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读后感800字作文初三
推荐文章
《明朝那些事儿》注定会成为一个里程碑事件。这不在于明月的文学功底有多好,而在于这套书以足够有趣的笔法还原了历史原貌,吸引了像我这样每天追踪的读者。可以说,没有《明朝那些事儿》,“明矾”对于那个朝代的印象,肯定还是电视剧里胡编乱造的片断。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
布帛菽粟,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古人原无异于今人,真能深入古人的内心,历史就活了起来。
——题记
我很喜欢历史,喜欢那些过去的人和事。在历史长河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回味。
“当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详尽地介绍了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到明末崇祯皇帝时整个明朝的兴衰成败史。在这套书中,作者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传奇人物形象:圣明神武的朱元璋,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文武双全的朱棣,优柔寡断的朱允炆,墨守成规的黄子澄,骁勇善战的徐达、常遇春,一代枭雄陈友谅……众多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令人印象深刻,我真叹服作者的妙笔生花。
当我读到洪武四大案,即:“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胡惟庸案”时,虽然我能理解朱元璋为扫除奸臣,巩固新生政权的做法,但是我更为那些无辜受牵失去生命的人们而扼腕叹息。同时又对人类社会自由文明的不断进步感到庆幸——在皇权时代,大多数人的命运都维系在皇帝一人手上,而单从明朝一朝来看,好皇帝也着实不多。
在明朝的这些皇帝中,我最欣赏明成祖:朱棣。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从小就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积累了丰富战斗经验,是继李文忠、常遇春之后出色的将领之一。他不仅武艺高强且文采出众,一次,朱元璋出了一个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先对:“雨打羊毛一片膻。”对得很不高明。反观朱棣,脱口而出:“日照龙麟万点金。”这句不但对得工整,还突出了一个“龙”,确是绝对,不但比朱允炆的下联有文采,更有帝王气象,令朱元璋大为赞赏。朱棣文武双全,志存高远,可见其帝王之胸怀。而正是由于他有着坚强的意志,明确的目标,过硬的本领,即使在与朱允炆的多次交锋中,面对重重困难与挫折他也不轻言放弃,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勇往直前,最终他成为了千古一帝,堪称传奇。
现在,在我们身边也有一群这样的传奇人物。他们也拥有坚强的意志,明确的目标,过硬的本领,但是却比千古一帝更伟大,因为他们不是为了个人野心,更不是为了青史留名,他们的意志因民族而坚定,本领为人民而磨砺,为实现自己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充当着“逆行者”——他们就是“上帝之手”创造的“白衣天使”。他们义无反顾地奔赴水深火热的武汉,和新型冠状病毒展开一场没有时间,没有裁判的拔河赛。看着钟南山爷爷夜以继日,辛苦操劳,红肿的眼睛,看着无名医护人员脸上被防护服压出的纵横勒痕,我深深的被感动了。我感动于他们无私的大爱,感动于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灾难面前,举国同心,那逆行的中华儿女,必将谱写中华文明史上传奇的一页,而这一页,比史书上记载的帝王将相更加辉煌伟大。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面对无数的困难与挫折不轻言放弃的高尚品质,不正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吗?
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不但学到了许多的历史知识,也懂得了在困境和挫折中,不低头折节,不轻言放弃的道理。我希望自己长大以后,也能为国效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
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或许是缘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吧,我从小就喜欢历史。父亲收藏的《二十四史》经常被摆在案头,可学术研究性的历史总让我在阅读时感到有些枯燥乏味。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给我带回一套书——《明朝那些事儿》,我拿起其中的第一部《洪武大帝》读了起来。读着读着我就被这部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仿佛遇到了久违的知音,一口气读完了七部长卷。了那段日子我真是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一遍读完仍然感到意犹未尽,又再读了一遍。 作者从元末明初的农民军队反抗蒙元统治者开始,一直写到崇祯走向那棵树。期间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与具体人物为写作背景,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从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风风雨雨与是非兴衰。 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我不仅了解了这段历史,还从这部书幽默风趣背后也读出了一个道理。在书中出现的,无不是当时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可他们当中,有死而后已的忠良,也有王振、魏忠贤之类的佞臣。魏忠贤在身后留下千古骂名,为世人所不齿,可他当时却是风光无限,权倾一时,羡慕、嫉妒者不计其数。然而,当年那位奋起反抗魏忠贤却被害死的正直大臣杨继盛,却为世人所赞叹、仰慕,流芳百世。在当时,杨继盛不过是阶下囚罢了,指不定还有人在嘲笑于他。由此可以看出好人不一定会和徐阶、张居正一样得志,坏人却常与王振一般猖狂。不要羡慕别人,只要自己没有错,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诋毁的话,大可不必计较,凡是历史自有公断。 通过读《明朝那些事儿》,我发现作者的文笔也十分了得,文中记述的王侯将相,在他笔下似乎活了:历尽磨难,矢志不移,终于一统天下的朱元璋;足智多谋的刘伯温;才高八斗、谨慎低调的宋濂;勇猛善战、忠肝义胆的徐达、常遇春;权倾一时、风光无限,死后却遗臭万年的魏忠贤;耿直忠贞,“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当年明月”将帝王将相的心术、韬略刻画得惟妙惟肖。读了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他们的智慧,还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一举多得。 读《明朝那事儿》令我如饮甘霖,回味无穷,那种感觉真好。 (家长感言)孩子从小喜欢读历史方面的书,一套《上下五千年》虽然图文并茂,但仅是提纲式的简介,缺乏情节,《二十四史》又显得艰深乏味,这套《明朝那些事》共七本,码起来足有十多厘米厚。本担心孩子看不了这么多,没想到孩子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几乎是手不释卷。和他爸交流起书中的故事情节那叫一个眉飞色舞,声音也一下子高了八度。为了不被男人们鄙视,我也认真地把这套书看了。 正所谓阅读改变人生,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孩子变了,这套书在孩子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痕迹。首先,孩子视野更开阔了,对是非、忠奸、善恶的认识和评判能力提高了,其次孩子的表达能力有明显提高,从他的言谈及老师的反馈中得到证实。更提高了他的阅读水平,随后也看了些“明月派”的模仿作,他的评价是良莠不齐。总之,开卷有益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
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这就是我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受。确实,历史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枯燥无味,它原来是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它比小说更跌宕起伏,比电影更紧张刺激,比美味更令人回味。
顾名思义,这本书介绍的就是明朝的那些事,忠实的重现了明朝的每件大事:从朱元璋白手起家到张居正雄霸天下;从于谦保卫北京城到大明王朝光荣灭亡……这本书就是一本史书,但与众不同的是,作者用诙谐的语言,有点小说式的写法,真正的把历史给写活了。通俗的语言中往往包含了从历史中体现出的真理。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史书,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原原本本,更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的看法。它公正的评价了每一个历史人物,从正反两面分析事件,观点客观,给了我一种遨游在历史中的感受,它告诉了我,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
作为史书,它在向我展现历史的同时,竟也在向我展示这个世界的许多原则,教会我思考。一般的小说,都是在叙述一个一个的'故事,读时热血澎湃,但读过后,似乎大脑中就是白纸一张。但在读这本书时,我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每件事,每个人,作者都给了评价,但是,又留给了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就像朱元璋,大多数史书都把他塑造成一个开国功臣,但杀起功臣来又毫不讲理的形象。这本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确实,朱元璋是杀功臣不讲理,不过这背后不仅是他心中的心理阴影所致,还有就是他对国家的担忧。从朱元璋身上,我又看出了他的无奈,以及现实的残酷,原则在利益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这些书中并未提到,但却是它教会了我思考,从历史长河中总结经验,为我所用。在不断深入发掘,深入思考中,我发现,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评价过,写这本书的和爱看这本书的人都是有思想的人。是的,作者在书中融入了大量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些又都是从大量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比如:很多人说过,世上最好的老师不是名牌学校,不是特级教师,是兴趣,但我要告诉你,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在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老师,是生存。是的,这些观念或许很残酷,但现实也就是这么的残酷!它不像电影中的那样,有时正直的人不能成功,有时正义会败给邪恶,有时光彩的人的成功背后是一个个不光彩的故事。不过,这就是这个世界!于谦惨死于自己的小错误,魏忠贤玩弄权术,皇帝只是他人棋子……这么多的实例告诉我们,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过在这个污秽、混乱、肮脏的世界上,公道和正义终究是存在的,违反了规则的恶势力终究还是会失败,这也是这个世界的现实,道德与良知终究是存在的。历史原来可以这么精彩。
在大明王朝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无数有正义感、体恤百姓、热爱国家的人,对这些人,作者也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传播了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这里,爱国就不再是吹出来的,而是用无数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无数人不畏权贵在监牢中含冤而死,无数人清正廉洁为百姓办事自己却家徒四壁,无数人怒吼着战死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这不是轻飘飘的领导演讲稿上的空话,这是装在人们心中的沉甸甸的信念啊!当百姓的利益受到侵害,国门被他人攻打,他们没有抗议,没有洋洋洒洒写出文章,没有腆着肚子说官话。他们手握自己的生命,将爱国装在心中,奔向最需要他们的战场。历史证明,只有真正爱国的人,才会被人们铭记,才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历史,原来是这么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