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第八章读后感700字
这篇文章是以翠翠的成长和她曲折的情感为线索而写成。写出了边城人那朴实的民风,没有对利益的追逐,更没有那个年代战争的喧嚣。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边城的第八章读后感700字,方便大家学习。
边城的第八章读后感700字篇1
“春天日子是极长了的。长长的白日,一个小城中,老年人不向太阳取暖就是打瞌睡,少年人无事做时皆在晒楼或空坪里放风筝。”这是沈从文短篇小说《静》中的一段话,最合适用冲淡二字形容。
其实在几年前,我也曾经买过一本《沈从文选集》,奈何书太厚,且我太年轻,随手一翻,密密麻麻的小字,就像水一样流过来,又像水一样流回去。我仅仅记住了书中作者年幼时,拿着铜板走在雨后的青石板街上,散漫的逃学时光。
书,厚一些是物有所值,薄一些也是好的。薄薄一本书,你可以把之前被压缩在角落里的一篇小故事,重新审视一遍,发现它的亮点。所以在这本以《边城》命名的小说散文集里,我看到了它以外的几篇小故事。
短篇小说《静》,写了岳珉一家人逃难到小镇,等待着父兄的接济。同翠翠一样,女孩岳珉也陷入了漫长的等待。长长的白日,盛开的桃花,初尝人世艰难的岳珉,上了晒楼,这时脱线的风筝偏偏斜斜地滑过去,而母亲在床上咳血。她那张营养不良的小白脸,不知所谓的微笑着,平静地接受所有苦难。看上去可怜可爱的画面,其实还可以用一个残忍的比喻讲出来,那就是《屠桌边》中的那段:“案桌上放的那一方坐墩肉,精的地方间不好久又跳动一下。好奇使她注了意……这时必定知道痛,单不会哭喊”。
短篇小说《夫妇》,写了一个城里人璜到了乡下,村里人偶然捉到白日野合的夫妻,像看到交配的狗一样兴奋,把他们两人捆在一起进行侮辱,“人人皆用‘那城里人也见到了’的神气,互相作着会心的微笑”,猥琐、粗野、愚蠢,这类词汇用来形容他们,一点都不过分。最后璜去见了团总,终于救了这对夫妇。璜本来还很享受乡下安逸的生活节奏和秀丽的风景的,可经此一事,发现“地方风景虽美,乡下人与城市中人一样无味”,于是预备明后天就进城。
与其他写人性美的故事不同,《夫妇》却写出了大部分人的人性缺失。秀丽的风景,璜也升腾起了野合的欲望。这种人性是发乎情的,却并不是止乎礼的,所以遭到众人诋毁、侮辱。城里人没有,乡下人也没有,仅有一点人性的夫妻,大概以后也不会再有了。
短篇小说《萧萧》,写了女孩萧萧做童养媳的故事。抱着不到三岁的丈夫,十二岁的萧萧喊他“弟弟”,这样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景象,在当时却是再正常不过的。小说开头一段写到“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情”,嫁作他人妇就像熟了的桃子要被摘下来一样自然。少女萧萧偶尔做些女学生的梦,祖父的玩笑话,她居然认真去幻想。生活看上去有无数可能,然而被束缚住的萧萧却没有任何可能了。她唯一可以做出的选择,是被花狗诱奸。这个选择的对错与否不提,反正并不高明。
之后茫然的她被迫接受沉潭或改嫁的命运,却因为生出儿子而留了下去,并和长大后的丈夫圆房,那个私生子管他丈夫叫大叔。一家人就这样相处了下去,这种听天由命的态度,《边城》中也有同样的叙述。茶峒地方,河中春水大涨后,沿河的吊脚楼被大水冲去,而“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然而如果萧萧生的不是儿子,结局会怎样呢?想到此,头皮发麻。
沈从文的小说,总是喜欢写静,写波澜不惊,写流水一样的日子,好像生命总是那样顺理成章,那样沉默,可是这只是表象。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才是生命的真相。就像那脱了线的风筝一样,飘在空中时,也是好看的。摔到地上,骨架破碎的景象,只能你自己去猜了。
边城的第八章读后感700字篇2
人向往的是什么?
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蓝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一座小屋、一个村庄、一个城镇……一个步伐、一辆自行车、一辆轿车……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人手所创造的不知道得否满足于他们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当你贫乏的时候,追求的是财富;当你动荡的时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这个时代,繁华的城镇里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忙碌中建设着社会的发展。这景象本应符合人类的追求,但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城镇人们却开始向往农村的环境。这似乎有点矛盾,从落后的农村到发展的城镇,从发展的城镇又到落后的农村。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边城》作者沈从文所流露的这些思想,无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