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高中
追风筝的人该书偏重个人的情节,从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的亲密友谊开始,这段感情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这两个男孩所放的风筝,象征了他们之间关系的脆弱,在往日生活消逝之际,备受考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追风筝的人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
这世上并不是所有的事都有因果,有一种东西,没有因为,没有所以,只是付出,不要求回报。这种东西叫做爱。可是,当有些人习惯了平常的爱而熟视无睹,而理所当然,那么他们就会更加变本加厉的去索取别人的爱与付出。犯错,错过,然后便用一生去弥补。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仆人哈桑对少爷阿米尔的最真挚的话语,这是一句催人泪下的话,这是一句孩子对孩子的承诺。这两个男孩从小一起长大,一起生活,一起玩耍。哈桑是一个忠心的仆人,他爱少爷阿米尔胜过爱他自己。他为了阿米尔而打架,甚至付出了自己的最宝贵的一切。而阿米尔清清楚楚的目睹了这一切,却因自己的懦弱害怕胆怯而背叛了与他情同手足的哈桑,阿米尔的懦弱改变了他和哈桑的一切与将来的命运,友谊出现裂缝,他挽回吗?不,懦弱似乎吞噬了他,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他不愿去挽回,不愿去赎罪,千方百计赶走哈桑,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丝可笑的慰藉。
难道生活也是如此?一开始犯错,一错再错,最后错无可错终于去逃避。可是逃避可以解决什么,能解决问题的根本吗?逃无可逃后怎么办?什么也无法解决的逃避只会让自己永远都生活在愧疚与自责之中,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对不起别人的真心。这并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那么只有挽回,只有弥补,只有赎罪,为自己的犯错担负起责任,才能得到心灵的解放。
不久,战乱把阿米尔父子带到美国,哈桑父子则在原来的村庄继续生活。眨眼间,十几年过去了。阿米尔有了家室,父亲也去世了。在阿富汗儿时的老朋友拉辛汗的病重,阿米尔不得不重回故园。或许也是因为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他真的是决心赎罪了。可是命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却如此捉弄人,我们以为可以改变什么,可以挽回什么,可以弥补什么,却不知命运的枷锁已牢牢地套在每个人的身上。阿米尔终究还是来晚了,终究错过了哈桑。哈桑为了少爷阿米尔的房子牺牲了自己,或者说是为了他最好的朋友阿米尔!这份忠心,这份真心,这份深情,却终究被辜负了。
但是哈桑愿意,他心甘情愿,只因他把阿米尔当做他最好的朋友,即使阿米尔背叛了他。最终,故事的结尾是阿米尔收养哈桑之子索拉博,回到美国。阿米尔的心病终于痊愈,如今这句话,阿米尔对索拉博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沉甸甸的话带满了岁月的照耀,在时间长河中熠熠生辉。
儿时的背叛,儿时的愿望,所有的所有,都在哈桑之子放飞风筝后得到了原谅与补偿。
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我们都想成为好人,可是却没有人告诉我们好人的含义是什么。其实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问心无愧。这就是成为好人的路。
过去,风筝飘荡空中,长长的风筝线牵挂着儿时那两个天真灿烂的少年,笑靥如花。此时,夕阳红似火,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在奔跑,在追逐!沿途拾起遗失的美好,追逐着他们的风筝,追逐着他们的人生!恍如时光倒流,放风筝,追风筝,斗风筝!
耳畔仿佛又听到了那句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
最近读了《追风筝的人》,不敢说理解透彻,但是真的颇有感触。
前言中的最后一句话,愿你们的风筝飞得又远又高。当我读的过程中发现风筝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可以是某种情感,或是不懈追求的珍贵的精神或物质。对于阿米尔来说,风筝代表的是他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目前我还想不出来我人生的风筝到底是什么,不过不管是什么,我会勇敢的去追逐,不管前方有多少的坎坷。
哈桑单纯,忠诚,纯良正直。阿米尔敏感,缺乏安全感,在感情和道德上摇摆不定。在他们脆弱的关系后尽然隐藏着亲兄弟的血缘。全文尽展当代的阿富汗与阿富汗文化,作者描述的阿富汗温馨舒适,可即便是这么美丽的国度,却是如此分崩离析。作者安排的情节紧紧扣人心弦,角色的安排和情节的发展令人极度不安。小时候的过于早熟,让阿米尔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赶走了哈桑,却不知与以后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命运的因果轮回。当他为了带走哈桑的儿子,(m.fwsir.Com)被阿塞夫打成了兔唇,哈桑的儿子自杀被救活后的空洞,因为风筝终于被填补,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如今又成了阿米尔对哈桑的儿子。冥冥中的安排与救赎实在让我感受颇丰。好在阿米尔总算追逐到了自己缺少的那部分人性,可是我们呢,真的可以追到我们的风筝吗?
而阿米尔那受万人敬仰的父亲,尽然隐瞒着那样的丑闻,还有男人为了养活自己的孩子出售自己的义肢,通奸的情侣在体育场被石头砸的血肉模糊,而哈桑的儿子尽然也逃不过悲惨的命运,被迫涂着胭脂,带着铃铛跳着猴子表演的舞步,并且和父亲一样被阿塞夫强迫,这些景象给人以很大的冲击,实在令人回味无穷。
凡夫俗子在历史狂涛里的独立奋斗,一部非比寻常的小说。
所有的书,每一次阅读会有不同的感触,期盼下一次阅读。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
小说总是能表达出各种情感:悲伤快乐又或是残忍,本周若说起最大的收获除了课堂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就是看了<<追风筝的人>>这样残忍而又美丽的故事,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给寒冬的季节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心间顿生暖暖的感动。
人生也是这样各有各的幸福各有各的不幸,不要总在抱怨生活,而要学着应对人生。本书的主人公阿米尔的朋友哈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母亲很小就抛弃了他和他的残疾父亲。他们遭受着众人的耻笑和不屑的眼光,他们难过悲伤但并没有放下生活的期望依旧在这阿富汗这片土地上找寻着他们自我的天地。
童年就像糖果的香味那样甜,那样完美。“我的整个童年,似乎就是和桑一齐度过的某个懒洋洋的悠长夏日,我们在爸爸院子里那些交错的树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警察与强盗,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折磨昆虫……”追逐着风筝望着空中的飞鸟飞过而留下的痕迹真期望这一切能够定格在那一瞬间。
杯具是什么?鲁迅先生说”杯具就是把完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阿米尔和仆人的儿子哈桑参加了阿富汗传统的斗风筝比赛。要赢得最终的胜利,还务必追到被他最后割断的风筝。哈桑是当地最出色的追风筝高手,他替阿米尔去追,承诺阿米尔必须追到。然而,风筝追到了。哈桑却被几个少年抓住耻笑与伤害哈桑。阿米尔目睹一了,格软弱的他却选取了袖手旁观,并再次错误地选取了逼哈桑离开家门。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和他父亲亡命出逃,,阿米尔远迁美国,但他对哈桑的负罪感未减,之后他知晓了有关家庭的巨大秘密,原先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为了找回“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重返阿富汗,而哈桑已死,阿米尔在被拳击的捶打中我看到了久违的感动,那是一种勇敢,一道动人的风景线,一瞥惊鸿的亮光。阿米尔最终救出哈桑的孩子找到“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在《追风筝的人》中,风筝是一个象征。它是珍贵的友情、温暖的亲情、完美的感情,也是忠诚、友善、勇敢……而对阿米尔而言,童年时的那次追风筝,他的自私、怯懦伤害了哈桑,他在对友情的背叛中也丧失了自我的最完美的心;而他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其实是获得救赎的途径,追风筝成为阿米尔成长史中的仪式!也是一种对期望的寄予,我相信这个时候阿米尔的心已经得到了救赎因为他已经找到了自我失去的完美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4
假期里读了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这是一个关于爱、恐惧、愧疚、赎罪的故事。
美丽的故事都是悲伤的,这部小说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之后的美国为社会没有前景的友谊,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小说的高潮如此残忍又如此美丽,但就像《休斯顿纪事报》在评论此书所说的那样:“此书是一部睿智并发人深思的小说:赎罪并不必然等同于幸福。”
风筝,一个用棉纸、胶水和竹子做成的玩具,却始终交织着亲情、友情、感情。在主人公阿米尔的眼里,这也曾一度能弥合父亲与自我的鸿沟,但也因为自我的懦弱,他背叛了那个追风筝的人,那个兔唇的人,那个说出的第一个字是自我名字的人,那个竟然是自我同父异母的弟弟的人——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纯洁善良的写照,是哈桑挺身而出的见证,是哈桑忠志不渝的承诺。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却又十分沉重的言语,让阿米尔对自我的懦弱和背叛再也承受不住,最后的选取只能是务必有一个要离开。当哈桑承认那个本不该承认的错误,他和父亲早已明白,是该离开的时候了。也许会有些痛苦,但生活会继续。两人相离,走向了各自的人生轨道。二十年后,哈桑在塔利班统治之下死去,而已经事业有成的阿米尔在得知父亲的罪行和惊人的秘密——哈桑和自我是兄弟后,他带着自我和父亲的罪行赎罪般的努力,最后找到了哈桑的儿子,他也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对于阿米尔的父亲,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而阿米尔,也第一次像个男子汉一样,在满目疮痍和塔利班残酷的统治现实中,找寻回自我二十年前未能拥有的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