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

关键词: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
炎辉0 分享 时间:

精神生活与肉体生活一样,有呼也有吸:灵魂要吸收另一颗灵魂的感情来充实自己,然后以更丰富的感情送回给人家。人与人之间要没有这点美妙的关系,心就没有了生机:它缺少空气,它会难受,枯萎。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1

《欧也妮·葛朗台》讲述了一群被他们的上帝——金钱所奴役的一群人,他们彼此之间勾心斗角,人生的温情居于次要地位抛弃妻子例如格拉桑先生,他们可以为了财产屈下伟岸的身段同儿女讲和例如葛朗台老头儿,他们可以为了财产放弃纯洁的爱情例如夏尔……亲情、爱情、友情都是他们获得金钱、利益的踏脚石。他们永远不会停止对金钱狂热的追求,他们向永远面朝太阳的向日葵,只将自己尊贵的眼神投射到金钱上,他们的脸只面对金币,他们可以在前一秒还是争夺富家千金的敌人而下一刻就团结一致向钱看。

当然,我们不必羡慕他们的诸多敛财本领,我们的生活中从来不乏个中的高手,他们大多都已发达,也许有钱或者有权,如果你想要赶上他们的步伐你就得像老葛朗台一样学会装聋作哑,学会蒙骗世人,并且深谙算计之道,这样才能拥有财富,才能成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重要,比金钱更美丽,比拥有财富更幸福。否则就只能像某著名小品演员所说:人最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活着,钱没有了。所以抛弃妻子的格拉桑先生是明智的,我们都知道在权贵面前,亲情算什么?那么背叛了欧也妮的夏尔则像是一样虔诚的般善良,他并没有做出什么伤害欧也妮的事情来,只不过是为了爵位和权势丢掉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女人而已,夏尔是有宏伟抱负的人,而凡是有抱负的人都具备这样的品格。他们用了极少的投资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这是多么划算的投资!

在所有的人物中,最讨厌的人就是欧也妮了。这个傻丫头居然拿出全部积蓄资助一个落魄亲戚。好吧,如果说这是爱神的力量驱使她这么做,还有情可原。可是她在得知夏尔背叛后居然还不求回报地替他偿还了所有债务,她以为她是圣母吗?没有人会感激她。等着看吧,当她破产之时会有多少人狠狠地踩她一脚。但是不得不说,这个头号傻瓜她运气实在不错。老爹死了她继承了千万资产,看中她财产的丈夫在婚后不久却也先去世了,她又得到了遗产。也许是她所念念不忘的上帝还有些用处,竟然保佑她如此好运,看来她在上帝身上的投入一定不少,不然怎会有如此回报。

这些生活在十九世纪上半期的法国的一群人,他们是这样的伟大,用双手和头脑创造了可观的财富。虽然他们的下场都不太好,英雄迟暮,谁拦得住,吝啬的敛财能手葛朗台老先生抱着金币死不瞑目,夏尔丢失了来自圣女般的欧也妮的爱情和千万财产,克罗旭庭长先生英年早逝,连被神甫夸赞为人世间圣洁的榜样的欧也妮最后也还是个寡妇。这并不是悲剧,这是人之常情,生活中每天都会上演的戏码。

想要获得财富就要放弃常人的七情六欲,只保持对金钱的无比巨大的贪欲,这也注定了成功之后的孤独。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想要获取就必须先放弃,先付出。但希望诸位保持应有的理智,本篇文章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最终要说:拜金主义要适可而止。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2

夏尔--夏尔的人物性格是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从巴黎的一个花花公子逐渐变为一个无恶不作的冒险家和野心家。

当夏尔在小说中一登场时,他还是一个只有21岁的年轻人,因为从小家境优裕和父母宠爱,使他养成了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性格,但此时的他并不坏。他在听说父亲去世的消息后所表现出来的悲伤是真实的。堂姐欧也妮对他的关心、照料和爱护,更是使他感受到了感情的神圣和纯洁。能够说,如果他一向与欧也妮在一齐的话,是不会堕落的。

夏尔去海外经商,是他人生的转折点。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夏尔原有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逐渐发迹从小埋下的自私自利的种子开始萌芽,使他逐渐成为一个毫无廉耻心的掠夺者和高利贷者,一心只想发财,为此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夏尔的这种堕落发展到极至就是背信弃义,抛弃和欧也妮的感情而去追求一个贵族的女儿,以实现自我追逐名利和往上爬的野心。

夏尔的堕落是整个社会环境影响的产物,证明金钱已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人际关系和情感领域。

葛朗台太太--这是一位值得同情的人物。葛朗台太太心地善良、性格懦弱,生活十分俭朴。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对自我的丈夫能够说是百依百顺,从不反抗。这种逆来顺受的态度事实上不仅仅助长了葛朗台的专制和吝啬,也给自我和女儿欧也妮带来了苦难。在现实世界中忍辱负重的葛朗台太太把人武部的期望都寄托在了那个虚无缥缈的天国之上。

德·蓬风庭长--欧也妮的追求者,相貌丑陋,却自以为是。苦苦追求欧也妮,目的是获取她的百万家产。性情狡诈、吝啬,送给欧也妮的礼物望远是一束鲜花。虽然实现了娶欧也妮为妻的目的,但最后还是早早地去世,未能占有她的财产,落得个可笑又可悲的下场。

拿侬--葛朗台家的女佣人,勤劳肯干,对主人忠心耿耿,心地善良、纯朴,富有同情心,但是头脑简单无知。

克罗旭神甫--德·蓬风的叔叔,克罗旭党的领导人物,老奸巨滑,工于心计,贪图金钱,为人处事常常违背了一个神职人员的应尽职责。

公证人克罗旭--克罗旭神甫的兄弟,在德·蓬风追求欧也妮的过程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他是葛朗台放高利贷的帮凶,与其兄弟一样老谋深算。

德·格拉桑先生--索漠城的银行家,为葛朗台所利用,替他管理公债等金融业务。此人头脑简单,爱慕虚荣,贪图享乐。

同时葛朗台有着守财奴的宗教信仰。在巴尔扎克笔下守财奴葛朗台在弥留之际,给女儿欧也妮留下一句遗言:“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葛朗台所说的“那边”,无疑是指宗教世界--天国了。又是“天国”又是“交帐”,是虔诚的教徒,还是爱财的守财奴?

大凡一个虔诚的教徒,为了“万能”的上帝和超出凡尘的“天堂”,能够禁锢人间七情六欲,甚至不惜以身殉教。但在葛朗台的身上,却丝毫找不到一点宗教徒笃信教义的影子,倒是能瞥见对金子贪婪的欲望燃遍周身的表现,在葛朗台准备撬侄子查理托欧也妮保管的贵重梳妆匣上的金板时,往日一向温顺恬静的女儿急得跪下向他乞求说:“看在圣母面上,看在十字架上的面上,看在所有的圣灵面上,看在你灵魂得救面上,你不要动它!……”欧也妮幻想以宗教的教义来打动父亲,让父亲看在圣母面上,能体谅一下女儿对信物的感情。但葛朗台对女儿的哀求无动于衷,金子的诱惑,使他情不自禁地对妻女露出绝无情义的丑态。葛朗台是一个宗教徒,但宗教的教义究竟对他有什么约束力呢?从那里,不是能够窥见端倪了吗?

所以说,葛朗台在濒临死神拥抱之际,“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雕像,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个在旁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举动,而出自葛朗台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他对于宗教的教义没半点兴趣,即使在弥留之际,葛朗台对黄金的痰盂与执着也丝毫没有减弱,所以当神甫一出示“镀金的十字架”时,这位“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变活了”,接下来就想攫取到手,--离开金子,他是死不瞑目呀!金子就是他最现实的上帝,是他全部信仰的寄托所在。

葛朗台诚然不是虔诚地信奉宗教,但由于对金钱的贪欲,使他很自然地期望死后还能有一个超尘脱世的世界会收纳他。在那里,他能够继续占有黄灿灿的叫人“眼花缭乱”的金子,甚至能继续不择手段地去强取巧夺。只要我们认识了葛朗台守财奴的本性,就不会为他对宗教亵渎的举动与“临终遗言”着两者间的矛盾而迷惑不解了。这时,__所宣扬的“天国”,恰恰贴合葛朗台的心意,因此,尽管他不愿意为教义做出牺牲、有所忏悔,但又期望宗教的"天国"是的确有的。换句话说,在葛朗台看来,宗教的存在,是由于他的需要。

说道底,这个贪婪成癖的守财奴心目中,宗教是无足轻重、徒有虚名的;金子倒是举足轻重、至观重要的。葛朗台对宗教的不屑一顾,而对于宗教所宣扬的"天国"倒确信其有。这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变态心理,使我们即看到了葛朗台至死不悟的守财奴灵魂,又看到了葛朗台虚伪--宗教的存在,只是为了他的存在。

187069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