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50字读后感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至失败的全过程,梁山聚义首当其冲,召集好汉一马《水浒传》中的108名将士,个个都是好汉。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水浒传50字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594014水浒传50字读后感1
对仁义礼智,信行忠良一窍不通的高俅,只因善于踢球,就成了宋徽宗赵佶面前的红人,步步高升;武艺高强,技惊三军的杨志却落得个卖宝刀为生,最后逼上梁山的下场。施耐庵并没有着更多笔墨刻画朝廷的腐朽,官场的黑暗,可那股“腐败”之气却萦绕在字里行间。
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懂为什么书中的“好汉”宁可背上杀人犯的罪名,被通缉,亡命天涯,也不愿报官,让官府还他们一个公道;可渐渐地我明白了,就算告到官府那儿,也不过是官官相护,不了了之。犯错的人不会得到应要的惩罚,正义根本得不到维护!毕竟,几乎没有一个官会为了一介素不相识的平民而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与其这样让犯人逍遥法外,还不如由他们自己动手,为民除害。
在这本书中,我最钦佩的人当属梁山泊的军师――吴用了。他并不是人如其名,而是真真的有大用。他的计谋让晁盖和阮氏三兄弟不折损一兵一卒就成功地从杨志手中劫走生辰纲,更是为梁山招来几员大将,这可谓是“运筹于股掌之间”。他的大脑中仿佛藏了一个无底洞,里面尽是奇妙的法子。他的这份足智多谋和诸葛亮的有的一拼,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找出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化难为易,轻松处理难题。
而最令我费解的是那一百零八位被官府逼上梁山才成了土匪,但最后他们却选择相信朝廷,接受招安。难道他们真的相信这样的朝廷,这样的官场真能接纳他们这群身负重罪,意图谋反的“奸臣贼子”吗?果然不出所料,招安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大展拳脚的机会,反而成了他们的催命符――宋江,卢俊义等被奸臣害死,梁山泊瓦解,有人出家……
尽管如此,我仍钦佩他们的豪气和重情义;我也钦佩他们敢于维护正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我更钦佩他们勇于和腐败的朝廷对抗……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从自己做起,见义勇为,对生活中恃强凌弱的的行为说不,为维护正义出一份力。
#443273水浒传50字读后感2
假期里,我读了《水浒传》一书,令我感慨万千。
水浒传具体生动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动,他们不占城池,出榜安民,异姓一家,塑造了一大批梁山泊好汉忠义,替天行道的光辉形象。
在风雨飘摇的北宋末期,梁山泊好汉忠君报国,为民除害,着实令人钦佩。比如一百单八将中的宋江,江湖上人称他为山东及时雨宋押司,他深明大义,急盼招安,愿为国家出力。在兄弟托塔天王晁盖死时,他十分悲伤,几次要哭昏过去,每日都会领众举哀,遵从晁天王遗言,发誓要带领好汉们,活捉敌人史文恭,为晁盖报仇,在不断地努力下,他做到了。他军法严明,宋江手下的军校因为酒肉少而杀了厢官,宋江哭着命他痛饮一醉自缢而死,而后,他顾着梁山泊时的恩情,盛棺安葬,他真是一个有情有义,爱憎分明的好官。
而反过来呢,以高俅为首的奸佞宦官使人愤恨,高俅身为殿帅府太尉,本应报效朝廷,而他却因为宠溺养子,使计拿下教头林冲,刺配沧州道,险些被防送公人董超和薛霸结果了性命。在三败梁山泊时,他被活捉上山后向宋江保证会向天子重奏招安一事,而后却转面无恩,连日称病,不敢上朝,又将水银放入卢俊义、宋江得赏的御酒中,让他们中毒身亡。这样一个奸诈小人没有被天子加上罪名,令人可忧可悲。
现在的社会不再是过去那个腐朽衰落的封建王朝,而是科技文化蓬勃发展的新社会,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应该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肩负起未来的重任,为理想勇敢前进。而书中的梁山好汉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它成为我们积极向上成长的新动力。《水浒传》在我遇到困难时使我想到梁山好汉们在遭到朝廷的讨伐时携手共进,积极出力的事迹。在我孤独无助的时候梁山好汉仿佛变成我的指路人,告诉我要对朋友热情主动。
读过《水浒传》后,我仿佛被注入了正义的能量,它恰如一首史诗,为我们展示了当年的国势特征和民俗风情,但它为我们传达的更多的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
#443263水浒传50字读后感3
108将,水泊梁山,武松打虎,一幕幕都已经成为经典的场景是出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水浒传》之中,读《水浒传》时,时而心情澎湃,时而义愤填膺,时而又能拍手叫好。
《水浒》是我国在长时期来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小说之一。但他并不是某一、二位作家的创作,而是许多人的集体劳动的成就。通常被作为《水浒》作者的罗贯中、施耐庵,乃是对《水浒》进行最后加工的人物。
《水浒》所写,是宋江及其结义兄弟——即所谓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故事。宋江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宋史》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中都曾记及。
《水浒》由许多短篇的“说话”(在宋代有一种称为“说话”的民间技艺,至元代仍然流行,其内容主要是述说故事。)组合而成,也就是说《水浒》在说话中宋江及其将领的故事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杰作。
《水浒》的原名为《忠义水浒传》,一百回,系“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署名,不太容易理解,所以后来所刻得《水浒》就改题“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有的干脆只提“施耐庵编辑”,“罗贯中纂修”,把另外一个人除名。
《水浒》从嘉靖时期起,它就收到了热烈的欢迎。
《水浒》为忠义和勇敢的象征,里面的人个个重视友谊,甚至不惜为此冒风险甚至牺牲自己。但其出发点并不是道德信念而是个人感情。宋江在江州被判死刑时,李逵曾单身去劫法场;幸亏当时梁山的救应已到,否则他自己也活不成,不过他事先却并不知道冕盖等人会及时赶到。那么,他何以情愿为宋江送命呢?他与宋江认识不久,宋江知道他要用钱,便借他一绽大银,李逵便“寻思道:难得宋江哥哥,又不曾和我深交,便借我十两银子,果然仗义疏财,名不虚传。”他把银子拿去赌,输光了,宋江毫无不满之意,又请他喝酒。他“不耐烦小盏价吃”,要用大碗,宋江便唤酒保拿大碗。李逵笑道:“真个好个宋江哥哥,人不说差了,便知做兄弟的性格。结拜得这位哥哥,也不枉了。”他们喝酒时本来吃的是鱼,宋江看李逵饿了,又唤酒保拿肉上来,李逵又十分欢喜:“这宋大哥便知我的鸟意,吃肉不强似吃鱼!”他认为宋江真是自己的知己,所以他不惜生命的救他。当然,这是建立在勇敢的基础上的。
最令人感动的是最后宋江和李逵一起喝毒酒,宋江是因为害怕李逵为自己报复朝廷因而牺牲了李逵的性命,而李逵却一点都没有埋怨松江,李逵只留着眼泪说了一句话“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的一个小鬼!”并且李逵临死的时候,吩咐从人“我死了,可千万将我灵柩去楚州南门外寥儿洼和哥哥一处埋葬。”嘱罢而死。从此就可看出李逵对哥哥宋江的深厚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