吸引人的还是对当年地下工作的开展的描写,这与书的主线——林的成长相比要主旋律得多,叙述得也比较好。
《青春之歌》读后感7
看到五百多页的时候看不下去了,尤其是那段北大的学生痛斥胡适,说他是蒋介石的走狗时。
我向来是比较喜欢胡适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价值观,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胡适的选择不革命也并不是就应该彻头彻尾的批判,作为一个学者,他值得被推崇,从新文化运动到《新青年》,倡导白话文就是他最卓著的贡献。
当然,作者所生的年代可能就让她迫不及待去强调这种革命热情,可是,我完全没有被感染或是怎样,革命斗争的残酷从小不知多少电视剧诉说了,所以完全是为了故事情节而坚持读的,知道林道静和江华到一起后,就看不下去了。。。。。
《青春之歌》读后感8
不喜欢这类将政治文学混合的书。总觉得文学作品应是我手写我心,可一旦与政治扯上关系,总会有种莫名讨好的嫌疑。
且不谈领导学生积极抗日的江华,不谈被敌人拷打折磨致死的卢嘉川和林红,光是林道静的经历就足以撼动人心。林道静背叛了自己原有的阶级,站在世俗的对立面,这一腔孤勇和热血也叫人动容。冰冷的现实压迫着这个弱女子,脆弱无助的她也想过自杀,然而最后,她却成了一名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所以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林的身上有钢铁般的毅力,却也有致命缺点。出生于资产阶级的她热爱文学与艺术,富余浪漫主义而缺少实践经验。所以她不顾一切劝阻爱上了余永泽,这个口中总能说出浪漫的诗句的人。她崇拜式的爱情在她之后的两段爱情中也可见一斑。她像是一只从未见过火光飞蛾,义无反顾扑向前方的光亮。烧死自己没什么,烧掉整个世界也不可惜,只是想要那光。于爱情和革命,都一样。
《青春之歌》读后感9
杨晓帆老师曾坦承在她给我们开的那一串书单当中,杨沫的《青春之歌》是她也读不下去的小说,在好端端的假期里读这种革命绿茶婊,着实是浪费绳命,越往后看越火大,因此只能草草读完,然后胡乱涂抹几个字聊作读书笔记。
我在读《青春万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认为王蒙是那个年代的郭敬明,但读杨沫的时候实在拿不准到底该称她是那个年代的饶雪漫还是安妮宝贝,后来想了想觉得虽然都是小资产阶级调调,安妮宝贝的萎靡颓废跟她毕竟不妥切,还是青春疼痛系列的饶雪漫老阿姨最适合她。这群人的共同特征倒很明显,都是一群末人,一种无希望﹑无创造﹑平庸畏葸﹑浅陋渺小的人,与超人相反的病态的人群,信奉奴隶道德,限制了超人的人。
就像康德看来,世界上的一切只对人才有价值,单纯的东西离开人就无所谓价值一切道德法则和义务要求,道德律令之所以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不是基于其他任何目的,只是为了人本身,以人为“最高绝对目的”。人之为人,在于人是具有理性的存在,理性的人自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供这个那个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不是说人们没有为宏大叙事、崇高理念献身的自由,但善良的人们切切不可忘记献身之目的何为,不能最终本末倒置。
然而末人败坏了人之为人的德性,由于畏惧,所以匍匐在世。与世界相比,末人渺渺小小,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那份心力孤身面向世界,所以人才会有闷、烦、畏,所以需要依靠,需要集体,需要安全感,以是有了组织有了社会有了尘世的国家,个人的孤苦无依在集体中因为虫豸一般多的人数而感觉自己无所不能——哪怕再多的凡人在上帝的威能,宇宙的浩瀚,光阴的变迁面前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多么可笑。但这集体在个人的面前,似乎亦如同宇宙在这集体前。末人之中于是有了集体主义,于是将尊严,将肉体,将灵魂献祭于尘世国家的祭坛,就是为了一份安全,在白日煊赫的天光中,燃起一点烛光。尽管这烛光实在渺若尘埃,遥不可言。
因此读杨沫小说,就仿佛整日整夜地围观广场上孳生的群蝇倒人胃口,这六百页的故事同样只具有文学史意义,不具有我心目中的文学意义,一个被我们认定是好的作品确实有被建构的成分,但最重要的还是它具有文学性,能带动我们悲伤与哭泣,让我们欢笑与愉悦,触动人心中最柔软与刚硬之弦主人公,这是可以不分时间地域的共鸣,让我们打开身体让记忆走出去,在摇摇晃晃的现世安安静静地栖居。往昔的红色经典刨除身上或许令人肃然起敬的理想主义外衣,又有多少内涵可以在我们心田发生共鸣呢?这不仅是时代不同的问题,更在于文本当中被描绘的人与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的距离之远近的问题。海德格尔说神从语言中来,价值观可以崩塌败坏,但语言中走不出人自然也就不能从语言当中召唤出神,从轻灵与沉重中召唤出爱与梦。
我们回过头来看杨沫笔下的末人,小说的主人公林道静看上去仿佛一直在追求自由,在从一个可能的生活里呼唤远古的声音,那声音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但真正坚强的人从不会匍匐在他人之下,循规蹈矩在他人的脚步下汲取温暖与力量,一个独立的个体或许依然会对天上的神祇、人间的王权、自然的威能心存一点敬畏,但他活下去的勇气来自于自身,无所依靠自然无所挂碍,因而敢于独自面对世界。堂吉诃德挑战风车素来被人嘲笑,然而据说欧洲医生素来以堂吉诃德挑战风车自比面对病魔的勇气。我们这个时代依然是一个末人泛滥的小时代,庸众依赖心灵鸡汤与延参法师来滋润他们贫瘠的内心,我很好奇他们究竟有无意识到向这群逃避现世的凡人汲取温暖根本毫无意义,他们又能学到什么呢?
林道静的一生算来也是跌宕起伏,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起初生母的悲惨身世和异母的非人虐待,迫使她为抗婚离家出走,流荡到社会上寻找个人出路,之后兜兜转转间结识了共产党员卢嘉川,信服于马列主义,遂与恋人余永泽彻底决裂,最终在革命的狂风暴雨中,彻底成为一名左翼知识分子,在神性的历史中迎接胡风笔下的“时间开始了”。在传统的文学叙事里,这被视为一个觉醒的人为无产阶级事业艰难奋斗的觉悟史,但事实或许恰恰相反,这只不过是处在洞穴当中的人误将照壁上火把的光泽当作洞外太阳的光线,一个闭着眼睛的人一直面向东边然后张开眼转了一圈面向西边接着闭着眼睛罢了。一个压抑个人的革命叙事,又如何与马列原典里个人的自我解放相对应?党员林道静,坚定不移的战士林道静早已是刚强如铁的物,与作为人的林道静早已不相干。
世人怜其坚强,我爱其软弱。我倒是觉得起初“娜拉出走”后的林道静更有人味,与自缚革命重担的林道静相比更招人喜欢,尤其是面对苦厄绝望地想自杀的时候。吴飞曾指出过,与摒弃自杀行为的___不同,自杀在中国是一个正常行为而非偏常行为,在中国每一个人的自杀都带有政治性的意图,是在权力之网上的奋力挣扎,因为认同权力序列而自杀。我想,如果说生长在___环境下的人自杀是永恒的绝望,放弃了救赎,对一切感到虚无,那么中国人自杀反而是在肯定尘世的意义,是双重肯定栖居于此的世界所奉行的价值,只是自己对价值不能得到贯彻感到不满,但不论怎么说,当一个人选择自杀的时候他的主体性是高扬的,是从我出发的,虽然这高扬很难说对现实世界二律背反的解决有何意义,可人的自我意识在板荡之中其实是真正在觉醒,顿悟到生与死的分野,自杀已遂的人彻底抛弃尘世,一刀两断,自杀未遂的人则有那么一瞬间同时徘徊在过去未来之中,对自我与他人有新的体悟。
自杀是绝望之举,亦是为了反抗绝望,自杀将“娜拉出走”唤醒的自我推向了极致,然而之后林道静却选择了消弭自我,融入集体,心力憔悴之下不再敢于单身面对世界的黑暗。如果将林道静的“娜拉出走”比作查拉斯图拉下山,那么她放弃自我走上共产主义道路就好像下山的查拉斯图拉成为他原本不屑的广场上的群蝇。末人终究是末人,不论她挂上什么好听的名字,她都是在背弃人是目的的铁律,这铁律尽可以被践踏被无视,因为最终都会有所报应。末人就算夺取地狱,他们建立的国家最终也只会訇然倒地,无所依归。
信奉奴隶道德的人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是多数,就算查拉斯图拉天天下山,也不可能教牧得尽。更何况希冀查拉斯图拉使自己得自由,本身就违背查拉斯图拉的教义。但被同化成末人的查拉斯图拉到时或许会说:“想来这倒也是极好的,非如此如此,方不负恩泽。”
《青春之歌》读后感10
40多万字的大部头,如果情节和语言上不对胃口,看起来真是一段不甚美好的体验。前半部分看得是生气着急,后半部分是冷笑不屑。非常不喜欢人物时不时地眼里就流涌着泪水,感性地让人厌烦。想起结尾“一二一六”运动中打击学生运动的军警对年老的教授敬礼,表示自己也是中国人这样做是因为上级的任务自己也很无奈,然后用袖子擦去眼角的泪水恋恋不舍地走了这段话,我就笑了。。心理活动琐碎复杂,景物描写也是频频出现,这些文字不可或缺,关键在于如何应用,作者的应用我认为是不成功的,总体感觉非常琐碎平庸。全书大概就只有林道静一个主人公,伴随女主的成长身边不断出现爱人,同志或是敌人,过了他们应该出现的阶段后,他们的不甚清楚的面目更加模糊。
至于我为何在看后半段的时候冷笑不屑,大多是因为政治斗争的简单和群众的乌合。在林道静领导北大学生运动的时候,作者一直交待运动艰难,可是我从文字中看出来的确是学生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反派一上台说几句话,马上就出现后退的人群,正派一反诘,马上情绪又轰然起来。种种诸如此类的情况总让人忍不住发笑。
再加之,作者的语言描写也过于书面。特别是写到党员一起开会发言的时候,总是长篇大论,各种政治词汇各种革命道理堆积在一起,我着实不喜干正事的时候要说这么多废话,能不能简单明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啊。语言上有一个奇怪之处应该是方言的搭配,譬如“够多美丽”“这多学生”的用法。
有两处细节我也是极不舒服的。一是林道静在定县王彦文处时,“尤其对于王校长,她更想法叫这位守旧谨慎的老处女喜欢她”,文中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陈述语气,却将校长称为老处女,老处女又不犯法也不涉及政治吧,这个称呼挺令人难受的。到了林道静在北大以路芳的身份活动的时候,反动派同学骂林“无耻的女光棍”,不懂作者为何设计北大(被反派影响)同学这样攻击异己,很有力量吗?
总的来说,就是这本书并不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它虽然紧密地与一些政治事实联系在一起,但是它的写法更多是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的。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激起了很多人的理想和热情,而放在现在看来,它的政治色彩和不切实际的想象倒是互拖后腿。
《青春之歌》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