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第一章读后感600字
《少年维特之烦恼》将主人公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于社会大背景中,揭露了封建等级偏见和个人守旧思想,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少年维特之烦恼第一章读后感600字,方便大家学习。
少年维特之烦恼第一章读后感600字篇1
昨天,我再一次从书店借了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书。故事讲述的是维特喜欢上一个已经订婚的夏绿蒂,爱的不能自拔。而夏绿蒂的丈夫阿尔贝特也特别爱他的妻子。最后,维特因为不能得到绿蒂,日子过得很痛苦。最终他选择了自杀,而且那枪是他写信给阿尔贝特说要去旅行才借的。阿尔贝特让绿蒂把枪借给了维特。当维特得知绿蒂摸过这把枪时,他高兴的亲吻着,用这把枪结束了他的生命。
看完后,我深深感触到维特的烦恼和困惑。维特如果真的想打破绿蒂与阿尔贝特间的感情,他是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局。可是,阿尔贝特也曾让他喜欢过,他并不令人讨厌。维特不应该为了爱情葬送自己的生命,他死了,而活着的人是多么痛苦,尤其是对他寄予厚望的母亲。他不应该那么自私的结束生命,他是不负责任的离开了世界。
痛苦总是暂时的,快乐又何尝不是呢?它们总会在生活中替换。犹如地球的转动引起黑夜和白天的昼夜变化。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可能是一尘不变的,是需要足够的时间等待它的转变。我们的心态要朝着明天出发,今天太阳西下,明天还会远吗?
烦恼会控制人正常的思维,使大脑失常运转。只有那些内心总有方向的人,才不会在烦恼中迷失方向。
当你越在乎某一事物的存在时,你将离它更远甚至会失去。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对自己所渴望的事物,处于一种遥望而不可及的位置去对待。宁可远远望着它,注意它,观察它,也别近距离的靠近它。你才会发现结局才是最美丽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第一章读后感600字篇2
维特死了,那个青衣黄裤的少年,用一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静静地合上书页,仿佛听到了那“砰“的一声,一切都须臾即逝。但我的脑中一直不断重复着维特死之前说的那段话,“我要先去啦,去见我的天父,你的天父!我将向他诉说我的不幸,他定会安慰我,知道你的到来,那是我将奔向你,拥抱你,当着无所不能的上帝的面,永远永远的和你拥抱在一起!”这样声嘶力竭的呐喊,听起来是那样哀恸和绝望,他只能把他们的爱情带入坟墓,祈祷着上帝能洒下同情的泪水,让他们的爱情开出花朵。这样伟大而又高傲的一个人,在爱情面前却是那样的渺小和可怜,也许他早就预料到自己的结局,因而他告诫后人,“做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吧,不要步我的后尘。”维特所不知道的是,他的举动已经吞噬了广大青年的心。没有人觉得他不伟大,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为爱而死的勇气。诚如他自己所说,“人世间只有很少高尚的人肯为自己的亲眷抛洒热血,以自己的死在他们的友朋中鼓起新的,百倍的生之勇气。”尽管维特的做法有些决绝,这样极端的爱也许会让活着的人背上沉重的负担,甚至失去爱的勇气,但维特还是义无返顾地做了。
在最后一次见绿蒂时,他双眼噙满泪花,为绿蒂读了几首莪相的诗歌,在念到最后那句“明天,有位旅人将到来,他见过我美好的青春,他的眼儿将在狂野里四处寻觅,却不见我的踪影。”绝望的维特一头倒在绿蒂身上,两人灼热的脸依偎在一起,再也控制不了的狂吻起来。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次亲近,也是最后一次。维特心中只有一个强烈的想法,他要为绿蒂死,不是绝望,而是信念。
花了几天时间读完了歌德所著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刻画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年轻人维特寻找自我直至崩溃的心路历程。在此书中,一个热情洋溢的少年维特,因为邂逅了一位已订婚的少女绿蒂,并对她一见钟情无力自拔,而陷入了感情煎熬的无底深渊。经过长期的挣扎,最后因为感到爱情的无望,而走上自杀这条路,这个悲惨的结局,是多么令人惋惜与感伤!
在歌德笔下的维特,虽然拥有许多过人的天赋,在事业上有突出表现,但却不会安排自己的感情生活。他的过度多愁善感让自己的感性淹没了理性的判断力,而陷入意志消沉的境界,而无法开展亮丽的人生。最后,这脱缰的热情,由于没有受到了解与适当宣泄,而沦为为爱结束生命的悲剧。
少年维特之烦恼第一章读后感600字篇3
崇尚自然,崇拜天才,推崇民族意识,渴求冲破精神和物质束缚,疾呼反抗,要求自由,这些精神充溢在狂飙突进作家的作品中,而歌德在此期间创作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狂飙突进运动精神体现得最为充分、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代表性作品。与歌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部《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他本人爱情生活的一次折光。歌德回到法兰克福不久,就得知自己的朋友耶鲁撒冷在魏茨拉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借凯特涅的手枪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感情,相同的遭遇,在歌德的内心激起了创作的冲动,他手不释笔,四周之内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这部小说没有什么引人人胜的故事。歌德本人曾用这样一段话对它做了概括:“我描写了一个有着深沉细腻情感和真正观察力的年轻人,他陷入迷惘的梦幻中不能自拔,在沉思冥想中慢慢毁灭自己,直到最后被不幸的激情,特别是一种无止境的爱情所粉碎,用一颗弹丸射进自己的脑袋。”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年轻的维特来到一个小镇,这里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天真快乐的儿童给予他极大的快乐。在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少女,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令他倾倒。从此时起,他便沉醉于对绿蒂的爱恋之中。绿蒂也喜欢他,但不能给予爱的回报,她已经与维特的朋友阿尔伯特订婚了。维特陷入了一种尴尬痛苦的境地,他毅然离开此地,力图从事业上得到解脱,有所成就,然而鄙陋的环境,污浊的人际关系,压抑个性窒息自由的现存秩序,使他无法忍受。才能无法施展,对绿蒂的思念之情无处寄托,这一切又把他驱回绿蒂身边。这时绿蒂已结婚,他决定以死殉情,用向阿尔伯特借来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从这个简单的情节中,读者可以看到主人公维特身上既有歌德本人也有耶鲁撒冷的影子。但维特既不是歌德,也不是耶鲁撒冷。他是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一个形象,体现出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他要摆脱传统的束缚和精神上的桎梏,渴求自由,张扬自我。
这部小说是用日记和书信体写成的,这种体裁适于披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抒发苦闷的心理和迷惘的情感。整部作品像一篇感伤的抒情诗,坦率、真实,坦露心扉,毫无矫饰,毫不做作,无论是主人公爱的欢愉或痛苦,都跃然纸上,像是捧出一颗跳动的心,激起读者情感上强烈的共鸣和精神上的极大震动。
歌德本人就此解释说:“这主要因为它的出现适逢其时的缘故。就像爆炸也是这样,一只地雷只需一点导火线,这次在读者中引起爆炸也是这样,之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每一个有过无法平息的激情和想象的苦恼的青年人,现在都一下子爆发出来。”
少年维特之烦恼第一章读后感600字篇4
暑假快结束了,我闲来无事,便拿起少年维特之烦恼看了起来,这本书使我终生难忘。
它主要讲了初春的一天,维特为排遣内心的烦恼,他告别了家人与好友,来到偏僻山村。
维特忘掉了烦恼。在一次舞会上,维特迷上了绿蒂。绿蒂对维特非常倾心。舞会后,他们站在窗前,绿蒂望着维特,维特吻着她的手。
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了,他爱绿蒂,对维特也很好。他感到不自在。他梦到绿蒂在身旁,早上醒来,床上却只有他。最终他离开了绿蒂。
维特当了办事员,尽可能使自己适应工作。但上司的吹毛求疵,同事的戒备提防使他产生苦恼。他百无聊赖时结识了c伯爵。c伯爵给维特带来一丝安慰。
一天,伯爵请他吃饭,饭后来了贵族,他们鄙视地看着维特。他认识的人也不和他说话,伯爵催他离开。他走到哪,都看到嘲笑的面孔,听到讥讽的话语。
他去了猎庄,他想从军,但在侯爵的劝告下,打消了念头。侯爵待他很好,但他感到不自在。他又回到原先的山村。山村的景物虽然依旧,但人事全非。绿蒂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村民惨遭不幸。为他们作过画的两个孩子的母亲告诉他,小儿子死了;向他讲述秘密的农夫被解雇了,看到了爱绿蒂而发疯的青年,他不禁惊愕。得知农夫杀了人,他竭尽全力为他辩护却遭到法官的反对。他任凭感情驱使自己朝着可悲的结局走去。
他来到绿蒂的身边,作最后的诀别。他对绿蒂朗诵奥西恩的悲歌,同时紧紧拥抱着她。两天后,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午夜时分,他一边默念着“绿蒂!绿蒂!别了啊,别了!”,一边拿起她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看完了这本书后,我很同情维特,也很理解他为何如此烦恼。但同时,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烦恼,什么挫折,都不能像维特一样选择逃避。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地,不可能都布满鸟语花香,绝不能跌一跤就说没路好走,就放弃。生活中,我们不能回避挫折,而是去面对,一定要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直至击败挫折。无论是刘翔永不言弃的速度,还是爱迪生永不言败的勇气,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坚信挫折是人生的考验。永不言败的人会胜利;永不言败的人,看到的永远是希望;永不言败的人,心中总会是一个乐观安适的心态;永不言弃的人,往往会享受到胜利与成功给他带来的喜悦。而轻易就放弃的人,等待他的后果只会是绝望;轻易放弃的人,心绪烦恼万分,终日生活在困恼与悲观之中;轻易就放弃的人,失败永远是他心中无法抹去的一道阴影。其实,死亡解决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只有努力战胜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即使最后我们还没有成功,但至少我们努力过、奋斗过!努力,并不一定成功;但放弃,则一定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在最后一秒还未到来之前,结果永远是未知的,所以在困难面前我们应选择坚持奋斗,永不言弃,努力向成功的彼岸进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