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00字

关键词: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
炎辉0 分享 时间: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里说过: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十三岁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园。这个家园里外观不美丽,房间不够多,但可以有无尽的快乐,无尽的幸福。下面给您带来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00字1

最近读了王小波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其中大部分是和别人“对着干”的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话讲——他是个愤青。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我也是个愤世嫉俗的主,因此,与他产生很多的共鸣。

王小波1997年去世,在1992-1997这五年间,他写了很多有名的杂文,这本书将它们都囊括其中,所幸离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并不很远,除了他为“250块在中关村买到一个8MB的内存条”感到兴奋不已之外,大部分生活情景和环境,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对应到我现在的生活,并由己及人地联想。

愤怒之作我读过不少,可能正是人以群分之故。这些作品或油腔滑调、或热血喷涌、或彻头彻尾的偏激之论,总而言之,没有人做到王小波这样,可以延伸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可见知识在文章中的重要性。他学过逻辑学,懂英文,明白一点概率论和社会学,这些知识帮助他分析问题,生成高一个层次的判断,虽然不能说完全、绝对客观,但有了学术理论的支持,就是理性得多。

王小波承认自己文章“格调不高”,我则认为这是一种自谦的说法。情绪不分等,忧伤、愤怒、高兴等等,统统可以成文。而每种情绪却分层次,譬如愤怒,我曾写了一篇《有关应试教育》的文章,痛陈中国应试教育之劣,我拿它去比较王小波的文章,只能说我看到什么便说出什么,指着对方的鼻子骂,这不巧妙,也难得深刻,就连高中退学的韩寒也比不过。而王小波,一个“知识愤青”,不仅能够从社会和人文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成因,而且能够反过身来提出一点解决意见,换而言之,他不仅知道“为什么”,而且知道“怎么办”。他的骂便是深层次的骂,连着对方老祖宗也骂,语毕还能微笑着劝人改造自己的基因,以免遗祸后代,这种狠毒当然比一般人有力度得多。他看问题不仅有深度,而且有宽度,而我们的可悲在于,总是久久矫情地纠缠在一个点上。谁能说他“格调低”?热血固然是重要的,但内涵更重要。

初中尚未念完,我当然不敢妄称自己有知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某支愤怒的笔将失去书写的权利,谁都有否定过去的过程。王小波和王朔都嘲笑年轻时候的自己,就连钱钟书都说四十年前的自己有一个“不甚朴素的人生观”。如果问题久久压抑,我一定不是积郁,而是将它们呈于纸上。经历了成长这个必然的过程,我或许会站在一个高一些的位置上,用入流的方式重新诠释入流的愤怒。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00字2

我十三岁时,常到我爸爸的书柜里偷书看,那时候政治气氛紧张,他把所有不宜摆在外面的书都锁了起来,在那个柜子里,有奥维德的变形记,朱生豪译的莎翁戏剧,甚至还有十日谈。柜子是锁着的,但我哥哥有捅开它的方法。他还有说服我去火中取栗的办法:你小,身体也单薄,我看爸爸不好意思揍你。但实际上,在揍我这个问题上,我爸爸显得不够绅士派,我的手脚也不太灵活,总给他这种机会。总而言之,偷出书来两人看,挨揍则是我一人挨,就这样看了一些书。虽然很吃亏,但我也不后悔。

看过了变形记,我对古希腊着了迷。我哥哥还告诉我说:古希腊有一种哲人,穿着宽松的袍子走来走去。有一天,有一位哲人去看朋友,见他不在,就要过一块涂蜡的木板,在上面随意挥洒,画了一条曲线,交给朋友的家人,自己回家去了。

那位朋友回家,看到那块木板,为曲线的优美所折服;连忙埋伏在哲人家左近,待他出门时闯进去,要过一块木板,精心画上一条曲线……当然,这故事下余的部分就很容易猜了:哲人回了家,看到朋友留下的木板,又取一块蜡板,把自己的全部心胸画在一条曲线里,送给朋友去看,使他真正折服。现在我想,这个故事是我哥哥编的。但当时我还认真地想了一阵,终于傻呵呵地说道:这多好啊。时隔三十年回想起来,我并不羞愧。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十三岁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园。此外,人有兄长是好的。虽然我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无异议。

长大以后,我才知道科学和艺术是怎样的事业。我哥哥后来是已故逻辑大师沈有鼎先生的弟子,我则学了理科;还在一起讲过真伪之分的心得、对热力学的体会;但这已是我二十多岁时的事。再大一些,我到国外去旅行,在剑桥看到过使牛顿体会到万有引力的苹果树,拜伦拐着腿跳下去游水的“拜伦塘”,但我总在回想幼时遥望人类智慧星空时的情景。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所有的智者、诗人,也许都体验过儿童对着星光感悟的一瞬,我总觉得,这种爱好对一个人来说,就如____一样,是不可少的。

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难的问题就变得易解。人活着当然要做一番事业,而且是人文的事业;就如有一条路要走。假如是有位老学究式的人物,手执教鞭戒尺打着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条路,而是背一本宗谱。我听说前苏联就是这么教小孩子的:要背全本的普希金、半本莱蒙托夫,还要记住俄罗斯是大象的故乡(萧斯塔科维奇在回忆录里说了很多)。我们这里是怎样教孩子的,我就不说了,以免得罪师长。我很怀疑会背宗谱就算有了精神家园,但我也不想说服谁。安徒生写过光荣的荆棘路,他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当然,他是把尘世的嚣嚣都考虑在内了,我觉得用不着想那么多。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说服安徒生,就要用这样的语言。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虽然我对他的事业一窍不通,但我觉得他和我是一头儿的。

我不大能领会下列说法的深奥之处:要重建精神家园、恢复人文精神,就要灭掉一切俗人——其中首先要灭的,就是风头正健的俗人。假如说,读者兜里的钱是有数的,买了别人的书,就没钱来买我的书,所以要灭掉别人,这个我倒能理解,但上述说法不见得有如此之深奥。假如真有这么深奥,我也不赞成——我们应该像商人一样,严守诚实原则,反对不正当的竞争。让我的想法和作品成为嚣嚣尘世上的正宗,这个念头我没有,也不敢有。既然如此,就必须解释我写文章(包括这篇文章)的动机。坦白地说,我也解释不大清楚,只能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斯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00字3

183938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