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朝花夕拾有感800字

关键词: 读朝花夕拾有感800字,朝花夕拾,有感
晓欣0 分享 时间:

《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共10篇。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读后感是在阅读了书籍之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产生的一些感想,通过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就成为了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朝花夕拾有感8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读朝花夕拾有感800字篇1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2月至11月这段时间里写下的十篇散文,鲁迅先生说这是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这本书的第一篇至第六篇的散文主要写的是鲁迅先生儿时的经历,在这六篇散文里,鲁迅先生用他的文字带着我们回到了他的童年;第七至第十篇散文里,鲁迅先生记下了他青年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让人感触尤深。

在读《朝花夕拾》的时候,我除了读出作者对往事的追忆,还读出了作者对社会辛辣的批判,用文字对某些人进行还击,甚至是用文字讽刺某个人、某些事。能写到这样的境界确实不容易。看着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即使是身在21世纪的我,也能感受到鲁迅先生所描述的社会的黑暗、人们无能为力的悲哀,我也真正认识到“世态炎凉”这个词的含义。

在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是我十分向往的地方,“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间长鸣,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就这么几句话,百草园在我心里就这么变得立体起来了。从鲁迅先生的文中,我可以感觉得到百草园里充满着对于儿童而言的乐趣,那里藏着鲁迅先生儿时美好的记忆。而三味书屋在此就显得十分严肃了,即便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但是与百草堂比起来,我觉得乐趣就显得少了。

另外,《藤野先生》也是我十分喜爱的一篇散文。在这篇散文里,我除了读到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外,我还读到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里面种种现象的嘲讽与批判,还有他要坚持战斗到底的决心。

还有其他的八篇散文,里面也包含了很多对社会现象的嘲讽,当然,还有对从前发生过的一些事情的回忆。我觉得《朝花夕拾》里面有着很丰富的思想内容,或许不是身处于那个年代的我,是不可能全部读懂的。但是读着《朝花夕拾》,我感受到现在我们生活条件的优越,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这些来之不易的幸福,不是吗?

我爱散文,但是我最爱的散文就是这本《朝花夕拾》了,到现在我都还回味无穷呢。

读朝花夕拾有感800字篇2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最近,我看了鲁迅先生的一本名著《朝花夕拾》。《朝花夕拾》里有十篇散文,十分优美。在这本书里,有着作者追怀青年时代的往事。这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怀念,又真实地书写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所经历的种种生活。其中写了许多关于少年儿童的事,使我在读文章时,仿佛也在品味着自己的生活。

《狗·猫·鼠》记述了童年时对猫和鼠的好恶,有明确的针对性,论战性很浓。《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说明了作者斗争的决心是不可动摇。《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保姆长妈妈的淳朴与善良。《五猖会》、《无常》则栩栩如生地描写了民俗风情,反映了鲁迅思想中恋乡爱民的一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动的描写了鲁迅的童年时代……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藤野先生》。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了在中国抗日战争以前,有一位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来到了中国,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救死扶伤”成了他的最高使命。在面对即将爆发的战争时,他也毫不退缩,丝毫没有回国的意愿,而是坚持留在了中国,最终在为病人手术时不幸被感染,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读朝花夕拾有感800字篇3

鲁迅是个时代的领导者,他弃医从文,不失高尚的民族节操,在那个混沌不堪的时代,给予了国家一丝丝曙光。

《朝花夕拾》是鲁迅对旧事的回忆,但却同时夹杂着其他情感,他用尖锐的笔触去抗击封建社会的一些现象,特别是《二十四孝图》一文,它本为古代人民宣传“孝心”的故事集,但是其内容却又透露出封建时代人民思想的无知,愚昧以及对儿童的压迫和残害。鲁迅幼年时期也是抱着“百善孝为先”思想,但是成年之后的鲁迅也明白的“孝顺”太难以达成,也慢慢接触到了封建社会愚孝的虚伪和残酷。

鲁迅在写“郭巨埋儿”时给我的触动很大,孝是中国千百年的文化思想,生为子女,回报父母本是理所当然,但是郭巨埋儿却显得及其无知。就算是出于对母亲的孝顺,他对儿子的所作所为也是惨绝人睹,他的妻与母也没有阻止他的所作所为,试问这是孝心的表现吗?显然不是,相反,这更像是一种自欺欺人,甚至说不定郭巨以后买能埋掉妻子与母亲。

荒唐的闹剧在郭巨得到了上天的赏赐后结束了,不得不感慨,郭巨是何等的迂腐,纵然自己贫穷,但他扼杀的确实祖国的花朵,换句话说,他自己生为一个男人,不能养家糊口,反而以这么极端的手段,这不是他卑鄙,阴暗的一面吗?不会去努力,依靠上天的赏赐去生活,他这一生还有什么可以被人传诵的呢?说不定,等到他的儿子长大以后,回忆起当年父亲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很难否定他不会实行一些极端的手段,而其后果难以想象。

再说到当时的孩童,鲁迅也为他们充满了怜惜和担忧,生活在动乱的年代,没有精美的书本可以阅读。和欧美的孩子相比确实很可怜,但是不得不想,现在我们的生活。愚孝没有了,代替的确是无孝,孩子的困顿感没有了,但是过于丰富的物质生活,却使得他们开始空洞,如果《二十四孝图》所反映的孝是一种过分的孝,那么现在的这种思想让其一去不复返,因为追名逐利的人忘记了孝的存在,这又是古今思想的矛盾。

18871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