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一章读后感600字(2)

关键词: 三国演义第一章读后感600字,三国演义,第一章
婕音0 分享 时间:

在罗贯中的笔下,诞生了许多的三国人物,有人只记得“心宅仁厚”的刘备;贤相诸葛亮;“霸气十足”的曹操;“义薄云天”的关羽,然而你们可曾记得那位“勇贯三军,气贯长虹”的常山赵云——赵子龙!

想起在那烽火狼烟的战场,一员猛将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这一切使我想起一首描写赵子龙的诗:“血染征袍透甲红,乱世谁敢与争锋,单枪救困扶危主,惟有常山赵子龙。”

“袭袁绍,独战曹军树十万人马,暂杀曹军大将五十七员,斩裴元绍,夺卧牛山,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拒汉水单枪寡敌众”这种种汗马功劳,皆出自赵子龙之手!真是“横刀立马夕阳下,一朝功成万骨枯啊”!

有人会说:“赵云文不及孔明、公谨;武不及吕布、关羽;威不及曹操、孙策;仁不及刘备、陶谦;无可敬之处,诚然,你说的也对但为什么不能换位思考呢?赵云武胜孔明,智胜吕布,仁胜曹操,勇胜刘备!”

我赞美赵云:道胜一筹,义胜一筹,智胜一筹,谋胜一筹,仁胜一筹,文胜一筹,武胜一筹。

云有八胜,吾等怎能不尊,怎敢不敬。

我佩服赵云,佩服他在战场上无惧的胆量,佩服他在做人上高尚的精神,佩服他宁死不降的气节,更佩服他那顾全大局的品德。

我想罗贯中笔下的三国因赵子龙而精彩。

三国演义第一章读后感600字篇5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三国演义第一章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第1章读后感400字范文

《三国演义》600字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1回读后感100字10篇

《三国演义》初中读后感600字

《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6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数

三国演义第一章读后感100字10篇

名著《三国演义》读书心得600字

三国演义作文读后感300字8篇

三国演义读观后感200字作文范文10篇

216053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