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十日谈的读后感

关键词: 阅读十日谈的读后感,十日谈,读后感
炎辉0 分享 时间:

薄伽丘在这本书中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主义。提倡人文主义。他抨击了虚伪丑恶的封建社会,揭露了贵族官僚的罪恶。下面给您带来阅读十日谈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阅读十日谈的读后感1

整篇小说除了讽刺谴责宗教的黑暗禁锢及其堕落之外,就是对自由,对人文主义的极力赞扬,在书中的表现为对爱情的追捧,对追逐爱人的鼓励,对人性解放的赞美。第六天故事第六个,“菲莉芭胜诉”的故事虽然简单,却有代表性。从前有一条严酷的法律,妇女犯奸,一律活焚。美貌多情的菲莉芭在法庭上受审时,却神色从容,侃侃而谈。本来是个犯妇,反而成了控诉者,指责法律对于妇女的不公平。她不但逃过了惩罚。而且那条残酷的法律,经过她的指摘,从此作了修改。

第四天故事第一的“绮思梦达殉情记”是其中追求爱情的典型体现,同时也显示了早期的人人平等的思想。薄伽丘笔下的绮思梦达郡主的形象使人难以忘怀。爱情使她变得坚强勇敢,打破了世俗偏见。她的私恋已经败露,她的情人被下在牢里,父王痛骂她不该和一个下贱的奴仆谈恋爱,她却毫无惧色地宣布自己始终如一地爱他,取使死了之后还要继续爱他。更值得注意的是,她打破了向来的封建门第观念,提出了一种对于人的新的评价标准,我们人类本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是“贱”。还有其他许许多多年轻男女沉醉于爱情当中,并为此经历磨难,最后皆大欢喜的故事,也有一厢情愿,但最后感动对方获得幸福的故事,更有结婚之后秘密结交情人的故事,虽然这是我无法理解的,但结合当时的背景,情人之类的存在应该是普遍的,对于追求内心向往以及富贵的家庭来说。

这本书中有一个背景,就是佛罗伦萨的瘟疫,但是书中的十个青年男女逃出城外,却有华美的房子与足够的物资,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走进其中,一片祥和,让人沉醉。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背景,倒不如直接表明这些都是贵族子女,在和平情况下相聚饮宴。但如果要突出城内外的强烈的对比性,就可以说明了,作者并未表明这十个人的身份,只是从他们的衣着礼仪方面可以看知,他们该是有身份地位的人。书中没有过多地用故事描写贵族奢靡之景,或许故事之外的十个人就是这一最大的表现。但他们同时热爱自由,赞美人性,同时贬低教会的黑暗,又相信天主,坚持自身的信仰,所以才会在安息日祷告,所以才会在平日生活中说到“但愿天主允许咱们享受咱们的幸福吧!”这些青年男女似乎更能体现当时社会人们的思想,体现人文主义兴起的时候对宗教与个人自由的平衡。

阅读十日谈的读后感2

《十日谈》,谈尽了兽性的人的假丑恶,谈尽了精神的人的真善美。人的天性,被伟大的雕刻家塑造成活的形象,大胆地置于阳光下的我们面前;人的不容违背而常在违背——人为地强行违背着——的天性真实地被证明了。人类真实存在的东西,却盲目、野蛮、别有用心地压制它,囚禁它,千方百计地否定它,毁灭它,这真是人类的一大悲哀!这是惨无人道、罪恶绝顶的行为!但愿人的天性随着卜迦丘的灵魂,一起从历史的桎梏下得到解放,升入天堂!但愿这作茧自缚的愚昧历史早早坠入地狱!卜迦丘万岁!

看过《十日谈》全译本中未曾得见的故事后,却不明白这些故事为什么不能看,与其他故事有多大的区别?似乎这些故事的内容从实质上看与其他故事是一致的,并且有些还是有所谓积极意义的,并没有比其他故事更“黄”之处,有的根本就没那方面意思,而是很有趣味的艺术品,既幽默又高尚。那些假道德家们自己干尽了坏事,满脑子乌七八糟的东西,还硬装作高洁,结果把高洁的东西视为低下而舍弃了,这样更暴露出他们肮脏的思想和低级趣味。

好人并不能因为读了坏书而变坏,坏人也并不能因为读了好书而变好。同样,坏人并不能因为他说了好话就变成了好人,别人也不会因此把他就认为是好人了;那么好人也不会因说了坏话而变坏和被别人视为坏人。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在于本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是不容易转化的东西。但所谓好人和坏人,虽然品质不同,可是有相近的人性。因为都是人,都有作为人所应有的需要,只是满足需要时的思想、方法及目的不同才有好坏人的区别。可有些人却偏偏置此不顾,明明知道他人的缺点自己也存在,甚至还要超过他人,却一定还要去怀疑他人、指责他人而标榜自己,其实这样做适得其反,正显示出他们的阴险和无知。一种完整的东西,非要按自己的心理去衡量它,只因他有见不得人的思想和行为,怕别人不知道,所以就把完整的拆开,再组合起一个支离破碎的东西给人看,这是何等罪恶行径!岂不知不完整的好东西会成为坏东西,而不完整的坏东西就更加坏了;完整的好东西能给人完整的思想和启迪,完整的坏东西能给人完整的憎恨和教训。何况本来是好的东西却硬以为是坏的东西让人们去防范,不是荒.唐可恶已极吗?很正常的东西,很自然的事情,却非要把它视为豺狼猛兽,这样做的目的和结果一定会使它真的变成了豺狼猛兽,有多少可悲的例子和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尤其在中国,这类的所谓的经验太多太多,所历经的时间也太久太久了,这是非常惨痛的事。难道能说这是中国人的幸运而不是不幸的中国人吗?可恨的是总有人想延长这种不幸,可喜的是今天终于出版并发行了全译本的《十日谈》,终于能看到这本译者序言那样的思想和愤慨了。在这一壮举之下,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觉醒和解放。不幸的年代和人们是不幸的过去,幸运的人们在今天这幸运的年代里不会在明天尝到昨天的不幸吧?虽然今天的幸运还只是一种趋向,还是不完全的,可是正向着完全冲去,不是吗?!

阅读十日谈的读后感3

这本书不是阐述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而是替弱势群体发声,向我们阐述我们潜意识下的弱势群体的不同一面……

《十日谈》有十章,每一章有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启示……

(一)

有个女性受访者,59岁,她说自己是精神病,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冤枉,被人趋赶,在她心里,已经认了这样的命运,她说:“因为自己有精神病,所以被歧视是应该的。”

看到这里,突然觉得非常心酸,就如作者在书上写的,她心里非常难过,她想告诉那个受访者,其实是不应该的,世界不该是这样的,这样是错的。精神病人或者在别人看来不同的人,你有什麽错,你只是跟平常人不同而已,如果这个世界连“不同”这个词都承载不起,那麼怎麼载得起万千事物的所有悲欢离合?

其实我们换一个角度想,如果那个“不同”的人,就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想?是不是希望他们能得到同等的公平对待?

那么,难道因为是别人,所以我们就要去歧视?

到那一刻,我想起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她的人生中,她希望得到的是我们平时容易拥有的快乐,只是很简单的快乐啊!

(二)

这是我最为感动的一章,这章的主人翁是一个中年受访者,芳芳,没有病之前是一个美女,热爱跳舞,有浓烈的艺术情结。

189352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