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感谢您的欣赏。
初一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1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节里这样写到。而书中的安娜的生活,却由虚伪的幸福演化成了意料之中的不幸。
关于安娜这个形象,自其诞生以来,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不同阶层不同世界观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安娜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极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积极、进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今天如何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仍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在文章中,女主人公安娜,在自己的少女时代就嫁了人,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20岁的高级官员卡列宁。安娜过着衣食无缺的生活,可又有谁知道安娜心里究竟想的是什么。小说中描绘出的安娜,是一个美丽善良,温柔的少女,花一样的少女,就像那人们花园里的花朵,渴望得到自己所渴望的空间,自己所渴望的幸福生活。在丈夫面前,安娜是一个善良而又贤惠的妻子,在儿女面前,她又是一个温柔美丽的母亲。但是这并不是安娜所渴望的幸福空间,并不是她所渴望的美满幸福的生活,因此,她总是郁郁寡欢,强把自己对生活的渴望深深地埋在心灵深处。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安娜邂逅了渥伦斯基,一个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对安娜展开了疯狂热烈的追求,而安娜也陷入了情网。他俩不顾社交界人们的非议,公然同居,而安娜也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却在分娩时差点死掉。
虽然因为这件事情安娜得以和自己的丈夫和解,但最终她仍和渥伦斯基一起逃到意大利,在那里度过了两年的时间。在这虚掷的光阴里,两人的生活极为空虚。后来安娜回到俄国,又走入她所熟悉的社交领域,但物是人非,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对她,不再欢迎她,用冷言冷语将其拒于千里之外。与此同时,渥伦斯基也弃她而走,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庄园,并置身于新的农业经营。两人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的隔阂而逐渐疏远,变得冷若冰霜。安娜也很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虽然依旧美丽,但却从来没有得到过什么幸福的空间或是什么幸福的生活.最终,生活的苦闷,无人支持了解。最终,安娜带着自己那美丽纯洁的追求和梦想,结束了自己空虚的生活,卧轨自杀,了结了自己在空中飘忽不定的短暂生命。
《安娜·卡列尼娜》写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农奴制度改革已过了10年,新的资本主义秩序刚在建立,新旧交替,导致了原先建筑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家庭,婚姻,伦理道德,宗教信念等一系列的混乱,动摇和崩溃。托尔斯泰怀这极度不安的心情紧张地思考和探索着俄国社会的出路问题。她在这部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俄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几乎是并行的。能如此迅速而真实地通过长篇小说反映社会现实,这在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小说的另一重要成就是塑造了在俄国文学史上独具风采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安娜是一位追求资产就、阶级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她的全身心洋溢着热情与活力,却受到封建的传统观念,道德规范,法律条文,宗教教义的束缚与压抑。她对真正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她的行动确实是对贵族阶级的一个勇敢的叛逆,她的死不愧是对黑暗社会的一个有力的反抗,这种叛逆和反抗是正义的,并且在世界进步人类中赢得了广泛的共鸣。
初一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2
当初抱有一种不太情愿的心情读这本书,因为关于爱情的故事看的太多了,并且感觉自己已经不太适合看这类故事了。不过由于托尔斯泰的大名,我还是坚持看了下来。而看完之后,不得不感慨:一部艺术精品,太值得一看了。
其实和大部分读者一样,我也觉的安娜罪有应得,并且对她的故事不太感兴趣,反而是列文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当我读到他在上流社会那种笨拙的行为时,便充满鄙视的态度。他看上去是一个很有思想,很顽固的一个人,但无法适应社会规则,结果就是被社会淘汰,我一点也不同情他,反而更认可风流潇洒的奥勃朗斯基。奥勃朗斯基在我看来更懂得生活,既有稳定的家庭,又有上流社会的地位,还有情人。这才是社会的产物。
不过如果这本书只能带给我这种感受就算不上名著了。越到后来,我越被列文的内心活动所吸引,并开始敬仰那纯洁的灵魂,他不为世俗的观点左右,他接受一个观点必须要说服自己,所以他甚至反对为农民开展教育,以至于他总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甚至是故意搞怪,甚至只是固执已见。其实不然,他一直致力于解决实际农业问题,并且在寻找自己存在的原因。他不但为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并且知道如何让自己的变得充实。那是一种超脱的境界,是我们这些凡人无法达到的。
在结尾处,列文说:真理一直与我们同行,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这让我想起来阳明学说,或者陆九渊提出的心即理。其实上天在我们存在的时刻起已经将真理赋予我们,所以说人的内心比大海还要深,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重要的不是如何急功近利的去寻找真理,而是修炼自己的内心。列文是如何修炼的呢,通过割草之类的劳动,他在劳动中体会到了真理。
总结一下:我们中国的儒家学派在千年前提出的真理与托尔斯泰提出的真理不谋而合,不同的是儒家信仰天,托尔斯泰信仰上帝。
初一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3
《安娜.卡列尼娜》是长篇巨制,可是时间跨度并不长,场景设置算不上恢宏;写感情,并不摄人心魂;写故事,并不曲折离奇;写尽世俗,人间百态,也是点到即止;可就是这样的长篇小说,也足以吸引我很快进入到十九世纪后半段的沙皇俄国,从莫斯科,彼得堡,到外省乡村,一幅广阔多彩的社会图景在眼前铺开,150多个人物个性鲜明地跃然纸上。所以,我读到后面一向在思考,托尔斯泰的这支笔到底妙在哪?那就是他出色的心理描述。
一方面,书中的主要人物都经历了曲折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对于主角们的每一次心理和精神上经历的嬗变都写得肌理分明,细致入微。这其中,最丰满的形象要属安娜和列文。安娜的鲜艳,妩媚,开朗,落落大方到之后的羞愧,孤僻,猜疑,被欲望吞噬。列文从敏感自尊又热爱劳动充满活力到之后婚后出现的精神危机,以及从宗教中找到自我的信仰。(托尔斯泰安排他们在第七部中相遇,唯一的一次见面也是最终一次见面,就让列文对之产生了爱怜的情感。)要把这样丰满的人物形象总结下来,可能需要另开一篇了。而那里我最想说的是吉娣和陶丽两名普通女性主角的心理蜕变和心理矛盾。
上卷中,列文和吉娣迅速地抓住了我的眼球,虽然一开始他们并没有成功相爱。安娜以往这么对吉娣说“您此刻的年华真太宝贵了,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好比弥漫在瑞士群山中的蔚蓝色雾霭。这种蔚蓝色雾霭笼罩着童年即将结束时那个年代幸福的一切,过了这欢乐幸福的阶段,路就越来越窄了,踏上这段道路真叫人又惊又喜,尽管它看来还是光明完美的。”她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吉娣所处的完美年华里一切都充满着无限的可能,而失恋后的吉娣害了一场大病,意志消沉,出国疗养遇到了改变她的华伦加,她的身上有着“超脱吉娣所十分厌恶的世俗男女关系的生活情趣和生活价值。”这一点深深吸引了吉娣,并启发了她,带领她到了一个崭新的,崇高而美丽的新世界,从这个高处能够冷静地观察往事。最终,吉娣明白了一个人只要能忘我,热爱别人,就能心安理得,幸福康宁。而这一点我们在之后吉娣爱上列文,婚后同丈夫住在乡间,料理家务,异常是跟随列文去看望他临终的哥哥那一幕能够看出来,这样的心里蜕变在吉娣身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