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初三读后感1000字

关键词: 朝花夕拾初三读后感1000字,朝花夕拾,初三
晓欣0 分享 时间:

《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共10篇。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朝花夕拾初三读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朝花夕拾初三读后感1000字篇1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代表作,书中涵概了鲁迅先生从孩提青年时期的悲欢离合,记录着一位文学巨匠成长的点点滴滴。

我家的那本《朝花夕拾》有些年代了,它散发着古书的风韵。触着那饱经风霜的封面,看着草书的《朝花夕拾》书名,想起了鲁迅对一个书名的精雕细刻。此书本名为《旧事重提》后经他的一番苦思冥想,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翻开己发黄的纸页,一阵墨香扑面而来。它经过了时间的酝酿,沉淀,发酵,变得如此醇厚,如此深长。我沉醉了。霎那间,我仿佛乘着一叶扁舟,在迷雾氤氲的历史海洋中航行,而《朝花夕拾》恰似一盏明灯,穿透迷雾,引领我来到鲁迅的过去。

我看到了阿长。那个矮矮胖胖的保姆,她影响了鲁迅的儿童时代,她睡觉时总是爱摆一个"大"字,她和别人讲话时总爱指指点点,她脑袋里全是琐碎的小节。当和迅哥儿讲长毛的故事时,他对她的全是敬畏,当阿长踏死了鲁迅心爱的小隐鼠时,迅哥儿很气愤,当阿长买来了鲁迅弋梦寐以求的"三哼经"时鲁迅再一次敬畏她了。她善良而愚昧。

我看到了鲁迅的父亲,父亲曾让童年的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而鲁迅从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父亲的病》中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描述了几位名医的性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本质。后来,鲁迅听从了衍太太的话,在父亲临终前大叫,大声哭喊,没有让父亲安静地离去,这是让鲁迅灵魂永远不安的痛。我看到了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他平等待人,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平凡中渗透出伟大。他给予了鲁迅先生无尽的安慰与帮助,若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艰难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我又来到了百草园,草木茂盛,鲜花遍地。鲁迅在这里享受到了童年的无限乐趣。雪地捉鸟,叠罗汉,拔首乌弄坏了后墙,采野果吃,都是鲁迅儿时最快乐的游戏,儿童的生活趣味是广阔的。我又踏进了三味书屋,小小的书屋,束缚着多少孩子的童年,约束着多少孩童好玩的天性,封建的书橱教育,孩子只能读书,背书,连问题都不能问,孩子们的童年是灰色的,没有一点乐趣,看着那不知所云的文言文,只能死记硬背。孩子们的童年不应是这样的,应是活泼快乐地健康成长。我合上书页,举目远眺,看见有一丛蔷薇开了一朵娇嫩的花。呵,《朝花夕拾》不就像这一朵唯一盛开的蔷薇花吗,艳丽而娇美,而又有刺,鲁迅的语言虽在这本书中有些温情,却也不乏他冷峻,犀利的风格。

朝花夕拾初三读后感1000字篇2

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柯察金的顽强不屈,追求自由亦让我崇拜;还曾读过《水浒传》,鲁智深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更让我崇拜。

读过许多名著,也有过许多感悟,但最令我难忘的却是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鲁迅先生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写过许多名著,这《朝花夕拾》。便是他的一本散文集。

《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性的文章,成书于927年7月日。此书中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文章,但并不是对往事的单纯回忆,而是用娴熟的文学手法写成的散文精品。作者撷取那些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动描述,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描写人物的性格,是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作为被初中课本选用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有它的独到之处。本篇文章的第二段中的景色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页里长吟,肥胖的蜜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一段的排比及拟人的修辞用得是极为巧妙。这一段中的“美女蛇”的故事更为百草园增添了一分神秘色彩。

文章的写三味书屋的部份,似乎是用来批判封建教育的。从作者问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然后先生生气便可看出封建教育对人思想的束缚。不过那时的鲁迅先生确实是有些调皮,在上课画画儿,不过却是让人觉得封建教育的无趣及落后。

朝花夕拾初三读后感1000字篇3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朝花夕拾读书笔记。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辉世纪。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

189502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