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日谈的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 十日谈的读后感,十日谈,读后感
炎辉0 分享 时间:

对于一本著作,读者阅读之后的第一想法是它要表达什么,就像《十日谈》,要为揭示教会的黑暗腐败出一份力,所以它是批判性的,赋予其历史背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十日谈的读后感范文,希望你喜欢。

关于十日谈的读后感范文1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有无数优秀的作品,读但丁的《神曲》时,其中浓厚的宗教气氛让我不自然的挺直身板,地狱篇中的描写更是让我感觉仿佛在与鬼刹修罗对视,所以对我而言,《神曲》书如其名,就像是置于神坛之上的圣物,太过厚重,而同为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的《十日谈》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十日谈》以1348年的佛罗伦萨瘟疫为背景,十个青年男女在同一个别墅避难,十天里一人讲了十个故事,这一百个小故事包罗万象,乐趣中藏有人生百态和哲理,也难怪意大利评论界将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相媲美,称之为《人曲》。

不知怎的,读《十日谈》时,我竟会莫名的想到《聊斋志异》这本书,郭沫若曾评聊斋——“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说到聊斋,我脑中总能浮现出一幅画面,一座不起眼的茶棚立于车马熙熙的官道旁,一个衣着朴素像是书生模样的男人坐于棚中,在这个棚中讲故事的人形形色色,或是垂垂老者,或是稚子孩童,亦或是彪形大汉,蒲松龄用一碗碗茶水换来一个个内容各异的新奇故事,给后世留下了这本《聊斋志异》。聊斋和《十日谈》,蒲松龄和薄伽丘,两本语言都不同的书,两个相隔百年的作者,完全不同的国度和社会背景,却都以民间故事或传说来针砭时弊,赞美爱情,谴责荒淫腐败的统治,也许这正是文学作品的奇妙之处。

《十日谈》虽被列在世界名著行列里,可我觉得它更像是一本床头故事,不管什么时候抓起来,总有一个小故事能逗你一笑,或让你闭目沉思,读书的时候忽然想起,小时候喜欢盘腿坐在夏天的庭院里,在姥姥的蒲扇唿扇里听她讲那一个个遥遥的故事。大道理太枯燥,于是人们把一个个道理编进故事里,在无数个夜晚讲给孩子们,也把先人的智慧一代代传下去。

关于十日谈的读后感范文2

这个书提醒了我复习了几个概念,文艺复兴、薄伽丘、《十日谈》。这是薄伽丘最重要的作品,写于文艺复兴的前期,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为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开创了欧洲小说的艺术形式。

我看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王永年译的的版本,和网上流传的版本不同,翻译的不错,译者在前言里对这书的背景有着系统详细的介绍,值得称道的还有插图,据说插图是复制的佛罗伦萨国立图书馆珍藏的1492年威尼斯版《十日谈》的插图。

我喜欢薄伽丘有趣的自序,他刚从失恋中挺过来,想答谢之前规劝过他的人而写出这个书,说是给人消遣,或许能给一些人安慰呢。

摘录部分如下:“在我烦恼的时候,朋友的循循善诱和谆谆开导大大减轻了我的痛苦,以致我坚信,是由于他们我才得以保全性命,万能的天主根据千古不易的法则规定尘世万物均有终期。尽管我的爱情炽热无比,尽管任何彷徨、规劝、明显的羞辱和不言而喻的危险都不能使它破灭或减弱,我祈求天主让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行泯灭。它终于结束,只留下爱的激情给予那个无缘在爱的茫茫大海中远航的人的快意。我先前觉得满目凄凉,现在摆脱了辛劳,心情特别舒畅。”

书里赞美爱情、欣赏平民、商人、新兴资产阶级的机智,宣扬社会平等和男女平等的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现在看来,我更多的感觉是书里多是些俗故事,格调不高,终于看不下去了。

关于十日谈的读后感范文3

刚开始听说《十日谈》这本书,是在高中的世界历史课本上,当时也只是为了背诵这些死板的知识才记住了这本书。去年生日的时候,同学突然送我一本,让我没想到的是,竟然是《十日谈》这本书,生日之后就把这本书扔到了一边。这学期西方政治思想史要求写一篇读书笔记,本来当时正在读一本《大爱无形》,想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但是想想,这本书和这门课也没有什么联系,就放弃了。在书架上又看到《十日谈》这本书,翻开看了看,发现里面的故事很吸引人,就突然想到可以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作者薄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热心研究古籍的人文主义者,通晓希腊文的学者,多产作。著有长篇小说《菲洛柯洛》,史诗《苔塞伊达》、《菲洛特拉托》,牧歌《亚梅托》,长诗《爱情的幻影》、《菲索塔诺的女神》等,其最重要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这些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的观点及早期人文主义的特点。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他与但丁、彼特拉克并称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十日谈》这本书是薄伽丘最主要的作品之一。看了作者的简介,以前也就知道这一部作品,看了上面这么多的作品,一部都没有读过。我想这可能归咎于我不喜欢读一些外国作品,也就错过了许多外国的注明作品。

在《十日谈》这部作品的开端叙述十个男女青年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十天,他们除了唱歌跳舞之外,还每人每天讲了一个故事,一共讲了一百个故事。这一百个故事,在现今看来其实真的不算什么特别惊为天人的故事,但在当时文艺复兴时期,这绝对是对于人自身欲望的一种勇敢的疏解与诠释。修女们的耐不住寂寞,教父勾搭女信徒,女子的红杏出墙等等,真的不过是粗俗的故事,却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将人们心底最深沉的欲望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这十个人当中既有男友有女,其中还有情人的关系,但是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批判他们是如何的不知礼节与道德,因为在当时宗教与教会的枷锁之下,他们不管世俗,不管伦理,只讲自己最想表达的心思的故事。他们甚至不耻于谈论这些有悖于伦理的事情。这是他们的勇气,也是他们对当是社会的一种反抗,更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所在,批判了天主教会,讽刺教会的罪恶和黑暗,抨击僧侣的奸诈和伪善,表达了当时平民阶级挣脱教会和宗教枷锁的要求,也表达了对封建贵族的腐化堕落也予以无情的暴露和鞭挞。

我承认我的阅读能力有限,因为我很少看这样一些的文学名著,看的都是一些比较浅显的书。所以我可能没有真正把握作者的真谛,但是凭借在世界历史书中所学的,我认为我理解的应该不能太差,毕竟在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人们要抨击的依然是天主教会的黑暗,抨击的是奸诈伪善的僧侣等等。在这部作品中,我从薄伽丘的笔下,看到了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禁欲主义的鄙视,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在这本书里面有许多让人激动和产生共鸣的语句,“一切世俗的事物显然都是短暂无常的,里里外外充满了烦恼、焦虑和辛苦,并且面对无穷无尽的危险。如果天主不赐予我们殊恩,不给我们力量和真知灼见,我们混迹于世俗的事物之中,作为一个组成部分是很难维持长久的”,还有“我说显而易见,并不是指天主的审度,而是指人类的判断!”这些语句真的让人振奋。我一直不相信外国的人写不出来什么振奋人心的句子,不会抒发自己的感情,但是看完这些句子,我突然产生一种敬仰之情,不单是对里面的人,同时也是对薄伽丘艺术魅力的敬仰。这些是在薄伽丘《十日谈》的跋中摘录的,他的跋中还有许多,我就不详细叙述了。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时怎么就把那本书直接扔到了一边没看呢,现在看起来简直爱不释手,虽说那只是一本译文。

上面说的只是《十日谈》内容上的魅力,在语言方面,薄伽丘充分利用了这本书独特的书名,“谈”,也就是意味着随意的聊天谈话,所以既有古典文学的规范,又吸收民间的口语特点,简洁明快,没有长篇冗长的叙述,而是充满灵动色彩。这只是我的一己之见。

189332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