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三十七回读后感600字(2)

关键词: 红楼梦三十七回读后感600字,红楼梦,三十七回
婕音0 分享 时间:

耐人寻味的是司棋当时的表现——她老娘臊得自己打嘴,她却只是“低头不语,也并无畏惧惭愧之意”,连凤姐都深觉可异,只怕她要寻短见,命人严密看管——在凤姐、周瑞家的包括司棋老娘王善保家的等周围人看来,司棋是很该有些羞惭的表示,甚至羞愤之下自尽而死也在意料之中——可真要那样就不是司棋了,司棋有一点和大观园诸女并不相同:她是表里如一的叛逆,她由着性子追求自己的幸福,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值得羞惭的事。

一个人想自杀,必定是断绝了所有希望,司棋是直来直去的性子,她认为自己做得原没什么大不了的!原来有所顾忌是为了遮人眼目,如今事情已败,与其烦恼懊悔,不如想想以后怎么办更实际些。一来自己在园中有些同袍旧情,说不定可以搭救;二来有个山盟海誓的情郎在外头,大不了离了这园子外头过活去。若是旁的女孩子出了这事,定然羞得没脸见人了,司棋却自始至终没闹那些虚情儿——先求迎春说情,知道她不行仍是在耳边道:“好歹打听我受罪,替我说个情儿,就是主仆一场!”预留下地步。后来看见宝玉,仍抱着一分希望“他们做不得主,好歹求求太太去!”知道实在留不下了,还说“让我到相好姊妹跟前辞一辞,也是这几年我们相好一场。”——何曾有一丝半点儿羞惭的表示?

在司棋的心里,男欢女爱是人之常情,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你们不容,我就偷着做!被撞破后虽然担心,想的却是“纵然闹出来,也该死在一处”——她在乎的只是情郎是否有情有意,有始有终,她心里最坏的打算是和情郎死在一起!决没有因为害怕而后悔的意思。黛玉骨子里也是“为了我的心”,但限于身份往往心口不一;司棋却是想做就做,百死无悔,忍辱偷生等着情郎回来。她母亲不准两人相好,她便以死抗争,一头碰死了。

窃以为高鄂的续书里这一段续得极好,司棋早不死晚不死,单要等情郎回来才死,完了她“死在一处”的心愿——以司棋敢作敢为的烈性,这半年不知受了旁人多少白眼,多少羞辱,她母亲也未必没曾逼着她嫁人。若是情郎在此也有个说法,偏偏他又逃了——她只怕早憋着一口气在心里,然而死要死得明白!并不是后悔而死,也不是畏惧流言羞惭至死,我活着是为了等你,死也是为了和你在一起!你当日一走了之,全没一点儿担当,我今日就让你明白看看我是怎么待你的!不能同生,便求同死!上一次你逃了,这一次你还逃不逃?

潘又安这个人无疑也很爱司棋,可是两个人互相并不了解,处事方法便截然相反——司棋是宁折不弯的急性子,潘又安则谨慎有余,事事慢半拍。他当日之逃是为了暂避风头,也是为了日后迎娶司棋积蓄钱财,这也罢了;可是司棋为他被逐受辱,他回来了还是不能无条件接受她——“大凡女人都是水性杨花,我要说有钱,她就是贪图银钱了。”为了试出她的真心,他自始至终没说过一句话。司棋在此孤立无助之际岂有不更加负气的——司棋这个人就是这么直截而纯粹:“他到哪里,我跟到哪里,就是讨饭吃也是愿意的。”这话明明白白的说出来,再加上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这是一颗赤裸裸的情心!你看不明白,掏出来给你总看明白了吧?

如果说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袭人是宝钗的影子,那么司棋显然是尤三姐的影子——一般的纵情任性,一般的斩截爽快,一般的生前为人不耻,最后只有以死明志。生为情累,死为情痴,旁人怎么看且不管,至少两人的心上人最后都明白过来,一个生入空门,一个死求同穴——可见两个裸情女子并没有选错了人。

有时也想,如果没有抄捡大观园,司棋不被逐出又怎样?那么过不多久她就会作为迎春的陪嫁丫头跟着到了孙府。孙绍祖那个色中恶鬼当然不会放过她,以司棋的烈性,拼到底还是一死。可是情郎并不是负心人,只不过先一逃、再一试,一误再误而已,这心机用来处世为人无可厚非,但是碰到赤裸的情心偏就一塌糊涂,将就要到手的幸福给毁了——如果司棋的母亲不和女儿斗这一口气又如何?司棋这半年来的恶气不发在这里,终究要发在情郎身上,两个人的性情反差如此之大,以司棋脾气之刚硬,就算有情人成了眷属,他们的生活会幸福吗?

不知道!生活由无数的偶然和必然叠加而成。也许仅有一颗赤裸的情心是不够的。

红楼梦三十七回读后感600字篇3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面的任务各有个的特点。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的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

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孩子也疼爱,可是她的话何尝不暗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肯,贾母说了句“你是客,本应如此。”暗示了她从来没有把黛玉当成是自家人,虽然表面上和谁都很亲切,可是她不过是假慈悲罢了。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人们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红楼梦三十七回读后感600字篇4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似乎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四周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一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假如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

红楼梦三十七回读后感600字篇5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

248503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