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八十五章读后感600字(2)
推荐文章
刚出场,曹操就给人留下了极其不好的印象,因一句话,一个误会,便杀了吕伯奢全家,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寒了多少人的心。可我并不以为然,在那个时代,有多少人是可信的呢,不是你死,便是我活。只是因为,碰上这件事的人是曹操,所以便为他戴上一个阴险恶毒的形象吗?若遇见这事的人是刘备,他未必不会这么做。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个帝王的脚下都堆满了森森的白骨,便是以仁义著称的刘备亦是如此,不是吗?
曹操其实也是一个广纳贤才、仁义惜才的人。就拿许攸来做例子吧,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时操方解衣休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对于曾拜袁绍门下的许攸,曹操却是不计前嫌,以礼相待。他有爱才的大度.如,张绣杀曹操一子一侄,降曹后,曹操弃仇录用之.再如,袁绍手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而曹操知道他有才,所以在打败袁绍以后也没有杀他,而是收为己用。就是他的死敌刘备,也曾投奔于他,在刘备被吕布打败之后,曹操还称刘备为当世英雄。
人们厌恶于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换个角度想想,当时时局混乱,内忧外乱,若不是曹操,或许汉献帝连命都保不住,而现在,有了曹操的庇护,他不仅能活下去,也依旧享受着荣华,付出的不过是当一个傀儡罢了。相反,比起孙权、刘备,曹操至死不称帝,他虽权势滔天,却终未踏出那一步。“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句话有力地说明了他对汉家王朝的守护。
三国演义八十五章读后感600字篇5
中国的四大名著可谓家喻户晓,有曹雪芹的《红楼梦》,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转》,吴承恩的《西游记》。在这些当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故事主要是这样的东汉末年,有三个大国,魏,蜀,吴,各过都有自己的首领分别是曹操,刘备,孙权,最后是魏国的司马昭统一了中国。
《三国演义》中善用智谋的也很多,如;诸葛亮,陆逊,周瑜,曹操……等等。其中我最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有著名的一计是“空城计”,讲的是司马懿来攻打蜀国,这时诸葛亮的大将都去打仗了没有在,诸葛亮便抓住司马懿多疑的特点,便大开城门,结果没有用一兵一卒,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大智大勇。
诸葛亮的故事还很多,比较出名的有“草船借箭”在这个故事里诸葛亮出色的借到了十万枝箭,完成了三天造完十万枝箭的任务,使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真可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看完《三国演义》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瑜,他才华横溢,英俊潇洒,人称“周美郎”.可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被他三气而死,献出了三十六岁的宝贵生命。从中我感悟到不要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我自己平时就爱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比如那次大扫除因为楼上的一位姐姐洗拖帚时不小心把洗的脏水溅在我崭新的衣服上,她马上下来道歉,我还是不领情,最后旁边的一位同学对我说算了吧,我才反应过来说“没关系。”
现在如果周瑜还在世,我会对他说“周大哥,你不要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你和诸葛亮是平等的,都善用计谋,如果你不嫉妒他就联蜀抗魏,这样你就大胜了,心胸要宽广一点嘛,不要老嫉妒别人。”
《三国演义》运用的是智谋,做事要三思而后行,我们在实际生活当中受益非浅。
三国演义八十五章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