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后感600字(2)

关键词: 散文读后感,散文读书心得,散文读书笔记
树杰0 分享 时间:

是的,也许只有他——林清玄,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如果我们的内心就是一个花园,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呢?

如果我们的内心春风洋溢,人生的哪一个时候不是最好的春天呢?

如果我们有着怜爱、珍惜、欣赏的心,即使在人生的无寸草处行走,也会看见那美丽神奇的一瞥。

散文读后感600字五

对于季羡林先生,我一直是十分敬仰的。近日,读了《季羡林散文》,对他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季老一生,真可谓是历经坎坷了。生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长于战火纷飞的人世间,而唯一有希望能显得美好些所谓的留学生涯,也因法西斯的炮火充塞着二战的硝烟。辗转回国,也没有过几年安生日子便遭遇了___。晚年的许多时光,却也只能在病榻上熬过。所幸,人生的苦难往往与成就成正比。

季羡林先生是深受北大师生爱戴的一代宗师,又是享誉中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家、佛学家,还是别具一格的散文家,像季先生这样学识博大精深,被称为中国学界的“人间国宝”的人物,却十分亲切自然。其实人的伟大,更多时候不完全是源于事业上的成就,而是人格上的高山仰止。

这位慈爱长寿的老人,将那数年的心酸甜蜜,以那最优雅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状景,或言志,或怀人,动之以情地表现他内心深处的天地。那平淡无味的黑字,略带俏皮的言语,真真切切的情感,无不充斥着我的内心,这大概便是季羡林的文章吸引人的地方吧。

《留德十年》的灰暗岁月听他一一道来娓娓动听,《牛棚杂忆》将莫大的愤懑写得似乎不值一提。并不圆满的人生轨迹,在季老看来不过是宇宙间的沧海一粟,尤其是在一个常人已无法企及的年龄上。荷花是季老的爱恋所在,《清塘荷韵》是季先生于1998年荣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得意之作,写出了荷之生命令人振奋不已,读这篇文章,眼前总浮现出一池亭亭玉立,生命力极强的荷花和一位身穿蓝色中山装的老人,慈祥的双目谦和地微笑着,睿智博学的头顶飘动着银丝,漫步在曲径通幽,荷花盛放的荷塘之畔……《神奇的丝瓜》处处透着童真,俨然一个懵懂孩子对新鲜世界的憧憬之作。心中有佛,才能看到佛;心中有美,才能发现美;也只有纯洁的灵魂所支配的躯体,才能写下这样一份纯真。《九十述怀》步趋期颐之年尚笔耕散文不辍,寄托着无限的生命情绪,表达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情。

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老身处校园,却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他在《九十述怀》中写道:“如果把我的足迹画成一条长线的话,这条长线能绕地球几周。”既住过总统府之类的豪华宾馆,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的历史,季先生的散文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读着它,能亲近领悟到老人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他那“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季先生的散文,是他在一生的拼搏中,从心灵里流出的潺潺清泉,字里行间饱含着真实情感,在朴实文笔中蕴含着优美。

就是这样一位长者,有一天竟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带给人们的感动,是润物细无声的,正如高雅的音乐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静静地翻阅着这本《季羡林散文》,如水一样清澈。

散文读后感600字六

刘心武用饮食文学,揭示人间真相,绘浮世风景,他把人生百味、世态千滋汇为一席,力求以一粒米现大千世界,一盘菜显幽深人生!借饮食来展示时代风貌,叹世道人心,并试图挖掘人生。可谓用心良苦啊!

这么一本好书,篇篇令人顿悟,在品味美食的同时品味人生,留下的是无尽的深思和觉醒!读书的同时,时时联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片段,曾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那篇《淡黄的银杏》,就仿佛写的是我……

母亲因为支气管扩张需要长期服用消炎药,但是因为消炎药的副作用太大,有专家就建议用银杏树的果肉和冰糖煮水吃。因为银杏是消炎的,虽然有毒副作用,但与西药相比就好的多。

在为母亲收集拣拾银杏的时候,对于银杏的颜色,我也没有真正的观察过。其实,银杏在熟透而烂掉了臭糊糊的果肉后,剩下的就是银白色的果核。而剥下果核,里头的果仁是软和的,是淡绿色的或者是浅黄色的。这个细节我在操作时是没太在意的。而刘心武《笑星和我》里所描写的银杏是“肥硕的白果…恍若银珠”,这样的描写,显然是只注重了词句的华丽而忽略了事实,忽略了准确地描写。在《淡黄的银杏》一篇里,刘心武记录了他的身患绝症的老朋友在生命垂危的最后的一个电话,电话中他谈到了银杏,他告诉刘心武银杏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病危之中他还在关注着刘心武小说如何能把每一个细节都处理的天衣无缝!感慨朋友的真情之后,刘心武记录下他的朋友的提醒,写了这篇《淡黄的银杏》。而这篇文章也提醒了我:写作,不能只注重词句的华丽,还是要踏下心来真正的去观察、去揣摩,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忽略那些看似细微的细节,才能够使文章更具真实性。

那篇“炸酱面”,告诉我们的是,要珍惜你身边最真实的东西。因为,在美的事物中,给予人最持久的享受是生活的常态之美,是人们饱蕴着生活的常态之美!。炸酱面,是我们百姓家里最熟悉的食品了。可就是这么普通的炸酱面,却是远离家乡人的梦中才有的食品!炸酱面也绝非在任何地方能够做出像样的。在美国唐人街的中国餐馆里,要来的一碗炸酱面,不中看也不中吃。最后的结论是:炸酱面只有在家做的、在家里吃,才口里口外都对味。因为炸酱面里实际上又凝聚着一种家庭之美,亲情之美。这就是刘心武饮食散文要对我们阐述的。

凡此种种,每一道食物,刘心武都能向我们道出一番真实的感受,表明一种观点和思想,这些所引发的深思是令人回味无穷的。我以为,简单的这本饮食散文所能达到深思和启发的功效,远远超过了那些空头的说教。

散文读后感600字七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

全书分为“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行者无疆”这五个部分。

余秋雨老先生好些年以前写过一些史论专著,文笔很有特色,轻新脱俗,洒脱、放达而又潇洒,让人读上去自然而又舒服,不夸张,不悲伤,没有什么好词好句,没什么特别的手法,不像有些文章用比喻,用拟人,用夸张等等,不局限于这些章法,而是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写出让每个人都叹为观止的文章。就像老舍写的《草原》。自然而又优雅,不做作,简简单单几行字,就完美地描绘出所要说的那一幅画面,真实而又美好。

就如“青山绿水,长路一条,走不多远就有一座。高高的,全由青石条砌成,石匠们手艺高超,雕凿得十分细洁。顶上有浮饰图纹,不施彩粉,通体干净。鸟是不在那里筑窝的,飞累,在那里停一停,看看远处的茂树,就飞走。”这一段,这是一开始的一段,只是简单的叙述而已,却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想象着远处的山,清澈见底的水,绵延十几里的路,路边是一座又一座牌坊,它们很高,很大,还有好看的图纹。牌坊上时而会看见几只飞累的小鸟,在那儿歇息,倒也并不安居,过一会就又飞走。这一幅简单的图画,在作者笔下用简单的词句描绘出来,却别有一番风味。

这样的文章并不多。

仔细想想,萧红写的文章《我和祖父的园子》便是如此,也是自然,真实,美好。“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就像花睡醒似的。鸟飞,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又有这样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烂漫的童年生活中。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呼兰河传》,和余秋雨的散文一样美,简单却又不失味道,虽通俗却又十分自然,自然中透着美好与真实。那种意境,远比夸张的文章要吸引人得多,一个是外表华丽,却找不到内在,另一个则是表面简简单单,普普通通,而只有细读一番,才可能品出其中的自然美。

我本身就十分喜欢散文,诗歌之类的文章,因为它们不仅表达字面意思,更是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还可以学学名家文笔,多多感受,在自己的文章中注入自己的情感,读上去一定与众不同。


散文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600字

最新关于朱自清散文读后感600字5篇

朝花夕拾散文读后感600字

冰心散文精选读后感600字

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600字

《冰心散文集》读后感600字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600字

《冰心散文集》读后感600字左右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600字

120098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