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22至30回读后感(2)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不要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高傲自大,而要像诸葛亮那样专心钻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刻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像他那样胸怀宽阔,用自己的智慧证实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早日成材,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
#636227三国演义22至30回读后感篇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读到这一首词,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三国演义》中的众多英雄豪杰。
在这么多英雄中,我最敬佩的就数刘备了。刘备虽然是皇室宗亲,但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经典故事就是三顾茅庐。刘备第一次去请诸葛亮出山,碰巧诸葛亮出去游玩,不在。第二次去时,虽闻大雪封山,刘备还是坚持前往寻求。第三次,刘备三人为不打扰诸葛亮午休,硬是在外侍立了二个时辰。当时张飞沉不住气,都扬言要放火了……,后被关羽制止。直至又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终于醒了。后来他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答应出山协助刘备。
刘备待人真诚,对待请诸葛亮出山这件事也是诚意十足:请了三次,而且每次邀请都还是费尽周折,但刘备始终没有放弃。正是这样的诚意,才感动了诸葛亮。试想,如果刘备只是口头说说,没有这么多的实际行动,或者邀请受阻就马上放弃了,也就不会有诸葛亮出山,更没有了后来刘备能与吴,魏对抗夺天下的故事了。
诚意,出自《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思就是使人心志真诚。与刘备三顾茅庐一样体现真诚的还有宋朝杨时,为追求学问,下雪天在程颐门口侍立。待程颐发现,门外雪已深一尺。程颐为杨时求学之诚意深受感动,于是传授他更多的知识。
无论是三国的三顾茅庐还是程门立雪典故,其实都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如果你对待别人是真诚友善的,对方也会真诚地回馈你,相反,如果你待人虚情假意,朋友们也都会离你远去,换不来别人的真心。当今社会在飞速发展,金钱也在驱使人们成为他的奴隶,而那薄纱般的真诚是否已被人们从跟前擦拭而去呢?不!熙攘马路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有年轻人热情地搀扶着不相识老人走过;少先队员们带着一张张真诚的笑脸为空巢老人送去祝福。这就是真诚的力量。这也是我从《三国演义》中体会到的中华传统之美德。
#683214三国演义22至30回读后感篇7
当我读完《三国演义》时,心中除了震撼还是震撼!那一幕幕的画面还在脑海中回放,就仿佛过了一个世纪。千军万马,势不可挡,而在我心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绝非是这些,而是被称为“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曹操!
一开始,我只是听人说曹操并非善类,但当我真正读完这本书时,才发现我错了。鲁迅说过,曹操是个大英雄,至少是个英雄,顺应了历史潮流,统一了北方,为三国乱世结束奠定了基础。虽然有人说他是奸雄,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统一天下。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原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他有着一般人没有的勇气,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皇帝的名号,去指挥诸侯;他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我们学过的很多诗都出自他手,例如《观沧海》,《龟虽寿》等等。
曹操一生有许多战役,其中“赤壁之战”最著名,虽然曹操失败了,但并不能说明曹操的军事才能不好,失败原因的其中之一是曹操是北方人,他的军队也是。他们不习水土,必生疾病,这样会使战斗力大大下降;他们也不识水性,接受了庞统的连环计,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但即使这样,曹操还是这乱世的领导者,没有人能改变他。还有一场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这一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这一战胜利的原因是曹操奇袭乌巢的正确抉择,再加上袁绍的轻敌,才让曹军三四万人打败了袁绍的十万大军。不得不说曹操过人的军事才能,当我看到这的时候,我不禁说了两个字:漂亮!
可是,有才能的人总是离世的早。曹操身上有一种叫“头风病”的病,本来是可以医治得好的,但曹操的疑心实在太重了,华佗说要开脑壳动手术,曹操身经百战,经历了太多事情,他谁都不敢太过于信任,心中总是怀疑有人要害他。哎!无奈一代乱世枭雄,就死于对他人的不信任。曹操离世时才六十五岁啊!
三国,如果没有曹操,战争将会继续下去,曹操是应运而生,他所做出的贡献不是一点两点,我只想称他为——乱世枭雄!
七
#666967三国演义22至30回读后感篇8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烽火连天的世界里,却引发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那正是在罗贯中笔下的著作《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内容丰富,成语众多,虽然看起来比较麻烦,但是能让我们正真领会作者的艺术才华。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被评为 “治世之能人,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以及才华横溢的诸葛亮。
曹操是一位纵横捭阖的政治家。曹操参与的大小战役有许多,如破黄巾、斩刘辟、黄邵、攻下邳、绞吕布。特别是官、官渡之战,曹操以 “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的情况战胜“众十余万”的袁绍。他的胜利是侥幸吗?不,绝不是!这说明了曹操过人的军事才能。有人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卑鄙。但我不这样认为,曹操处在一个群雄角逐的时代,英雄们四处割据,四处扩张,在这样一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年代,“挟天子以令诸侯”正说明了曹操有高超的政治手段。
我想,若无诸葛亮,刘备就不可能建起蜀国,诸葛亮的才华可谓是深不可测。他考虑周到,而且不讲私情,他最喜欢用火攻。想当初,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写出师表、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就连他死了的时候也机关算尽。正是因为如此,我深深的敬佩这一位先生。
#683215三国演义22至30回读后感篇9
读完《三国演义》后,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领着我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豪杰风起云涌的年代,近距离地接触了一位位英雄人物,了解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刘关张桃园三拜义结金兰、刘玄德三顾茅庐求贤似渴、曹操割发代首严明军纪、周公瑾火烧赤壁名扬天下、孔明巧用奇谋七擒孟获……
《三国演义》中英雄云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张翼德力拒当阳桥,勇马超兴兵复仇,黄汉升力劈夏侯渊……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豪情万丈!但曹操最忌惮的却不是他们,而是舌战群儒、三气周瑜、空城计智退司马懿的诸葛亮。在曹操的眼里,他们的所作所为,只能算是逞匹夫之勇,要是没有诸葛亮在背后替他们运筹帷幄,自己能把他们打得顾得了头顾不了腚,亡命天涯还差不多,哪里还谈得上建功立业?的确,诸葛亮虽然只是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但却是三国众英雄中如最受古今人们推崇与喜爱的人物:他精忠耿直,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一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也无怨无悔;他足智多谋,收二川,排八阵,取西蜀,定南蛮,六出七擒,东和北拒,锦囊妙计定乾坤;他顾全大局,只身赴东吴后,周瑜步步算计,几次欲置其于死地,为了刘孙两家未竟的大业,他以联军抗魏为重,个人得失为轻,毫无芥蒂地与周瑜联手击退百万曹军。
诸葛亮的才智就连文武双全的江东周郎也自叹不如,更不用提其他人了。其时,刘备刚刚征服四川,政局尚未稳定,传曹操挥师南下,众人心内惶恐。诸葛亮临危受命,肩负“吴蜀联合抗魏”大任只身赴东吴。周瑜嫉妒又忌惮诸葛亮的才能,设毒计欲除诸葛亮,要他在十天内监制好十万只羽箭。诸葛亮一力应承下来,立军令状三天内完成。周瑜心中窃喜,以为诸葛亮这回插翅难飞、必死无疑。没想到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善用,趁着大雾漫天,用二十只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多只箭,不仅得到了水战急需的羽箭,还巧妙地躲过了周瑜的陷害。
诸葛亮神机妙算,毕竟只是个故事中的人物,我所崇拜的马云却是真真切切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属于自己的那个年代里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奇迹。中国共产党靠着小米和步枪打败了拥有钢枪、铁炮和飞机的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除了依靠强大的群众基础,这充分证明了智慧的杀伤力远比武器的要大得多得多。马云之所以能创造下阿里巴巴这个财富堆砌起来的“王国”,除了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更因为有精准的投资眼光和一流的制度管理,这些都离不开智力。
武力也许能帮助你摆脱眼前的困境,但有时,它也可能把你拖入更可怕的深渊,只有智慧,才能帮你擦亮眼睛,看到远方无尽的美好。让我们每个人都做生活中的智者,因为智者无敌!
#750428三国演义22至30回读后感篇10
书是有价的,但又是无价的。书对人类的影响有多大,自然不言而喻了。
我读过一本书:《三国演义》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文学名著。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是赵云。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人称“常山赵子龙”,对蜀国刘备忠心耿耿。赵云从20岁起,就随刘备南征北战,奋勇杀敌,他身经百战,所向披靡。他为蜀国的江山社稷耗尽了心血,直到白发苍苍仍为蜀国四处征战,赵云为蜀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长板坡大战中,阿斗和糜夫人与赵云走散,赵云急忙前去找,最终在一堵矮墙边找到,可是糜夫人已受重伤,无法行走,她把阿斗交给赵云后,投枯井而死。赵云把阿斗背于身上,曹兵来追杀,赵云连杀65名大将。幸得曹操爱才心切,命部下不得放箭,赵云才得以在十万大军中背负阿斗,杀出重围。
三国时期战火纷纷,品味古中国文化,了解我国历史,这是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应当做到的!
我想如果能够做成一个像赵云这样有勇有谋的人,那真的是太好了。
三国演义读书感想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