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与你细读《安娜卡列尼娜》,与你共同了解这个故事的千回百转。这次小编带大家一起阅读关于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供大家阅读,欢迎一起讨论。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1
感情固然完美,就像绚烂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拥有一个人一生的快乐和幸福,但在不轻易间它却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在感情中灰飞烟灭。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伦斯基过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气,对她来说他就是期望和寄托,而弗伦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种征服感,就像猎人战胜猛兽一样,这种爱谈不上伟大。安娜对感情的渴望让她忘却了苦恼,感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让她冲破世俗。安娜才决定投入新生活-----和弗伦斯基在一齐。
但是,安娜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愧疚与罪恶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对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终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寻求心灵的安静。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她的身躯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这样结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讥讽,她完全追求的感情也将粉碎,经过心灵的折磨,她以死来证明对社会的反抗,对真爱的执着。(我很是佩服)
我敢坚信在此刻的社会安娜这种形象还会受惩罚,我们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怀疑是否还存在。在哪?但安娜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一个柔弱的她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此刻需要的大概是无痛苦,无干扰的生活吧,但现实给不了。
感情是什么?对安娜来说,她又是否得到过?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齐不抛弃她,在任何时候都在背后永远给她依靠的人,但她却得不到。
火车从她身上驶过,发现她只是一个脆弱的女子,她无力抵制。正因她决定死亡,一个常人无法乱下的决定。在孤独的身躯背后我还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来时一人,去时一人。孤独是这个女生的结局,悲惨是这个女生的宿命。
火车驶过时,轻轻地,不好打扰安娜安静的生活。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2
“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上学时读过的《安娜卡列尼娜》如今再次翻开,记忆荡然无存。也许正是应了那句话,有些书要在适合的年龄,适合的心境去读才能读懂,学生时代十几岁的年纪,对爱情懵懂,没有生活经历,自然是没有读懂。
刚刚结束很放松很惬意的古镇世外桃源寻访之旅回来,我所在的城市一直在下雨,犹如南方般细腻温柔,几天前还是艳阳高照,有点燥热的天气,因为连着几天的绵绵细雨,不见太阳的日子变得有些清冷,也让人有些心浮气躁。窗外雨轻轻敲打着玻璃,整个世界比以往安静了许多。这样的心境捧一本书,沏一茶壶,倚窗而坐,听雨静心细细读书,很喜欢这样的自己。
书翻到第二章,被书中的内容深深感染,这时刚好放在旁边的手机有微信消息进来,回复完一条信息。突然就不想再接着读了,而内心却迫不及待想知道书中后来的故事和主人公的爱情。手机对当代人的干扰不言而喻,我也未能幸免。去年的某一天,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苏菲玛索,她主演的电影我几乎全部都看了,唯独这部《安娜卡列尼娜》刚好没看,是因为看了电影简介我肤浅的认为这部电影与当下婚姻出轨,第三者别无二致,对我没有吸引力。 整个电影看完,结局的悲剧的,让我唏嘘不已,心情沉重。
“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的魅力和美,都是由明和暗构成的”。电影女主角苏菲玛索是我很喜欢的演员。电影讲述的是由苏菲主演的一个八岁孩子的贵族妇女安娜在去帮助缓和自己风流倜傥的哥哥和嫂子家庭风波,缘于哥哥和家庭女教师婚外情,在火车站她邂逅了年轻、英俊的军官渥伦斯基,可以说是两个人一见钟情吧,这是我猜测的。因为我看到两个人四目相对,深情一望的一瞬间就知道他们之间有故事,像极了爱情,遇见爱情的模样大抵如此吧。短暂的探亲期间,他们有过最美的邂逅,在舞会上翩翩起舞,而安娜嫂子的妹妹基蒂对渥伦斯基深深爱恋着,而渥伦斯基却衷情于安娜,结束探亲,安娜在返程的火车上又一次遇见渥伦斯基,是巧合,还是刻意安排!是渥伦斯基刻意安排,渥伦斯基对安娜表明了心意,此时她的内心早已经深陷,还有那么些许理智,她尝试拒绝这份不被社会所接受也让她内心充满挣扎和矛盾但无法自控的,已泛滥成河的感情。也许是她和身为高官的丈夫卡列宁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久了,她渴望这样一份感情,也许是她真的遇见了爱情,不管怎样,此时的安娜,已经动摇了,坐在火车上,她的脑海里,眼睛里浮现的是他们在舞会上的短暂相处画面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3
这本书经过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感情而失败的杯具和列文在农村面临的危机而进行的革命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乡下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在已经有五个孩子的情景下却仍与家庭教师相爱,与他的妻子杜丽闹翻。而赶去莫斯科为哥嫂调节的安娜,却在车站认识了故事的另一个主角——渥伦斯基。于是,这个纠结的故事就这样华丽丽的开始了。
话说当时,杜杜丽的妹妹吉提正暗恋渥伦斯基,可渥伦同学却无心娶她。十分不巧,爱着吉提的列文从乡下赶来,在舞会上向吉提求婚,却被当场拒绝。在同一场舞会上,渥伦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顾一切地追到人家家里才想起来安娜已经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也觉得渥伦同学有点一根经,所以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别把我当空气。本来吧,这事到这也差不多要结束了,可是当时艰辛谁人知?没想到安娜和渥伦斯基,一个里应,一个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儿来……天理难容,也注定了他们的杯具。
最终,安娜卧轨自杀了卡列宁参加了她的葬礼,并带走了他们的女儿。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与土耳其作战,但求一死。哎,要我说,他早干嘛去了?
哎,回想当时看书时,我可没少骂渥伦斯基和安娜,感情是一回事,家庭又是一回事,他们所谓的感情是虚无飘渺的,无论如何总不应当冲开家庭的底线。虽然说当时卡列宁与安娜岁数相差甚大,但他宽容可是少见的,他总在为安娜着想,对安娜的私生子也很好,更只因安娜之后有了悔改之心而求他原谅,他便原谅了她,样的胸襟一百个人里面也没有一个啊!从安娜的种种来看,安娜是一个连自我都不会为自我研究更别说顾全大局的人,不理解道德为何物的可怜人,也正是因为她自我,才一手造就了这场杯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