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读后感600字(2)
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是乾隆皇帝,而乾隆为什么能长寿,除了自身的保养外,与当时的太平盛世是很有关系的。康熙皇帝打天下,雍正皇帝守天下,基础强大,而雍正对儿时的乾隆也是要求甚高,故能盛三代吧!
《雍正皇帝》的第一部有很大的篇幅在讲康熙。联系上陈道明演的康熙王朝,康熙从8岁登基到智擒鳌拜、平定吴三桂、收复台湾、打败葛尔丹,演绎的是康熙帝一生的累累战果。而《雍正皇帝》里的康熙已近老年,在位六十一年,两度废太子,恨铁不成钢;英明神武的康熙老皇帝虽老头脑却一点也不含糊,为大清江山,先废太子,众臣举荐,结果八爷党很猖獗,又爱太子而复太子位,再废太子又恐民心动荡和八爷党过于强大,就慢慢考察各个儿子,暗立遗诏,巧妙地废黜了太子,遏制了八爷党,保护了十三爷,远征了十四爷,选定了雍正,罢黜了身边的忠臣,为子孙留下了贤臣。这一生可谓遭遇内忧外患,但思维敏捷,见招拆招,再现一代皇帝的风采!
对于雍正皇帝的评价褒贬不一,弑兄杀母,逼子自尽,篡改诏书;励精图治,经年勤政,积劳成疾二月河在第一部里呈现的是很接近吴奇隆演的那个四爷,做事一丝不苟,沉默寡言,冷面王爷,疾恶如仇。当上皇帝后,从康熙手中接过了表面鲜亮,但实质吏治腐败、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的烂滩子,作为一个孤皇,要斡旋于兄弟站稳脚跟,又要勤于政务,接受各类挑战,比如山西亏空案、科举漏题案等。雍正得罪了很多人,也尽一生将库银从康熙末年的不足八百万两增加到六千万两,为大清的乾隆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里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十三爷,这个从小被雍正照顾着的王爷,这个生性爱自由,敢说敢做,爱憎分明的王爷,这个处处为雍正排忧解难,死死拥护着四爷的王爷,慢慢成长着。二月河刻画的十三爷活灵活现,被康熙囚禁时的落寞,被雍正解救时的神态,身边插满奸细扔能谈笑风生都让人十分喜爱。
皇家子孙,无论是储君还是王爷,虽立于千人之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自相残杀甚至弑父杀兄,天天似在走钢丝,如屡薄冰。雍正能在诸多阿哥中成为一匹黑马,军师邬思道、叫化子出身的李安、年羹尧都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雍正皇帝的后半生容我看完再补充。
雍正皇帝读后感600字5
2012年初最流行什么?这还用说,肯定是宫廷剧!电视剧屏幕上可少不了四爷雍正的身影:一换台正上映《甄环传》,再一换台又到了《步步惊心》,再一换又到了《宫》四爷可真忙。出于对雍正的好奇,我找来了一本《雍正皇帝》来读。
雍正并没有电视剧中的那么和蔼,他可以算得上是暴君,但他却不是暴君。《雍正皇帝》主要写关于雍正的平生,由康熙时的皇四子胤禛继位成为雍正皇帝的历史。很多人说雍正是篡位而当上皇帝的,他就皇帝的圣旨把十四阿哥改为了于四阿哥,但这个并没有得到证实。
四阿哥胤禛号称铁石心肠冷面王,一心为百姓,一心为朝廷,具有良好的品德才是一个人生活的根本,同时,还应要审时度势,时常保持一颗平常心,并冷静清醒的洞察世间的一切变化,千万不能放纵自己,之所以四阿哥当上皇帝,是因为他的勤勉和公正,康熙也希望雍正能整顿局面。
我想,这好像和电视剧里的说的不一样。雍正皇帝即位是在九王夺嫡这一深宫动乱中获得的,在康熙朝二十四位皇子中,雍正并不比他们强,只是凭借他自己的执着、正直才登上宝座。
雍正曾说过:坐皇位如坐针毡。一点也不假,在他当皇上十三年间,他几乎没有睡好过,他耗尽心血,无一日不在关怀朝廷、关心民苦。
历时毕竟是历史,不是几部电视剧就可以描绘出来的,历史也是严肃的。
雍正皇帝读后感600字6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某日,一堆文人聚而论道,或叹曰,清史传奇众多,却少历史巨作,甚为可惜,席间有人拍案而起:我来写!人皆哂之。
其人凌姓,生于1945年,故起名“解放”。以红学会员身份赴沪研讨,时年37岁。此后《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大部横空出世,“二月河”之名“一不小心”就红了。
接触此书时已是年末,初见便一并收入囊中,当时《乾》作只有前四部可售,余二部什么时候补齐的倒忘了。一遍读完后感觉《康》篇如演义,情节平淡,没有读第二遍的兴趣;《乾》篇细致琐碎,过犹不及,反乏味道;惟《雍》篇恰到好处,为君为政为民为生意味深长,可为历史可为小说可为处世哲学,可作人生教科书,不忍释卷,这一阅有十数年。
当然也有不足处,比如与历史细节的不合,文本中前后有不连贯甚而相悖处。小处随意,无妨大局,不必计较,更不必去研究作者的历史观、价值观的取向了,书卷文章娱我心胸,不做学问。
又有电视连续剧。人大多喜陈道明的康熙,我独钟《雍》剧中焦晃的康熙,或雷霆斥太子,或温情对弘历,举手投足间尽显帝王之气,又不落不食人间烟火的俗,实实到位,真真经典。一查方知,焦老爷子乃早年间的“莎剧王子”,难怪根底这么深厚。
雍正的扮演者是唐国强,冷面刻薄、喜怒不定又坚刚不可夺志一意刷新政治的形象表现得入木三分,以至于多年后看《建国大业》时总觉得这个伟人怎么演得那么阴郁啊。
雍正皇帝读后感600字7
看到书名就明白这本书一定过分正面夸奖雍正皇帝。作为清朝的皇帝、九子夺嫡的胜利者,已经在历史记载上有过多的自我包装;然而毕竟是王婆卖瓜式的自我吆喝,不如这种外人揣测来的美化更加好接受。所以在这本书中,能看到雍正的胸怀广博能屈能伸、心地善良才能收服一众稀奇古怪的人才。
一、站对位置很重要
康熙的皇太子很早就定下了,如果不是康熙皇帝太过于长寿,九子夺嫡很可能无法上演。然而康熙是皇帝中极为长寿的一位,在权力顶峰的时间太久,被极权喂养得冲昏了头脑,于是即便是自己最喜欢女人生下的自己认可的皇太子,也是权力道路上的绊脚石、眼中钉、肉中刺。偏偏皇太子本身也并非一深谋远虑善于察言观色的主,没有感觉到康熙对自己的敌意,没有经常性的站在儿子的立场去关心父亲,偏偏喜欢站在皇太子的立场去关注朝堂关心皇帝,所以两立两废。
雍正能在波兰诡谲的权力场站稳脚跟,和站对位置有莫大关系。雍正一门心思为皇帝办事,作为普通皇子,把康熙交代的工作任何兢兢业业完成,便是对皇帝、太子、朝堂最好的示好,即便在做事的过程中招惹多人怨恨,然而谁叫皇帝给的任务是不惹一身骚无法完成的呢?同时,雍正皇帝站对普通皇子的位置,在皇太子被废立的过程中,没有表现出争先恐后的夺嫡面露,这让康熙很满意。一个带着大臣怨恨、衷心为国家办事、不夺权的有能力的儿子,怎么可能不惹皇帝喜欢呢,更何况还是亲儿子。
二、做事不做人是把双刃剑
雍正做事很决绝,不管是自我美化的历史记载,还是他人揣测的小说描述,这股子杀伐决断的劲头都跃然纸上。查江南灾荒时不怕得罪地头蛇,查户部亏空时不怕得罪满朝文武,这股子血勇,典型的双刃剑。不这么做,事情无法收场,不痛不痒的过家家检查,对家国天下没作用,只会是温水煮青蛙逐渐满朝不能蹦跶各地开始起义;一旦这么做,牵扯的人或者事太多太广,局面无法掌控,就好像开动了原子弹,最终杀伤力多强无法估量,万一玩大发了极有可能一下就爆掉。
事情不盯着做,不绝对的做,很难有实质性的推动;然而做的过程中,还是要尽可能的考虑整个局面的可控性和身处其中的人的可接受性,否则做一下伤筋动骨,也很难恢复元气。最难的便是掌控这种度,如果既把事情做美了做成了同时又让人心悦诚服,从来都是考验从政智慧的加分题,历史上答对这道题的人极为罕有。
三、心存善意吸引人
在封建时代,人和人之间的区别很明显,出生阶级会决定很多东西。小说中最反常的便是雍正皇帝的初恋,突然落单的皇子、没有任何能力就是善念一起救人的普通老百姓,这种白月光的人物塑造离不开凄惨的死去,自然,初恋如果活着并且让雍正接回去了,那边是剩饭,不会心心念念了。
另一个反常的便是收服的三个小孩,因为自然灾害流离失所的两男一女三个小孩,能通过小聪明存活到雍正到来,着实很意外。更意外的是雍正对他们的怜悯之心,即便小孩最开始不知好歹,三番五次有点七擒孟获的感觉,换来了真心顺服。这三个小孩最终出了雍正当皇帝后的心腹,明明没有学过三纲五常,但用聪明的头脑帮着雍正搞定了年羹尧。
小说整体的情节还是曲折离奇扑朔迷离的,有夺嫡小说的味道,有政治小说的味道,部分情节也算是中规中规的吸引人,还是可以看看的。
雍正皇帝读后感600字8
“喜怒不定”是康熙帝对胤禛的评价:“四阿哥幼年时朕看有点喜怒不定,近十几年来读书有成,养性修德,做事稳健干练,知体循礼。可见天下事,事在人为。”
不是为说这四字,而是感于此事。一个人幼年或者早期的不合规范处,一旦给下了评语,需要很多年的“读书有成,养性修德”,才能够改变过来。给别人一种不好的印象,需要几倍的好的表现才可以覆盖,虽说“天下事,事在人为”,但这成本偏高。
四阿哥反应也快,奏道:“这全是父皇训诲之功!儿臣幼年确有喜怒不定之病,今已知过而改”。一是认过,强调幼年;二是托“训诲之功”,功归“上级”;三是知过“已”改,善莫大焉。同时又奏请“从起居档中撤出这一考语”,这属修改档案、撤换“底稿”的行为,代价是情愿自免“双亲王俸”,认罚不认罪,康熙允之。
如果我们要去评价雍正帝的功过是非,不应该着眼于他的性情品格,更不应纠结于其皇位来得正与否,应该看他对人类文明和中国历史做了些什么。总体来说,这是上承熙朝威武而下启乾隆盛世的一代改革之君,包括吏制整顿、清政勤政、改土归流、摊丁入亩、废除贱籍等等。有人说“过苛”,可知熙朝末年标榜宽仁、吏治松弛、腐败已然成风,不矫枉过正必定难有作为。正所谓“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严以宽济,仁以猛纠,“中庸”也,或也叫“和谐”。
其实与其花大力气去改变已经形成的印象,不如在行为中多些严谨,按规范做事,多审视细节,看重成绩的同时多关注下过程,或许就可以形成新的习惯。至于别人终于怎么看你,于吾等俗人来说,本来就不需放在心上。
雍正皇帝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 走向共和观后感
★ 历史著名人物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