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2)
推荐文章
一技之能,出彩人生
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良田万顷,不如薄艺随身。建于1864年的土山湾孤儿院以海派工艺策源地载入史册,养育无“啃老”资本的孤儿,除“衣之食之”,唯有赋能。该院附设学校与工场,亦学亦工,所育工匠屡次出征世博会荣获殊勋。被誉为“中国职业教育之父”的共和国首任副总理黄炎培,期盼以赋能授技让人人“有业”并“乐业”,进而打造一个理想社会,即“学校无不用之才,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乃至野无旷土,肆无窳器,市无游民”。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要有助于开创一个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美好社会,让每个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皆可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
一技之匠,助力强国
就业,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高频词。去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中央连续两年推出百万级高职院校扩招及千万级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旨在让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列为“六稳”与“六保”之首的就业,既是民生之基,更是财富之源。然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是我国经济所处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虽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我国制造业却大而不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须展开精工与巧匠之双翼,既牢牢掌握“卡脖子”技术,又全力培育大国工匠,以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培育大国工匠,根基在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须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引,以“学历教育+社会培训”类型属性为出发点,以知行合一、产教交融、校企协作、育训互补、工学交替为杠杆,以推行“1+X”证书以及新型学徒制为抓手。通过“以训稳岗拓岗”并实施劳动预备制培训,可促进更充分就业;通过“以工代训”并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培育大国工匠,要在塑造匠心。既在个体层面立志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职业境界,又在社会层面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匠心崇高、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由此点燃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引擎。
一技之长,能动天下
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契机之一就在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承诺的“为世界奉献一届富有新意、影响深远的世界技能大赛”。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把名叫“能能”的男孩和名叫“巧巧”女孩确立为吉祥物。在这片古老的神州大地,能工巧匠犹如黄河长江之水滔滔不绝。“能能”与“巧巧”手托鲁班锁,寓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匠精神由时代新人传承并发扬。今年5月27日,世界技能组织会旗成功登顶珠峰,诠释了勇攀高峰的中华工匠精神。以本届大赛为舞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将有机会更加充分地展示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世界之中国。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办好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既能助推技能交流互鉴、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亦能助推世界技能运动发展,从而为全球减贫事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提出的“十大合作计划”,包含为非洲设立一批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和若干能力建设学院,培训20万名职业技术人才,提供4万个来华培训名额。以职业教育促进文化融通、政策贯通、人心相通,此举堪为典范。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打出“一技之长,能动天下(Master skills, Change the world)”的口号,唱响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旋律。
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5
在不久前落幕的第__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我国选手成绩优异,共获得16金14银5铜和17个优胜奖,位列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第一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表示热烈祝贺并分别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把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弘扬工匠精神与国家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凸显了技能人才培养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基础地位和战略意义,表达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办好技工教育的殷切期望,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必须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在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改善环境、营造氛围等方面狠下功夫,激励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既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光荣使命,也是广大青年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要把光荣使命变为现实担当,必须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开创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应该看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社会地位被轻视、类型特色不明显、办学模式普教化等突出问题,从而导致技能水平不高、职业精神缺失、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严重后果。因此,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彰显类型教育特色,坚决摒弃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的发展思路,实现其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要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彰显类型教育特色,帮助青年学生走好转折点、找准着力点、聚焦成长点,突出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技能人才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低人一等”的地位。这样的社会定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更直接破坏了培养技能人才的环境和土壤。对此,需要加快落实国务院有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部署,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在此基础上出台符合国情的国家资历框架,从而为技能人才成长铺就成功之路,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在日常教学中,也要弘扬工匠精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人类进入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应当对工匠精神赋予新的时代要求和内涵。工匠精神发源于工匠,形成于工匠,但上升到精神层面后,就具有了跨越时代、穿越时空的品质。当前弘扬工匠精神,背后的指向、内涵、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工匠和产品范畴。
工匠精神是各类从业者对工作、职业的一种尽职尽责、追求完美、不断超越、永不满足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认识,更是一国公民对待生活、劳动乃至生命的一种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和文化品位。只有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教学、德育、劳动、实践等方方面面,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真正助力广大青年技能成才、技能报国。
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事迹报告会观后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