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10篇(2)
一直觉得自己阅读思考深度不够,只是停留在表面。再加上看完这本书又已过去半个多月。我更加认为自己阅读后留给自己的痕迹越发浅淡。
其实,飞鸟飞过天空,在水面留下了痕迹。曾看过的书本片段,也曾在某时刻闪现脑海。
抽茧剥丝般的看一个家庭的缩影,就像是看一个陌生而熟悉的人的一生,因为你知道他的一部分,而觉得你与他之间拉近了距离。你会觉得孙广才可恨又可欺,孙有元可怜悲哀,孙光平不知不觉的成长蜕变......
那天我在如今的生活中,也见到了相类似的家庭缩影。我不禁联想起了这本书,思考所谓的家庭关系、亲情关系。
关于孙广才对待自己的父亲与儿子,如今社会家庭中对待老人的冷漠方式,到底是人与人性格的冲突与摩擦,还是血缘在某种程度上的联系是一种牵连与羁绊留下的悲惨之链?
一切都是未知,没有正确答案。每个家庭的各种动荡与变迁,如何处理,其实都决定于人。人心本善,不论在什么时代,如何处理都是人的良知在发挥作用。
月有阴晴圆圈,孙光林的童年里,多段短暂的友情占据很大比重。
他有静静躲在一边羡慕着,猜测着同生存在这一空间的人的交往;他也有跳入其中,习惯所谓的学生长大为成年人的圈子;他还有抽出身来,再次思索曾经羡慕的友情是否看得有所偏差。
我们总是莫名其妙地弄丢了很多段曾经有着美好时光的友情。其实,我觉得童年的有些人的出现,也许不能定义为友情,而是童年的陪伴。
记得小学时候的暑假和寒假,我总是跑到一位姐姐家,在她家看电视,与她一起整理房间,布置房间,听她给我上课。那是一位很优秀的姐姐,在那时我的生活中,像是发了光一样。
可后来等我上了初中,她也上了高中,再慢慢地我的假期基本是在写作业中度过,我慢慢少了与她的'联系。再知道她的消息时,或是我在路口看到她回家,或是在我妈妈口中听到那位姐姐要结婚了,那位姐姐生了孩子……
小时候,每逢到外婆家去,我有一群和我差不同龄的小伙伴,常常聚在一起过家家,或是夏天,坐在房间的凉席上,看看电视吵吵闹闹就半天过去了......
可现在这一切的人,都已经不联系了,甚至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过。哪怕见到,大家都已忘记曾经一起玩耍的时光与岁月。
或许不是忘记,而是他们陪伴你走过的路程使命完成,一切都沉入记忆中,不再启封罢了。
说及童年,我想起了萧红的《呼兰河传》里祖父的菜园子,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远处走来的骆驼的铃铛声。比起孙光林,笔调不再那么地压抑与沉重,但我总觉得孙光林所经历的,有很多人童年的碎片影子。
《少年的你》中,小北和陈念的相识,是一场意外;但他们的相伴,未必不是一种属于他们标志的守护。孙光林与苏宇他们,也是如此。
此外,看了余华的《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发现阅读他们的作品给我一种似曾相识的风格感觉。因而我认为他们属于心中有强大力量的人,才赋予笔下的人物有力的人生。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7
读毕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突然感觉被人抛弃真可怕,特别是被自己的亲人抛弃。
孙光林做为故事的叙述者和最终的回归者,让他重温并饱尝了那个特殊年月带给他的辛酸。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爱似乎都被无形的枷锁禁锢着。无人敢多说一句,也无人敢替别人操心,只要一不留神也许就被戴上了一顶莫名其妙的帽子。因此,全村人特别是无事可做的妇女们,无聊致极的搜索着村里的新闻,然后以最快速度传遍大街小巷。悲哉!可怜的妇女们!孙光林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出生在一个将爱包裹的时代,一个一穷二白的家庭。这些征兆就注定他将接受命运不平等的待遇,难以揭锅的日子,是他的父母再难负担这三个孩子,于是他被送出了,离开了他也许挚爱的父母和依然眷恋的故乡。
他第一次被抛弃!在他的心中是一种无形的伤疤,时时隐隐做痛,让他追忆起那过往的日子。新环境让他有了暂时的归宿,就在他心中刚要滋生家的温暖时,一个晴天霹雳,对准了他的后爸。因犯错被别人揪住小辫,再难做人自杀而死。随后他多病的后妈,也是最信任、理解她的人也离他而去。他陪妈妈带好物品来到码头,本以为妈妈会带他一起走,可妈妈却独自一人上船,让他留在岸边,等着船慢慢开动,妈妈已消失在茫茫迷雾中时,他才恍悟到自己被妈妈抛弃了。爸爸走了,妈妈也走了,自己还是个孩子,他无法想象今后的生活,诺大的地方却无法被容纳。昔日美景越发显得惨淡,海上依旧托起的红日,此刻焦灼着他稚嫩而脆弱的心。在迷茫和惊恐中,他哭了,没有底气也没了勇气。他知道,心中勾勒的美景图宣告破灭,他又一次被抛弃。
他想到了南门,那个离开已久的家乡。不知故乡是否风貌依旧?他是否还能找寻旧日住所?阔别多年的父母还能否接受他?但无论如何,他心中还燃着一丝希望的火光。于是背起重重疑问和沉甸甸的希望,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踏上了返乡寻亲的路。一路群山逶迤,静水流深,他已顾不得欣赏,心中寻亲的信念取代了一切。细雨中,追寻儿时记忆,一路演绎着儿时嬉戏欢快的场面,因为只有想着这些,才能销蚀心头的恐惧。突然,他看到远处有一处活,这更是燃起他心头的希望,心中对家的呼喊越发强烈。走进一看,他的哥哥和弟弟正批着床单跪在地上,周围摆着的物品像是刚从大火中救出来的,一个女人和一个瘦骨嶙峋的男人也跪在那里,男人的嘴里不断的说着:“这活真壮观啊,真壮观!只不过这代价太大了”!他于是走上去说:“我要找孙广元”!(他的爸爸)亲人相见已不相认,“物是人非事事休”!
故事就在这似完非完中结束了,留给人无尽的思考。最终他依旧面对被亲人抛弃的惨局,故事虽没直接写出,但从整个家庭的遭遇中我们可以推断,虽然他历尽艰辛,心怀希望的找到了亲人,但亲人依然无法承担养育他的责任,他又一次被抛弃,被命运抛弃!起初的我无法理解这种命运的捉弄,孙光林似乎是那个时代一切不幸的化身。他的遭遇让我心痛,怜惜。是时代将这个孩子折腾的遍体鳞伤,像恶魔一样吸蚀着他身上的营养,使他心力交瘁,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就这样自我消逝在一个特定环境中,或许多年后他会走出这段阴影,但他走不出这个时代!一个将爱包裹,人性伪装的时代!悲剧的结局,往往给人最深沉的感动。抛弃固然可怕,但只要不自我抛弃,你就会永远的被接纳。不要太过奢求,因为人总是难以满足。知足常乐!当岁月的痕迹已悄无声息的在你脸上雕琢,当你的内心已拥有足够的豁达和睿和,你会霍然发现,早有一朵圣洁的小花在你心头静静绽放,发出圣洁的光芒!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8
《在细雨中呼喊》回忆了孙光林少年时的往事以及家庭的过去的某段历史以及第一人称我带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气息。
其中一些片段让我联想到了许多,感悟到了许多,了解了许多。婚礼一章中冯玉青这个形象有为鲜明,她敢于争取自己的幸福,她知道该如何维护自己真正的尊严,在绝境中她表现出的是坚强,是镇定,那时她还是个羞答答的大姑娘。冯玉青身上坚强,勇敢的品质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想,它应该是我心中的妇女形象了。
友情是光,照亮你心中的灰暗;友情是火,燃烧你心中的希望;友情是手,是你困难中的援助之手。友情是生命中永恒不变的旋律,每个人都需要友情,我们的主人公——一向独来独往的孙光林也一样。书中重点描写了两个特殊的朋友,一个是比他大几岁的苏宇,另一个是小几岁的鲁鲁。让我体会到了友情的重要,对于身边的朋友,我也倍加珍惜。是苏宇和鲁鲁让孙光林感受到了友情的巨大作用,也让我时刻警醒,珍惜友情!
百善孝为先。说到孝,自然要提到孝子,孙光林的祖父孙有元也是个孝子呢!对父亲,父亲建造的桥塌陷后,他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桥重新建成功,从而营救了父亲,欣喜中,在大热天里狂奔到监狱,以至中暑。见到父亲,一下子晕了过去。孝是一种美德,更是每一代人所应具备的品质。
抛弃一章中谈到了国庆的爸爸,他为了自己的婚姻,狠心的抛弃了年幼的国庆,国庆最终却凭借平时的细心,召集到了母亲一方的亲戚,虽未阻止父亲再婚,却得到了亲戚们的瞻养。其实他从侧面告诉我们:父母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关爱孩子。只有这样,下一代才可以健康成长。国庆走上犯罪的路,大概也有得不到亲人之爱的原因吧!
文章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勇敢,坚强,善良的人们。比如:冯玉春,他的宝贝儿子鲁鲁,国庆,苏宇。他们身上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个真理,体现了种种优秀品质,用鲜活的例子来教育人们。生活就像一个漫长的故事,故事的结局有你把握!最后谈谈主人公孙光林吧!他幼年时被家人送给了王立强,王立强死后,他又重新回到故乡——南门。孤僻的性格,使友情来之不易,进而更加弥足珍贵,幼年的生活环境加上南门的生活,使得他的世界广阔而丰富。书中提到,最终他跨进了大学的门槛,这更是他付出的回报。孙光林回到南门后,父母是他可有可无,兄弟之间更无欢声笑语,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自己,这是他得坚强;对处处受人欺负的鲁鲁,他更加爱护,这是他的善良。
每本书都富含这特有的意义,我相信《在细雨中呼喊》会使你成长更多。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9
有人说余华的《活着》令人揪心难忍;而《兄弟》则是幽默和惨烈交相辉映。而这些在我的脑海里都是一片空白,我拾起余华的第一本书,是关于童年记忆的《在细雨中呼喊》。
每个人都有关于童年、关于往事的回忆,而这些回忆也许因为年龄的原因留下的大多是童年的欢欣与纯真。但是余华书中的“我”,却承受着孩童本不应该面对的太多太多的心酸和无可奈何。书中的“我”,仿佛如一个旁观者,与世无争,冷静而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讲述着一个个事不关己的事,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尽管忍受着身旁各种看起来怪异的人的辱骂、殴打、欺诈与恐吓,但自己始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寻觅友情,成为自己疲惫内心停歇的港湾,苏宇、鲁鲁、郑亮、国庆都是“我”身边的一个个过客。
书中的“我”身处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家庭,父亲孙广才是个自鸣得意的无赖,处处彰显出自己盛气凌人的架势,每一句扯破嗓子的咒骂,每一个夸张的动作,与其说是强硬的表现,倒不如说展现了其悲哀、虚伪的人生;哥哥孙光平开始的人生是光彩的,但最终也难以偏离平庸的轨道;而作为主人公的“我”,更多地则以孤寂的眼光观察着周遭一切,更多地选择了沉默;弟弟孙光明小小年纪张牙舞爪,却是第一个走向死亡;而母亲则是软弱了一辈子,只有在弥留之际表达了她对世界的失望和愤懑。
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祖父孙有元,在他身上似乎带有些许传奇的色彩,年轻时放荡不羁、敢作敢为并且奋发有为;后来年老时被家庭生活消磨了锐气但仍然充满智慧;与晚辈们斗智斗勇,即使被不孝的儿子折磨,被年少无知的孙子忽视,他也依旧没有丧失去挑战命运的勇气,哪怕是在即将走完自己人生的前一夜,也同样如此。
书中人物众多,线索也错综复杂,故事的叙述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余华采用了多种叙述手法,直叙、倒叙、插叙的相互穿插让故事可以一个接一个,如漫天纷繁的花朵,洋洋洒洒。犹如一条宽大的马路上支生出无数分岔开口,每一条路都看不见尽头却都有属于各自独特韵味的风景,或令人流连忘返,或令人厌恶,或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无论其中的人物活着的时候是多么有趣亦或是痛苦缠身,在时间的长河里无论他们选择何条道路,但走到终点每个人却出乎意料地发现,结果都只有一个。这里边有太多人具有共同的特点,从哥哥、到弟弟、到孙有才再到各种小人物,反映出现实中人性的丑恶。
自然地,他们最终都只能极其苦恼地接受死亡,他们夹带着不同的幻想,或平平淡淡,或轰轰烈烈,最终都奔赴向那盛大的死亡宴会,只是消逝的方式有千万种不相同。其中弟弟被水淹死的场景,余华的描写令我震撼:我的弟弟不小心走出了时间。他一旦脱离时间便固定下来,我们则在时间的推移下继续前行。孙光明将会看着时间带走了他周围的人和周围的景色……
最后我想说,即使人们在人生旅途中会遇到种种磨难,但我们要不断从经历中感悟出:路,还是要走下去的。就像书中“我”的祖父孙有元,一个看似窝囊了一辈子的人,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挺直腰杆站着,让所有人都觉得他从未被打倒,依旧是一个勇敢面对生活的人。所以人生旅途中有太多自己无法控制的,主人公“我”就经历太多磨难,但“我”仍然能找到属于自己心灵空间的一方净土,我们无法把握一切,能把握的却是自己的心。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10
今天收到从当当订的书——《在细雨中呼喊》有些迫不及待的阅读,几页之后。发现这是自己很久之前读过的书了。但是有些心疼票子,坚持又读了一遍。
怎么说呢,大概那个年代的记忆总是有些灰色调的。但是余华的铺陈是我喜欢的类型:有倾听的雨声,有触及到的青草,有闻到的泥土的气息,有看到的无边的令人恐惧的黑暗…细细品味总是可以回到那个令人心潮澎湃的年代。
1965——估计很多的小说都是以它作为背景描述的,但是<在细雨中呼喊>就是那么的让我窒息。农村人和城里人的差距、少年懵懂的心思、突然死去的孩子、失身于恶霸却不得不委身下嫁的村上一支花……
但是小说终究还是好的,“我”是回复高考的受益者,是村里第一个变成城里人的。虽然幼时被父母送给他人抚养似乎斩断了亲情,但是血浓于水……哥哥还是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帮了自己。医生家里的孩子也是自己对异性的启蒙老师,可是代价很大。
写不下去了。生活也许就是矛盾体,总是有失有得,也总是让人不能忘记。我只能说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只是他的故事我通过书得知了,也感染了我的情绪。我会庆幸自己是活在当下的,也许还应该做些什么让自己活动更好。
有句话说的很好:“如果自己长得不漂亮,那一定要活的漂亮”。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