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00字参考
推荐文章
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是美好的,告诉我们要拥有一颗好学的心,让我们一同努力吧,一同去展望美好未来,为了明天而努力奋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送东阳马生序,欢迎查阅!
送东阳马生序1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宋濂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文章先叙作者青少年求学时的种种艰辛,再说马生同辈青年求学的优越条件,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来激励后生。这篇文章很值我们现代青年人反思,以此来勉励自己。
作者幼时爱学习,家境贫穷,买不起书,还得一字一句地抄下来。看看我们的周围,家长买来成堆的辅导书、名着,可我们这些孩子呢,却连碰都不碰,让书沾满灰尘陪岁月作伴。有书不看,与作者的勤学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此好的学习机会,我们都不会珍惜。倘若作者看到现在的我们,一定会摇头叹息吧!泡在蜜罐里长大的我们,是不是太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呢?
作者无师。那时的他,苦于没有大师交流,还要跑到百里之外去请教学问。有时还得遇到老师的"叱咄".看看我们敬业的老师,每天认真地上完课,认真批改作业,每遇到学生请教问题,总是仔细地分析,直到把学生教懂。可现在的我们,上课漫不经心,作业草草了事,更谈不上请教问题了。若还需要跑到百里外求学,想必大部分都会挥挥手,摇摇头,跑到自家暖和的被窝里会周公去了。娇生惯养的,哪受得起这种苦?
作者物质上更是困难,一日粗茶淡饭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而身处富家子弟中,却丝毫没有自卑和攀比心理。因为他热爱学习,他为此很快乐!我们只是农村的孩子,家境并不算殷实,但衣食住行还是有保障的。我们的父母勤勤恳恳地为我们工作,为我们打拼着,只为希望我们能够有出息,长大后能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但却能有几个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艰辛,能明白上学的快乐?我们把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看作理所当然,把一切看得都太无所谓。不是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看看现在,我们却还没城里的孩子懂事,这句话,是不是更适合古代有志气的读书孩子呢?我们这一代,太幸福了,幸福得过了头,也就变成了一种悲哀,倘若我们现在不好好读书,长大后,该拿什么去回报我们那满脸沧桑的父母呢?
作者求学的艰辛,更衬托出我们这一代的幸福。我们更应该紧紧地把握住机会,好好学习,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送东阳马生序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它的成就代表了全人类在封建时代所达到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这个“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时期,明初的文学家宋濂,在他的这篇赠序中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勉励后人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使同为学生的我感到这似乎不是几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边事,更使我知道求学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们应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古人因家境贫寒而借书亲手抄写,虽然辛苦却一点也不放松,抄完便跑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终于有机会看到各类书籍。而面对着父母为我买的一大堆书,我却很少细心地读过,真不敢与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训斥、呵责时,他的态度变得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直到先生高兴了,才再次请教。面对古人在如此艰难的求学条件下,对知识的渴望与决心,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古人为了求学,不畏天气寒冷,即使四肢都冻得动弹不得,一日只吃两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们丰衣足食从不为受冻挨饿担忧,也没有奔走的劳累,更不必亲手抄书,但仍学业不精通,那只能怪我们用心不专一了。
从发生在古人身上的一件件“平凡”的事我终于明白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在我们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勤奋求学,这样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将来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一份力。
送东阳马生序3
东阳马生,我比你幸运!或许真像宋濂所说,你的读书条件远比他优越,可我却从中品出了一丝悲哀。我不想和你比读书的条件,却想比一比其他。
在读书的目的上,我比你幸运。你的目的是明确的,千百年来,读书人都是“学成文武术,货卖帝王家”,走的永远是科举仕途。从捧读《三字经》那天起,你就注定要成为封建科举的牺牲品。不要说“不”,你的老师不也在津津乐道自己“承天子之光,缀公卿之后”吗?真可谓嚼着自己的血肉叫“鲜美”啊!我比你幸运!我的学习目的,初时简单——为读书而读书,渐渐地我明白了,读书既为个人的成材,也为国家民族的昌盛。读书是为了给个人“充值”,更是为了民族之林的茂盛!我不会一头栽进“科举”的网络而难以自拔,我要在知识的长空里放飞生命!
在读书的范围上,我也比你幸运。你除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外,还能涉猎其他吗?头上戴着你的“读书目的”紧箍咒,只能做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虚妄美梦,可悲!你上不晓天文地理,下不知矿藏资源,理不闻数理化学,文不懂外语马列。我却不然!我可以“学贯中西,文理兼容”,我可以登临书山,遨游网海,出入国门,探微知着,充分享受解读“为什么”的乐趣,因为我生活在你无法企及的时代。
再说教育吧,我更比你幸运。你只能折服于头悬梁锥刺股,努力于囊萤映雪,学得何其苦!面对师长的尊严,你只能垂手而立,大气不敢出,疑义岂能诉?你的宋濂师长尚且“行深山巨谷”,临“穷冬烈风”,踩厚雪,裂足肤,你还敢懈怠愉悦吗?我却不然!我虽也不乏辛苦,却很有乐趣,小班教育寓教于乐,身受着“发展教育”,师生亲如一家,同窗情同手足,上课呼名,何其可亲;下课同娱,何其可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