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读后感600字5篇

关键词: 杨绛传读后感600字,杨绛传读后感,读后感
陈翠0 分享 时间: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杨绛传读后感600字,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杨绛传读后感600字1

这本书是去年读完的,没有很着急写书评,一是怕自己写不好,二是想着自己没有读好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没有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读得很慢,之前也没有读过《我们仨》,所以对内里面杨绛先生提到的一些内容完全也都是不了解的,可那份真情也能在这本书里更好的体现。很喜欢每一章后面,都有杨绛先生的一句简单朴实的话,很中听,也很让人恍然大悟。为此,我还特地抄写了一些贴在自己房间里。这本书是杨绛先生生前说唯一认同的关于自己的传记,想必自有她的道理。

从和钱钟书先生相识到国外生活的点滴,后来有了钱瑗,再后来回国用自己的力量来拥护我们的新中国。--时期的事情,有几段描写令我生畏,让我深深的从心底敬重起杨绛先生。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朴素是真的让我敬佩,到后来条件好了他们依然勤俭,把他们的积蓄拿来帮助好多学子,这是一种精神力量,在我看来,这种精神力量让我感动,让我在生活的现实中坚持。杨绛先生在我看来是真的很爱钱钟书先生,钱钟书先生是花,杨绛先生是绿叶,并且是一辈子的。在本书中钱钟书先生的文学作品常被杨绛先生提起,在钱钟书先生过世之后,她常常一个人整理着钱钟书先生生前的手稿,才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著作。

其实看得出来杨绛先生的文笔可谓是好的,《我们仨》就写哭了好多人,但是她总是站在钱钟书先生背会,默默支持他。我以前就在想,我才不要去照顾一个男人,觉得我的男人就要保护我,照顾我多些。可是认真看了关于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的爱情故事的人,就会知道一些关于他们的一些对话。在此我引一小段:“在我住院期间,钟书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他感激之余,对我说的“不要紧”深信不疑。我住产院时他做的种种“坏事”,我回寓后,真的全都修好。

钟书叫了汽车接妻女出院,回到寓所。他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我吃。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

很难想象一个女人说出这样的话,只是因为她非常爱着这个男人。如果没有杨绛先生无私的支持,那本几次想被钱钟书先生弃笔的《围城》怕是不会被我们看到了。

所以,我明白了。

即使去照顾一个人又何妨,只要那个人,他愿意为你付出,他在你面前诚实,就算像个小孩,但是你要相信他,他是可以为你撑起一片天的,只要你支持他,相信他。好似在这里我说多了,再看看时间,夜已深,我应该要打开书看上几页,就熄灯睡觉了。

关于这本书的书评我就写到这里吧。

杨绛传读后感600字2

在书店泡了一下午,把这本书读完了,先生一离世,他的作品被放在了显眼的位置。我恰好看到。耐不住好奇,读了起来。

读的时候,总是动容。特别喜欢那个年代,人都特别有才,有才又格外谦逊。像杨绛,像钱钟书。要放在现在,精通几种语言,那叫什么能耐,怎么也是人生赢家,可是他们的眼里只有学问。尤其记得抗战结束,被别人问起先生他们为何不选择离开大陆。这个问题,我每次看到--中知识分子被迫害,就会遗憾他们为啥当初不离开中国。先生的回答只是,这个问题有啥奇怪,去台湾,我们不认可那个领导者。去香港,这本身就是个商业社会。去国外,中国是弱国,我们是二等公民。所以我们选择留在大陆,仅仅是因为爱国。

她和钱先生的爱情,也让人羡慕。她说先生是痴气,而她愿意保护这种痴。他写作,她甘愿做灶下婢,因为爱。他辞世,她高龄去整理他的手稿,也因为爱。那样的爱。彼此懂得,互相扶持。走过了60多年的光阴。

--那段,我看的极为揪心,如此荒唐的岁月。两位先生遭受的苦,不想也知道。但先生没有写苦,提起来也是淡淡的。唯一激烈的,是那次批斗,她对钟书的辩护,没有就是没有,特别的勇敢,一反她平日温和的模样。先生性格好,但不软弱。能谦让的地方从不计较,但不对的地方也是极力抗争。这是我对她性格的描述。也是我看完她这一生最大的感触。

--结束,本以为日子慢慢好了,哪知道,女儿丈夫相继离世。我特地细算了下,18年,整整18年一个人的光阴。我不知道,这样一个老人,她怎么想。她生于20世纪初,刚好满清倒台,经历军阀时代,民国时代,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岁月,改革开放,千禧年,奥运会,到电商行业崛起。这100多年的更迭。她怎么看。如果她在世,我真的特别想去拜访她。问她人生的道理。

读完书,我看了一下我自己,看着形形色色的人,只有一个疑问,几十年后我会在哪里?世界设么样?我能活多久?年轻时代的先生是否想过这些问题。看完别人的一生,再看自己,觉得当下的一切烦恼,都不过如此而已。没有到过不下去,一筹莫展的境地。

先生教会我们的,是生活方式。

杨绛传读后感600字3

钱锺书先生把他对杨绛女士的爱统称为三个:“爱情、友情和亲情”。他们的一生都过得简朴而有趣,在国外求学时。

“杨绛和钱锺书白天除了上课,经常结伴出去坐一会儿咖啡馆,注意从社会学习语言和汲取知识,或者一起逛逛旧书肆;晚上一般都回到公寓,不改旧习,发奋读书,青灯黄卷长相伴,不亦乐乎”。

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能找到生命中和你有共同爱好且愿意为此付出的伴侣,这是一生中最大的富有。只羡鸳鸯不羡仙呀。小说梳理的她俩的一生,少时、求学、抗战和伉俪...等等。一生淡泊名利,生活简朴。

“在实际生活当中,杨绛是非常简朴的,她摆脱了世俗的陋见。如今她所住的房间水泥地、白灰墙,比照当今一些教授新迁的住宅,可谓简陋之极,但所有房间都干净、整洁、雅致,涌流着一股沁人心脾的书卷气。杨绛的服饰朴素无华,毫无珠光宝气。”

而杨先生不管是戏剧还是小说,亦或是翻译,都达到了顶峰的水平。对于她来说,每日最好的时光就是能够读读书,练练字。而这种淡雅的生活态度深深影响着我,也跟着“一日不读书,浑身不自在”。

她有一个晕船哲学,可以具体地作为她的态度“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岿然不动,身直心正,心无旁顾,风浪其奈我何?”为什么事事看淡,只因“名声,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杨绛传读后感600字4

2015年7月17日是杨绛104岁的生日。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的相继离世,曾经的“我们仨”只剩下了她一个。那么,她是如何度过漫长的人生,且在晚年仍保有一颗宽厚之心的呢?或许,罗银胜的《杨绛传》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切实可靠的答案。

关于杨绛生平事迹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令人目不暇接。作为一个传记作家,如何才能在林林总总的言说之中脱颖而出,让写作不仅具有独创性,也兼有可读性?同时,一部传记若是要让人记忆深刻,首先要有足够的史料来填充。简单地说,写真实的人,就得复原她的一切,不会因为位高权重、声名显赫,或者出于作者写作的需要,加以刻意的美化,甚至丑化。好在罗银胜有备而来。他深知传记写作即是要“尊重历史、信守真实”,且多年专注于民国人物研究,曾经写下章含之、乔冠华、顾淮等传记。从这方面说,他无疑是做到了。

钱锺书赞誉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换言之即是上能博古通今,下能操持家务,在学者、母亲、妻子、情人、朋友各个角色间来往穿梭、应付裕如。罗银胜对此心有戚戚。他既拜服于杨绛的才情,同时对她的赤子之心深有所感。在他看来,她既不凡又平凡,才情世所罕有,但偏偏低调内敛、不事张扬、不喜奢靡,反倒是扎扎实实地根植于平淡生活之中,实实在在接着地气。

民国时期从来不乏才貌双全的女子。论长相,杨绛并不突出。但论才情,杨绛实在不输于任何一位。姑且不论她对钱锺书的治学有多少贡献,她自己在小说、戏剧及翻译领域的成就也足以令世人心生敬意。杨绛字季康,1911年7月17日辛亥革命前百日出生于北京,自小在和睦宽松、“融洽而优裕”的大家庭中长大。与高门大户的千金小姐不同,杨绛待人处事自有其从容与柔和。以罗银胜的话说来,就是“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这当然不是作者自卖自夸的谬赞。事实告诉我们,无论是抗战时期在上海度过的孤岛岁月,还是--时期下放五七干校接受批斗,不管处境如何艰辛,杨绛总能苦中作乐、泰然处之。她自称“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不仅自在,也很坦然。

当然,生活的品质不仅取决于环境,更取决于心态。今天,人们之所以喜爱杨绛,大约也是因为有了这种可贵的淡然吧。比如1958年,已步入中年的杨绛下决心自学西班牙语。20年后,译作《堂吉诃德》付梓出版。当年西班牙国王访华,杨绛被邀出席晚宴。席间,邓小平惊讶地问起《堂吉诃德》的翻译事宜。杨绛只淡淡地提到“今年出版的”,而无只言片语谈及她的个人处境。我们可以想象,在上世纪50、60年代外国文学屡遭批判、被冠以“毒草”之名大加禁止的前提下,杨绛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无师自通,从原文逐字逐句、独立完成了这项翻译工作的。更何况当时的她人在五七干校,不仅自身命运晦暗不明,译稿也曾多次被人故意丢弃。

不过,就算历经磨难,杨绛的精神始终是高高在上的。具体到她身上,就是凡事皆有主张、不人云亦云,也不轻易跟从大流,更不愿无原则地“摧眉折腰事权贵”。在罗银胜看来,这正是读书人最为可贵的品质。1957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曾推行“鸣放”运动,同事、领导皆动员钱氏夫妇参与其中,可两人总是一言不发。等到反右之风一起,当年鼓吹鸣放之人都被划为右派,钱、杨二人反倒相安无事。你道杨绛真有先见之明吗?她只是不喜欢随波逐流,跟着众人瞎起哄罢了。

罗银胜写《杨绛传》,注重的是细节。生平事迹固然需要求真,不为人知的细节更要出彩。毕竟仅仅靠骨架身形来复原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传记是否丰满,仍有赖于人物的肌理。谁愿意看到一个干巴枯涩的杨绛,骨血丰盈岂不是更有趣味?何况杨绛所喜所爱的也正是这趣味吧——这也正是杨绛与林徽因、张爱玲、萧红的最大不同。因而,我们读《杨绛传》,也总是不免被一些小而又小的细枝末节打动。

136182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