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昆虫记读后感700字(2)
大一昆虫记读后感700字4
这周我读的书依然是《昆虫记》,在我读的几章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不是章目标题旁边标着“精读”的章节,而是那寥寥几章中未标“精读”的一章——“黄蜂”。
在这一章中,有一段内容让我记忆犹新。那便是作者用一个玻璃罩罩住了一个土壤之下的蜂窝。里边的黄蜂想从原来的出口出去,然而却只能四处碰壁,但是就算这样,它们也没有想过从别的地方挖出去,只是一味的想要撞开玻璃罩,仍然待在里边。累了之后回去一会儿,休息一下再继续撞开那难以逾越的屏障——玻璃罩。而在外边的黄蜂原本也是一样装玻璃罩,但是之后便从另一旁挖土而进。可是这些黄蜂进去之后再想出来,仍然只会撞那玻璃罩。显然,进去的黄蜂不仅没与同伴交流,更没有吸取经验。毫无疑问,最后落得灭亡的下场。
很显然,这些黄蜂思想死板。虽然是因为它们等级较低,学习能力不强。但我也悟出了许多道理,尤其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当时,罗马帝国因为几位有为的大帝治理江山颇有成效而雄踞欧洲,许多人都想一睹帝国首都——罗马的壮美山河,故修了许多条通向罗马的公路。
上述只是那一句古话的直译,意译则为“有许多办法解决困难”。俗话讲的好,“办法总比困难多”。当大家遇到困难之时不能像书中的黄蜂一样,只会墨守成规,死板了事,而是应该随机应变。好比你做数学或者理科大题,如果用一种方法解不开就没必要死磕到底,而是换一个方法,反之则得不偿失!
其实我发现在生活之中,一种方法用到底,也不管是否适用的情况常有。例如网上新闻中将优等生的作业题量与难度给差生,造成无法完成作业的老师。难道提高成绩只有这一种方法吗?不止,而且这种方法也是有适用人群的。上述的老师这样下去也只是揠苗助长罢了,倒不如换法而行之。
另外,其实一本书,不仅仅只有“精读”部分精彩,其它的,也照样有哲理,作者写出来自有其之道理。最后切记——“条条大通罗马”!
大一昆虫记读后感700字5
《昆虫记》这本书,在人们眼中看来,似乎听起来就是一本无聊的有关昆虫的小说,而实际却是一部科普说明文。在法国著名科学家法布尔的笔下,谱写出了一部部关于昆虫的乐章,字里行间中都充满了这个科学家对大自然深深的热爱,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写成了这本《昆虫记》。
法布尔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和敬仰,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竭尽全力,倾尽了自己的所有时间来仔细研究昆虫,《昆虫记》极为详细的为人们介绍了昆虫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这给后世对昆虫界的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了更深高层次的提升。
法布尔获得这么大的成就,并不是来自什么运气的,而是通过对昆虫的细心观察,法布尔出生在农民家庭,就依靠这自己的坚持,获得了多个学位。法布尔的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才几乎解决温饱,他勤于自修,精心选择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进行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不断获得新成果。
《昆虫记》不是一本无聊的有关昆虫的介绍,而是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撰写出来的经验,是人类打开昆虫世界的钥匙,更是一个充满知识的宝库。人们都很喜欢动物,但我们的喜欢远不及法布尔的那种痴迷,他的这种求知欲和他探索精神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而《昆虫记》更是我们一生中宝贵的财富。
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第一次做一样,用心去学。
读完《昆虫记》我终于读懂了他所说的:“当疑问解开时,觉得没有比这再简单不过的了,然而在寻求解答的时候,简直就像捕捉天上的云彩。”让人明白了法布尔为世界做出的重要贡献。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仔细的观察到周围的一切,才能理解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这是我读完《昆虫记》后所理解到的。
大一昆虫记读后感7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