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49回读后感400字(2)
推荐文章
曹操有时也一意孤行。如他占取荆州后,一不劳军,二不安民,却还不听程昱之言,以为孙刘不会联合,最后火烧赤壁,惨败而逃。这就说明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
“既生喻,何生亮!”人们便会想起那个气量狭窄的周喻,但其实周喻气量并不狭窄,而是心胸开阔之人;鲁肃也没那么窝囊,因为他发表过东吴版的《隆中对》;是一种新的说法。
从易中天品三国我们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涩,精奥不等于难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可以将一个非常复杂和话题,变得通俗易懂。
三国演义第49回读后感400字6
相信许多人都看过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那本书写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时,蜀、魏、吴三国你争我斗的故事。其中,魏国领主曹操,给人的印象是——奸诈、狡猾、多疑等,总的来说,就是负面印象很多。但是,这只是罗贯中个人的看法,不能说明什么,但因为这本书,人们也有了这样的看法。
其实,曹操是一个杰出的人才。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三国未鼎立之前,当时是军阀混战的局面,在北方,曹操和袁绍是两个较大的军阀。袁绍兵多,粮食充足,但他刚愎自用,不听取谋士的建议。而曹操兵虽少,但他善于用兵,尊重人才,提出“唯才是举”,不管来人贫富贵贱,都会重用。公元200年,袁绍带10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在官渡抵挡,机智用兵,用三四万兵力,大败袁绍,还杀了袁绍的两名大将——颜良和文丑。袁绍父子只带800骑兵,狼狈逃回河北,再也不能和曹操抗衡了。之后,曹操扫光了袁绍的余部,基本统一了北方。
曹操还是一位诗人。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比如他写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和《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都表达了他要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在,但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身败名裂”,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我们要重新品读《三国演义》,重新审视我国历史上这位杰出的人才——曹操。
三国演义第49回读后感400字7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三顾茅庐”的故事,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以后,刘备就非常想去把诸葛亮请来。于是挑了一个好日子,刘、关、张三人一起去请诸葛亮。他们来到诸葛亮家的时候,正巧诸葛亮出门了,他们只好无奈地返回。过了几天,刘备得知诸葛亮回来了,又要去拜见他,这时关羽和张飞都来阻止,说派个下人去就行了,犯不着我们一块去,结果叫刘备斥责了一顿。他们又去了一趟,可是这一次诸葛亮又去朋友家了,刘备无奈又回。转眼到了冬季,下着大雪,刘备三人又去了诸葛亮家,可是诸葛亮在睡觉,刘备就耐心地等他醒来。后来,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平定天下
每当我读了这个故事,都会非常敬佩刘备的人品。他为了请到诸葛亮,三次坚持去拜见他,不顾天气严寒,不顾路途遥远,最终把诸葛亮请来了。他这种真诚、耐心、谦虚的优秀品质,多么值得学习呀!对待朋友以诚相待,做任何事情持之以恒,不居高自傲,这样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这个故事中使我很受影响,因为刘备为了天下大事,不把自己当做一个大人物,放低自己的位置,值得学习。
三国演义第49回读后感400字8
《三国演义》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农民起义动摇东汉王朝的统治,让中国成为一个群雄称霸的时代故事。作者罗贯中把每一场战斗都写得淋漓尽致,并且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礼贤下士的刘备,拥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张飞和魏武帝曹操等人。之所以,《三国演义》在古代能成为文化的一颗明珠的原因。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如:官渡之战、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煮酒论英雄、空城计退敌……这些故事读起来惊心动魄,震撼人心,深受大家喜爱。
在这些三国人物中,我最喜欢关羽了,因为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善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长得十分帅气,又有英雄气概,而且在他的戎马一生中立下了许许多多战功,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战功。
恰恰相反,我最不喜欢的人物是周瑜。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能,就想害死他。像他这样的心胸狭隘、妒贤嫉能的人,谁都不会喜欢他。
总之,请大家多读《三国演义》,让这颗代表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明珠更明亮吧
三国演义第49回读后感4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