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读后感800字三年级
明朝那些事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其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明朝那些事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
历史,每次读来总是心潮跌宕起伏,那些事儿又都是大事,平凡如蚁的事,正史不关心,野史也不疼爱,既然是大事,就总会引来很多的假设,总会假如这个不这样,那咱们国家早就怎么样啦,如果那个不那样,咱们早怎么样啦。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个事儿,就没有如果的,哪怕你是王侯将相。但这也就构成了后人在阅读历史时的一个微妙的心理,这种奇妙的品味过程,相信每个读历史的看官都深有体会的。
流水帐是对生活的一种平实态度,虽然当年明月也许会有更大的书写野心,但落到我这个读者手中,我是宁愿去细细体味那种涓涓的流水般的秋后之帐。
明朝有一件事很出名,就是出过许许多多奇异非主流的皇帝,勤奋专制如朱元璋、朱棣这等主流君主读的是一种魄力和狠劲,但明朝这个让人感觉有点阴闷和阴郁的朝代,却曾出现过迷于搞化学实验的炼丹皇帝、坐拥天朝江山却喜欢敛财的财团皇帝、宁做鲁班不做王的木匠皇帝,在《明朝那些事儿》(三)里,也出现过这么两位皇帝。
一位是明宪宗朱见深,后人都记得清朝一号的情痴皇帝顺治,却不直早在顺治几百年前的大明,明宪宗朱见深就以起几近“母子恋”而惊动俗世,这“母”不真是母亲,而是一个年纪可为母的“保姆”。当年明月在书写这段历史时,在几个段落结尾,用同样一个句式,强调出了这段骇世恋情。相遇——“那一年,她十九岁,他两岁”,患难——“这一年,她二十二岁,他五岁”,复荣——“这一年,她二十七岁,他十岁”,登殿——“这一年,她三十五岁,他十八岁”,嫉妄——“这一年,她五十五岁,他三十八岁”,直至亡去,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万贵妃去世,同年八月,明宪宗驾崩。
另一位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孙子,明武宗朱厚照。此君以玩著称,说到玩,普通人家的孩子玩疯了,顶多也就一家之乱,皇帝玩疯了,就难免一国之乱了,哪怕不乱,也会慌。朱厚照其实有着男孩的天性——野、不愿受羁束。御驾亲征,讨伐蒙古鞑靼,竟然给自己封了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堂号,更不理自己的曾祖父当年在土木堡被掳的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还担任正印前锋,却出奇地将当年蒙古的头号偶像“小王子”打成“小丸子”。朱厚照还喜欢玩离家出手,玩失踪,奸臣在旁陪着玩、忠臣在后焦急地追。就这么玩了一辈子,这位要玩耍不要江山的朱同学,甚至也忘了给自己留下个儿子。
这祖孙两人在位时,群臣之间、官宦之间、宫里宫外的政治斗争也都达到白热化,奸臣误国盗取国家为已用,忠臣坚守三纲五常鞠躬尽瘁,这在历史上从来就是常事,无论任何的社会体制都是如此。
我反倒是关注明朝的那些皇帝,无论是爱情还是孩子气,说到底,他们虽贵为天子,但不过也只是个人而已,只是在其位不谋其职,就会被后人所唾垢。但他们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的一面,其实倒是令人感动和唏嘘。我想起报上提到的80后的人的慨叹,这辈首批计划生育的一代人,曾被大家称为小皇帝的一代人,很辛酸地说“曾经我们被家族的长辈所围着宠着,现在,照顾几位老人的重担也压在了我们身上”。皇帝本来就是不好做的,“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句话,包含着多少的哲理在里面。
我还想起《一一》的结尾,六岁的小男孩在外婆的葬礼说,“我觉得,我也老了。”
皇帝不是人做的。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2
该书从朱棣夺权到俢著《永乐大典》从从解缙的死去到做出迁都的重大决定,到郑和七下西洋、再到朱高炽、朱瞻基,多少的叵测,多少的争夺,历史就是这样地残酷。
读罢全书,明朝的历史在心中如电影般放过,定格在了郑和身上。他波澜壮 阔的一生,结束在了宽阔广的大海,却留下了最恢宏的篇章。他创造了一段历史,征服了300多个国家,强而不欺,威而不霸,正是一个伟大国家的气度与底蕴。虽然其他国家和我们习惯不同、国力相差悬殊,但开放的大明有着宽广的胸怀。他有着处变不惊的魂力,以德服人,绝不是一句笑话。和平与友好,不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正如梁启超所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其实,悲剧或是荣耀,只取决于你是否坚强而已,年仅十一岁的郑和,被俘、被阉、被嘲讽,他早已不同于其他的孩子,没有人知道他受了多少苦,他却始终顽强。他的顽强,注定成就了今天被载入史册的郑和。郑和带着他去麦加朝拜的梦想和艰巨的使命,七下西洋,没有人知道他是否完成了梦想,可使命,他完成得完美,也因此耗尽了一生。
历史就是历史,就像中国永远都是中国。他是公平的,他是可知兴替的,他会被赞颂、被批评、会被说利弊,但我们回味明朝,只是要告诉现在的自己该如何做,要像郑和一样拥有梦想,顽强不屈。做个小人物没关系,只要你不做愚蠢的事,公平的历史总会记录下来你的功德。
历史是宏伟的,是渊博的,是我们意想不到的华丽篇章。我们回味明朝,仿佛走在明朝繁华的街道,回望很多人向往的大明王朝,心中燃起的自豪感,浓烈而又真实。
读完《明朝那些事》,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明朝,曾经光荣的明朝,曾经徘徊的明朝,步步衰亡的明朝,都带给我们太多。我们回味明朝,回味历史,以史为鉴,是警示我们最好的方式。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3
这是一本揭露中国古代社会黑暗、秘密的历史书,是一本赞扬洁身自好、清廉的历史书,这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不与其他的历史书混为一谈,一般的历史书言语枯燥乏味,缺少积极、生动的语言,而这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发挥大胆的想象,结合史书,打造出了这样一本幽默风趣的“历史书”。它主要讲述的是明朝从1344年至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是对官场ZZ、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ZZ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书中作者还以品行、才能给明朝厉害的人物做了一个排行榜,排在第一的是圣贤王守仁。王守仁原来在朝廷为官,但是后来上书谴责朝廷权势滔天的小人刘瑾,所以不慎被贬到了一个偏僻荒凉的地带。他非常熟知这里的地貌地形,以及这里常年都多强盗多小偷,治安非常的不利!但是他却毫不气馁,希望用自己的精神内涵来感化这里的人民,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为了这样,他苦心钻研了近七载,终于在第八年的时候,研究出了一门震惊古今中外的学科——心学,就是“知行合一”的理论,将中国古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此,他也获得了心学之父的美称。
除此之外,还有隐忍的李贤和李东阳,他们为了替朝廷铲除奸臣,不惜受大臣们唾弃,不惜舍弃金银财宝、升官发财之道,也不愿与恶人为友。一般人看来是为了利益,可他们只在乎两字——公道。
正是“公道”二字,让我们中华民族得以在这个世界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光彩,在每一场为正义的战争中总会有许多人挺身而出,为人民做出贡献。
回望古今,历史向我们宣告: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来说,读史使人明智。我们是祖国的明天,也是世界的未来。我们更要学习历史,总结历史,借鉴历史,感悟历史。
我们古人都知“明镜高悬”,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更要明志用功,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断修正航线,使正义引领时代,努力奋斗,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福祉做出自己的贡献!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4
虽然是暑假,但是由于严峻的疫情形势,更多的时间还是在家中,忙于日常琐事之余,多读几本书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虽然上了那么多年的学,但看过的书真的不多,自己制定的读书计划也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从今年2月开始,尽量每天都能花三到四个小时坚持阅读。我一直觉得当下自己所处的困境,很大的原因是由于读书太少,提供给自己的内化动力太少。所以也给自己加了一项写作的任务,希望能更好的消化吸收所读的书。虽然目前由于阅读量的有限,还写不出很棒的读后感,但希望能给自己提供一个阅读、消化、写作、改变的正向循环激励机制,促进自己的成长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