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00字参考
推荐文章
古人学习时与我们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他们的求学之路是否一帆风顺?这个读了《送东阳马生序》你就知道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送东阳马生序,欢迎查阅!
送东阳马生序1
经历苦难,方能成就一片辉煌。
宋濂小时候家穷,环境艰苦,但无论什么日子他都会抄书,就像这是个使命。成人之后,前往离乡百里的地方求学。面对老师的冷言冷语,他并没有放弃学习。没有把自己的贫穷看做负担,反而作为奋发向上的动力,成就了一代文臣。
如果说学业的成功一定与钱有关的话,那只能说钱带来的也许更多是负面的影响。
比如攀比心会因为钱加重许多,因为有钱,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有车,我也要有。可能攀比心也不算什么,但是,会有一种更不想看见的。因为我家有钱,所以我是富二代,我为什么要努力上学,努力挣钱?我爸的钱都是我的,我也不用管我学的好不好,能不能考上大学,反正有人养啊!虽然钱也可能有好的改变,在住宿与吃上面会好很多,但是负面的影响之大,依旧是不可忽视的。
“我爸是李刚!”有钱又有权,又能怎样呢?最后毁的还不是自己还把自己的父亲也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句话毁了自己,也毁了父亲。
有钱又有什么用?艰苦的日子里不依旧风云人物众多?当年,八路军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日本侵略者,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苦痛,也完成了使命。
苦难是一种财富锤炼着一个人的意志,激发着一个人的潜能。
送东阳马生序2
前些时候,我又预习了一篇名叫《送东阳马生序》的古文,让我获益良多。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使同为学生的我感到这似乎不是几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边事,更使我知道求学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们应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从文中我们知道,古人因家境贫寒而借书亲手抄写,虽然辛苦却一点也不放松,抄完便跑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终于有机会看到各类书籍。而面对着父母为我买的一大堆书,我却很少细心地读过,真不敢与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训斥、呵责时,他的态度变得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直到先生高兴了,才再次请教。面对古人在如此艰难的求学条件下,对知识的渴望与决心,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古人为了求学,不畏天气寒冷,即使四肢都冻得动弹不得,一日只吃两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们丰衣足食从不为受冻挨饿担忧,也没有奔走的劳累,更不必亲手抄书,但仍学业不精通,那只能怪我们用心不专一了。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把心思放在比吃穿上,对自己的成绩毫不在意,每逢考试都一心思地想着多抄几道答案,多对几道题目,却从不肯自己好好用功读书,真是可悲啊!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拉扯大,费尽了他们所有的心思和精力,为的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殊不知我们却弄巧成拙,辜负了他们的期望,这能怪谁?怪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单单是嘴里说着,自己长大以后要出人头地,找一份好工作孝敬父母,可是实际行动呢?天上永远不会掉下黄金,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不要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送东阳马生序3
我非常佩服古代的那些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人,我佩服他们能够有那么有恒心。他们把四书五经读了上百遍上千遍,但是他们度不会感到厌烦,他们认为想要为国家做贡献,做这点努力是必须付出的,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也许有许多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有人会认为他们很贪财,会鄙视他们。其实这并不可耻,因为他们能够吃国家的粮食,拿国家的银子,都是他们那么用功的读书,所换来的报酬。在宋濂的这篇赠序中就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
读过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想就是我太幸运了。
从时间上,我庆幸我没有生在封建社会,而是生在了二十世纪,不必被当时的制度所压着,我喜欢我现在的自由。
从家庭条件和生活上,我非常地同情他。他小时候因为家贫以至于买不起书,他只好把从别人家借来的书抄一遍再还给人家。即使是在冬天,墨汁都结成了冰,手指都很难弯曲,他依旧会依照约定的时间抄完后送还给人家。他怕没有名师指导,经常跑几百里路去请教问题。冬天在深山巨谷中行走,皮肤都龟裂了也浑然不知。他总是穿得破破烂烂,但他从来都不羡慕那些身穿绫罗绸缎的人。
看看我们现在的条件,你如果想看书,父母就会给你买;你如果有问题不会,父母就会给你请家教;你的衣服破了旧了,就会给你买新的衣服。我们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但是学习却没有他那种用功刻苦的精神。
作为90后的我们,的确要好好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条件太好了,(www.51lizhi.org)让我们只懂得享受,却不懂得利用。我们总是在叫苦叫累,可是仔细的想一下,中国古代时的人为什么能受得了,而我们去受不了呢?缺少一种想要刻苦学习的信念而已。现在的我们很幸运,我们要懂得身在福中要知福。
送东阳马生序4
宋濂,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三大家。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它为“太史公”,诸如此类的名誉形形色色,那么多的名誉,那么多的赞许背后的辛酸又有几人知晓,又有几人曾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