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

关键词: 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事迹观后感,技能成才技能报国观后感
淑娟0 分享 时间:

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事迹视频报告会于2021年5月21日举行,报告会上大国工匠们的工匠精神打动着我们。今天小编整理了2021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

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1

青年一代作为技能人才队伍中的后生力量,正以各自的“一技之长”,在自身岗位上履职尽责、发光发热。要充分调动青年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激励他们的爱国情、报国志,打破束缚其成长成才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摒弃思想“旧观念”,让落后观念“去无踪”。受“重学历轻技能”“唯学历看能力”等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少人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技能人才低人一等”“学不好习才去读技校”“技能人才较低端”等错误认识。通过举办职业技能类赛事、选树先进典型、宣传优秀事迹、组织职业能力路演等方式,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给予技能人才充分的认可与尊重,在破除行业间的“人为隔离”、弱化人才之间的“身份色彩”中营造崇尚劳动、尊重技能的良好氛围。

架起培养“立交桥”,让精准培养“看得见”。近年来,我国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但依然一定程度上存在由于针对性不足导致的培养不精准问题。突出精准化、灵活性,必须正确处理好学校、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架起三方合作培养“立交桥”。学校要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紧盯产业需求“精准培养”,树立市场导向,立足行业实际需求,科学设置课程,加大实验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稳步推进“厂中校”“校中厂”建立并发挥作用,进而实现从“校门”到“厂门”的无缝衔接。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创新探索“订单式”引才新模式,参照用工需求细化企业所需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前预订、长期培养,为青年技能人才提供实习实训、跟班学习、外出交流等机会。各级政府应全力当好企业与学校间沟通交流合作培养的桥梁,发挥好“润滑剂”作用,既牵线搭桥促成“校企合作”畅通技能人才输送通道,又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帮助构建合作框架科学调控校企关系。

打破阻拦“玻璃门”,让评价激励“见实效”。广阔的职业前景、优越的待遇条件,是吸引青年从事技能职业的重要法宝。打破青年技能人才在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玻璃门”是解决其无“身份”之忧、无“保障”之愁、无“学历”之绊的关键。要建立健全青年技能人才动态考核评价体系,本着谁使用谁考核的原则,平时考与年终考、定量考与定性考相结合,把职业能力、技能等级纳为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探索开展企业评聘青年技术骨干制度,以能力业绩论英雄,让青年技能人才不因年龄受限。引导企业推行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比如股份制、薪酬制、年薪制等,确保高技术人才拿到高收入。同时,要在医疗养老、子女上学、住房安居、社会保险等方面提供政策措施保障,明确时间节点、定期进行可行性分析、及时协调落实,推动正面激励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让青年技能人才无后顾之忧。

青年技能人才是技术工人队伍中的后起之秀、中坚力量。只有坚决摒弃落后思想“旧观念”,用心架起校政企三方合作的培养“立交桥”,彻底打破阻拦评价激励的“玻璃门”,才能营造出“崇尚劳动、尊重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在精准培养、实践锻炼中开拓视野、增长本领,才能让青年技能人才走稳走实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2

“工匠精神”是当前时事热点所提倡的精神,它向我们传达了不是培养“会做事”的工匠,而是要培养“严谨、一丝不苟、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国外,当你看到某见产品上印有:“中国制造”时,你定会为其而骄傲,的确“中国制造”现在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但是“中国制造”也是每个国人的痛,在国外,一想到“中国制造”便是加工,并非是自己独有产。怎样才能把“中国制造”改变成“中国创造”呢。这便需要工匠精神了,一种大国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这一词大多体现在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比如德国凌美钢笔、双立人菜刀、菲仕乐锅价格不菲却备受欢迎,瑞士的军刀、机械手表,日本的电子产品,甚至马桶盖?我想,人们在追求品牌的背后,追求的是制作产品的那一份匠心,那一份工匠精神,只有在产品中注入了独有的认真专注,把技术变成艺术,其价值才不言而喻。

那中国呢?中国其实技术人才也很多,但就缺少了工匠精神。所以我们要让工匠精神延续,传承下去。现在的中国就需要这种带有工匠精神的人或企业,这样才能让中国在伟大的复兴之路上更进一步。

现在国家正在飞速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种种乱象,“造假,腐朽”这些字眼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有人会问到底是什么导致这些现象频繁出现呢,其实这就是缺失工匠精神的原因。工匠精神的缺失导致了现在的企业追求短、平、快,不注重质量的提升。

孔建伟,一位大国工匠。在焊接行当摸爬滚打了32年,他感受最深的就是企业各级领导和师傅们对技术工人的重视。他的工作最能体现出工匠精神,每一次焊接都是那么的严谨,一丝不苟。

胡双钱,我国的航空“手艺人”,他35年加工过数十万的飞机零件,没出过一次次品。这是值得敬佩的。

高凤林,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一位大国工匠,用他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个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作为学生,有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学生,工匠精神与自己毫无关系。其实不然,工匠精神应从学生时期培养。只有在学生时期体会到了工匠精神的精髓,将来在社会上才能使工匠精髓发扬光大。

在学生时期,我们就要注重工匠精髓,要养成严谨、一丝不苟、刻苦的习惯,面对困难要有永不放弃,坚持不懈的精神。

所以,让我们一起携手,将工匠精神传承!

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3

《尚书·大禹漠》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朱熹又说:“治之己物,而亦求其精也。”鉴古通今,这不正是而今时代所需要的工匠精神的缩影吗?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我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回忆研制核潜艇经历时曾提到:当时他们没有什么高科技来控制潜艇的重心和重量,就想了个“土办法”——在船台入口处摆了磅秤来记录进出的东西,绝无偏差,这体现的不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吗?

但是,工匠精神是什么?有人觉得它很缥缈,孤傲,与我们不切合,如谪尘仙子不尽人世。但事实上,工匠精神普遍地像垂杨。来来往往的旅人在垂杨下休息,只顾着欣赏江上美景,而忘了青翠葱茏的它。许多人行色匆匆,却忘了自己的本心,忘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匆匆的旅人,停下脚步吧!抬头去捕捉垂杨的婀娜,品味工匠精神的深层积淀!

工匠精神自古便有,从不断绝。《庄子》中谈到:“庖丁解牛,技近乎道。”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重碧波翠色来”,赞曰:“似玉非玉而胜玉”。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钟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学者称为“稀世珍宝”。工匠精神融铸在中国历史的浩浩长卷中。

工匠精神也烙印在当代的印章上。胡双钱就是其杰出代表。“一个零件要100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精度要求是24毫米。”胡自述道。24毫米,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但他却仅用了一个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过检验。他真正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

其实,不仅是中国,工匠精神也是世界必不可少的成分。因为当今时代呼唤工匠精神。瑞士制造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这才成就了瑞士手表。

尽管如此,有人还是以“坐观垂杨”的心态来对待工匠精神,他们愧对“工匠”这两个字,他们不会明白“工匠”的重比泰山。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严谨与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与敬业,淡泊名利。它们凝聚了时代是的魂魄,是时代的养颜露。工匠精神是梅,傲立残冰;工匠精神是冰,聚焦光明;工匠精神是光,温暖人境。如果没有了工匠精神,这个时代将黯然失色;如果没有了工匠精神,这个社会将密布尘埃;如果没有了工匠精神,这颗人心将失去湿润。

当今时代呼唤工匠精神,让我们继承,发扬工匠精神,做它的引路人!

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4

28152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