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散文读后感600字(2)
从那时起,我坚信了文学带给我的美,将终其一生。而今我依然爱着书,依然爱着书中带给我的那份感动,也更懂得了爱我平凡的生活。是多少年的书本,才化为今日这份顿悟和宁静。
三毛散文读后感600字4
《哑奴》是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散文佳作,收入散文集《哭泣的骆驼》,文章以作者在撒哈拉沙漠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背景,记录“我”到沙哈拉威财主家吃饭时所认识的一个小黑奴和他的家人,包括他的父亲——哑奴,通过描写哑奴及其家人的悲惨命运,从而揭露了现代蓄奴制的黑暗与残暴以及对类似哑奴的奴隶发自内心的深切同情,表达了她对这种制度的不满和痛恨。
作者作为客人被一个极有钱的财主请去吃饭,使作者感受到这个财主生活的奢华。但对财主家的奢华,富丽堂皇,作者只是一笔带过,并未多么详细描写;接着小黑奴出场了,他还不到板凳高,面上带着十分谦卑的笑容,看上去不会超过
八、九岁,就是这么一个在其他人眼中微不起眼的小奴隶,作者用了大量的语句去刻画他的外貌、神态和干活时的一系列动作。当她知道这个小男孩及其一家都是奴隶的时候,不禁对这种财主利用奴隶去赚钱的做法表示不平和不满。她同情小男孩,但无可奈何,给予他的只能是物质上的救济。正是作者塞给了那个小男孩两百块钱,也引出了这小男孩的父亲,文章主人翁——哑奴,虽然他身无分文,但是他不会无故接受别人的施舍,他不贪小便宜,对于作者的善心,他以自己的行动去回报。哑奴正直、善良,对于其他人,他都是真诚地笑,他深爱他的妻儿,宁可自己饿着,也要把东西带回去给妻儿吃。
哑奴被无情的财主卖到远方,面对作者临行前给他的大沙漠彩色毯子和钱,他没命地往家的方向奔去,跌跌撞撞地扑向他的太太和孩子······读到这里,我的内心对这个哑奴产生了莫大的同情。他渴望向往自由,他说,虽然他的身体是不自由的,但他的心是自由的,只要能和家人在一起,他再苦再累也值得。 文章以哑奴被卖的悲惨命运为结局,更加揭露了现代蓄奴制度的残酷和罪恶,以及作者对这种制度的深恶痛绝。
文章也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想彻底恢复哑奴的自由,物质上的救济已毫无作用,想要真正地使这些奴隶拥有自由,就必须彻底地铲除这种残酷的现代蓄奴制,才能使这些奴隶不会世代相传,恢复他们的自由和幸福生活,让他们拥有支配自己身体和生命的权利。
三毛散文读后感600字5
再一次一口气把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读完,心中又一次莫名的嫉妒。在这本书里,有我向往的生活。即使在荒无人烟,物资匮乏,语言和文明都不相通的沙漠上,三毛这个聪明的女人,总是能把“罗马城”建在沙地上,能让天堂鸟在沙漠里燃烧。
她该需要怎样的勇气呵!一个女子,仅因为儿时的梦想,仅因为那一半的乡愁,毅然背起行囊,踏上那未知却又向往的神秘大漠。没有犹豫,没有迟疑,不顾众人诧异的眼光。那该是一个多么随性的女子。连她自己也说,“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来”。三毛是聪明的,她不会让自己被束缚在一片狭小的天地,她由来向往自由,喜欢我行我素,所以才会有《撒哈拉的故事》,所以才会有在她装点下异常美丽的沙漠。要知道,摆脱尘世的束缚,只做自己,没有一颗坚定的心与非凡的勇气,是万万不能做到的,纵使做到了,亦不能坚持下去。但我们的三毛做到了。
读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仿佛在与三毛默默地交谈。
在她的口中,我知道粉丝又叫做“雨”,小黄瓜也可以代替笋片,猪肉干被说成了中药。她不是在胡说八道,她是在培养生活的情趣,谁说异想天开是犯法的呢?她与丈夫荷西,每时每刻都在生活。也许你会说,我们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生活吗?但我想,有许多人是在每时每刻生存,会生活的人,又有多少个呢。又有多少个人会愿当素人渔夫呢?又有多少个人会把几个石雕看成宝贝呢?又有多少个人会在家里开免费的女子学校呢?又有多少个人会拿棺材外箱做家具呢?也许只有三毛夫妇了吧。谁说沙漠里的生活很苦闷很枯燥呢!三毛与羊的战争不是痛并快乐着吗?与姑卡的友情不是让她哭笑不得吗?与荷西结婚时不是上演了一幕幕滑天下之大稽的闹剧吗?所以说,苦闷的不是生活,是人。三毛让我明白,很多时候环境只是客观因素,并不能决定什么,只有自己,才能决定故事结局的悲与喜。大凡这个世界上的事,都没有绝对,枯木也能逢春,就看有没有盼春的寄望了。
三毛散文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