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苏东坡传读后感700字(2)
苏轼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轼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象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初二苏东坡传读后感700字4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借这雨,借这月,思此东坡。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他豁达洒脱的形象深入人心;一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让我觉得洒脱的苏轼也有着别样的温柔。当翻开书页,那段跌宕起伏的往事浮现眼前,我才知道我对他知之甚浅。
对苏轼最初的了解是他的特点之一——爱吃。他走哪都不忘吃,是一个资深的“吃货”。别人被贬谪,会郁郁寡欢,他倒好,一首《初到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让人觉得他忘却了忧伤。又路汝州“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试想,盘坐蒲团上,面前摆着清茶翠笋,春风拂面,与友人谈笑风生,于是,我迷失在这闲情雅致的如诗如画里。苏轼被贬,吃到美食便心情好些,谁让吃是他喜爱的事呢?我内心了然:失意在所难免,当你心中仍有所爱,还有风景,这些坎坷就不是什么大事了,谁会因为难过就跟自己喜欢的东西过不去呢?烦恼且放一旁,别人笑我醉心于吃,可吃又何妨?正所谓“自笑平生为口忙”。
古代学子最渴求的便是登科入仕。苏轼在二十几岁中了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前途一片光明。但上天总喜欢开玩笑,苏轼本应顺利的人生,在“乌台诗案”后终止,自此命运多舛。他会一蹶不振吗?当然不会,他大笔一挥,信手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风流人物都被大浪淘尽,何妨自己“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还是那个善于自愈的诗人,还是那个自得其乐的歌者。直抒胸臆的乐观是乐观,苦中寻乐也是乐观,喜与悲的交加才会使人生更加圆满。
他是一缕清风,告诉我热爱生活,生活处处有风景;他是一朵流云,告诉我行走在路上总会有挫折,但要乐观迎接,累的时候可以偶尔看一看相伴的月。
合上书页,我对苏轼的印象不再仅仅是个吃货,更多的是他的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人怀念?
初二苏东坡传读后感700字5
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写苏东坡传,他说没有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我在图书馆遇到这本书时,出于对苏东坡的敬佩与喜爱,拿来看看,再看是林语堂先生所著,更是来了兴趣,这大概又是精神盛宴。
林先生讲: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是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看到这些描述,大家或许和我一样,想要再一次去了解这位多才多艺,品性正直,深得大家所喜爱的大诗人。
本书共二十八章,从苏东坡的童年写到终了。读林先生的作品让你真正的理解什么叫:行云流水、妙笔生花、酣畅淋漓,阅读的过程真是一种享受。
不过读这本书,并不顺利,文中摘录了一些诗词,遇到诗词,不得不停下来想去弄明白诗词的含义,所以目前还没有读完一整本。
苏东坡的一生很曲折,也可以说很精彩。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任妻子,我最喜欢他与王弗的感情,只是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短暂,王弗身故后在苏东坡的诗词中,能感受到苏东坡对王弗的思念以及深厚的情感。
除了夫妻之情,苏东坡与兄弟子由的感情也让我特别羡慕和喜欢,两人不只是兄弟,还是良师益友,如果有两个宝宝,培养出他们那样的感情,也无憾了。
书中还有一些育儿方法,比如:东坡小时候努力苦读经典名著,抄写背诵;父母与孩子,晚辈高声朗读,老辈倚床而听,帮小朋友纠正错误等,很多美好的小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
一本传记,有政治,有情感,有生活,有欢喜,有苦闷......阅读的同时心情也随着文字此起彼伏,合上书,回味无穷。
初二苏东坡传读后感7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