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00字
我的精神家园主要收录了王小波平时为报纸和一些杂志写的杂文。就算放到现在看,都觉得他实在是很有先见之明。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00字,方便大家学习。
关于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00字1
王小波在《承认的勇气》一文中说道:人生在世常常会落到一种“说法”之中。有些说法是不正确的,落到你的头上,你又拿它当了真,时过境迁之后,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就是个严肃的问题。王小波针对一些人对过去自己出的洋相,解释为时代、历史使然而自己没有责任的说法大不以为然。对此,作者反思自己是被人塞了一脑子教条,情绪又受到猛烈的煽动,只会干傻事。不幸的是好多同年人连这种智慧都没有,作者称之为:错过了在那个年代里能学会唯一的智慧-知道自己受了愚弄。不肯承认自己傻过,仿佛这样就能使自己显得聪明,还要以审美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丑态。在(我看老三届)中,王小波认为“”这种特殊经历可能会有益于写作,但整个事件的性质却不可因此混淆。这就犹如不良之人将脑子有病而致盲的人踢下楼梯因此复明,而说踢人者是好人一样。对此,作者指出,这个论域貌似属于科学,其实属于伦理;它还是一切法西斯和偏执狂的策源地。
人的成就、过失、美德都不该用他的特殊来解释。王小波说,看看傻不傻,疯不疯?有各种各样的镜子可供自己对照,中国的传统是一面镜子,外国文化是一面镜子,还有一面更大的镜子,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经历过的时代,是一个动荡的、充满悲剧、荒谬的年代,社会、道德和审美方面,充溢许多极不和谐处。王小波认为,文学就应真实地揭示其精神面貌,而不应人为地掩饰它们,正如他所倡导的“假如要反对不幸,应该直接反对不幸的事实,此后才能减少不幸的信息”,而不是相反。可惜的是“营造出了好消息,更容易找到买主”的人多,“‘做好消息信使’的人很多”。对此,王小波是十分厌恶的,称之为“花刺子模信使”(中亚古国名),喜作妙语以动天听。
关于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00字2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二部分艺术篇我不太懂,第三部分社会篇较多描述、观点不多、也有我不太同意的部分。但是第一部分文化篇真的非常精彩,所谈观点几乎没有我不同意的,读起来真的是过瘾,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杂文,把道理讲的既明明白白又漂漂亮亮。这里说到我都同意,其实是不公平的,因为我的观点形成的毕竟比他要晚20年,现在这些东西大都成为了人们的共识,至少是一群人的共识,而且我更多是在阅读中而不是思考中形成的。而他在那个时代谈出这些,不知道可不可以说超越了那个时代。
读的时候在想,如果王小波在这个年代写博客,那一定会是最好的博主,可是转念又会想,如果他真的活到了今天,是否能有这么大的偶像效应,毕竟他谈的都是很严肃的东西,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娱乐精神;而且如果是一个活人,也许读者(至少我)不会有那么多包容。这样一想,结论就是要改正自己的浮躁,要怜取眼前人。
凭我对他的粗糙了解,个人认为他的人生有三个最主要的阶段:年轻时在云南的知青岁月,壮年时在西方的求学经历,中年时在国内的学者生涯。这三个阶段正好对应了本书的三个部分,依次是文化篇、社会篇的、艺术篇。我猜测,他的价值观是前两个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____插队的经历让他迷茫、痛苦和思考,接触西方文化则让他形成了坚持一声的自由主义理想。
以前曾试着度过他的小说,说实话没读下去,可是他偏说自己最看重的是小说,杂文只是不得不做的表态。决定再试一次,读读《黄金时代》。
看他的访谈,他真的是一个温柔的人。
他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发邮件跟别人谈出版杂文集的事情,看来应该是突然病逝,四十五岁,时代失去了一位思想家。如果他还活着,不知道会对现在这个社会发表怎样的看法,我很好奇。
关于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00字3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有<关于“媚雅>一篇杂文,王小波对“媚俗”(指艺术家为了取悦大众,放弃了艺术的格调)与“媚雅”(指大众受到某些人的盎惑或者误导,一味追求艺术的格调,也不问问自己是不是消受得了)进行了比对,重点阐述了“媚雅”。
他回想在美国时,一日去波士顿看朋友。趋车一整天方到朋友家,被朋友邀请去教堂听免费的高雅音乐会。小波在婉拒不成的情况下,和朋友去了音乐会现场。由于坐在首排正中,他硬撑着听了两支曲子,结果是觉得曲子没咸没淡,没油没盐,演奏员在胡吹、胡拉,指挥先生在胡比划,整个感觉和晕船相仿。中间居然有一段恨不能一头碰死算了……结论即是布鲁纳这两首鸟曲,真是没劲透了!
欣赏小波的率真和透彻,他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个知名作家而猪鼻子插大葱——装象。没有怕别人讥笑他缺乏古典音乐方面的修养而闭口不谈。现今社会中,不雅装雅的人比比皆是,个别演艺明星(当然演艺明星也是人,也不乏具有高功力、高水平人士出现),连整句话都说不好,一手蛛蛛爬的“书法”,愣说自己的爱好是读书,读名著、读经典、读深奥的古籍……听音乐、听古典音乐……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如此“媚雅”之举不提也罢,还不如真实地说说自己喜欢朋友围炉而坐,喝喝大酒、吹吹小牛来得真实!
看了王小波的“媚雅”谈,也不由得想起另一作家说过,如果一本书,无论评价多么好的书,如果你看不下去,完全可以放下不看,不用强迫自己去迎合。
支持小波的不要故作“媚雅”状,但辩证地分析,不怀“媚雅”之心,而抱“媚雅”之举,去尝试走进高雅艺术的殿堂,学着去听不同风格的音乐、看各种风情的舞蹈、阅读兴趣之外的书籍,也可能在“媚雅”的驱动下,保不齐真地培养出来了某些文学、艺术修养,那岂不是一件快事!
关于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600字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