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的读后感800字范文(2)
其实,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一般地看出《战国策》中的那些策士的说辞,大多都是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或者是暗喻、譬喻等等,他们大多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通过一个又一个看似常理而又十分诡异的小观点,让你不断对其进行认同,小观点聚沙成塔,使得你最终不知不觉的对他的观点表示赞成。
这就是我读完全本书最大的感觉。“诡”!各色人士诡异的性格不说,最令人称道的就是说客们的诡辩了。一则又一则充满逻辑思想而又争锋相对的说辞,一篇又一篇向君王们阐述自我见地的高谈阔论,处处彰显着策士们的睿智以及语势磅礴。
不得不承认,古人的智慧完全不亚于现代人。他们的思想、智慧使我彻底折服,这是《战国策》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
战国策观后感5
《战国策》是上好的历史性散文合集。有的以辞锋见长,比如《赵策·赵太后新用事》;有的靠情节取胜,比如《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有的以哲思为能,比如《秦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有的通篇闪耀人性的光辉,比如《齐策·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令我五体膜拜的,是《楚策》中的《庄辛谓楚襄王》。
庄辛,战国时期楚国策士。在国厦将倾之际,挺身直谏;于社稷临危之时,力挽狂澜。
《战国策》的所有篇章,都将第一句话默认为题。
所以,“庄辛谓楚襄王”是后人强加的题目,并非出自作者之手。
若由我出题,则极简,只为四字——《明士庄辛》。
一、庄辛之“明”,在“明人”,更在“明己”。
篇章伊始,庄辛便 直面楚襄王,指出其淫逸骄奢必将导致国政破败。若论看透楚襄王,还有哪一位楚国策士,能像庄辛一样将楚王透视得如此明白?
人噤声之际,又有谁能像庄辛一样,明知不可为,却偏不敢忘自己“楚臣”之份,敢于挺身而谏,且直言不讳?
又有哪一位臣子,能够在楚襄王罔听诤言之时,也决不僭越“臣”之本份半步,而决然隐退?
当谏则谏,当止则止。当退则退。
儒家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道家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庄辛一人,兼具儒道两家精神。
二、庄辛之“明”,在“明德”。
庄辛隐退,楚国大败于秦国。楚王被迫流亡。
楚王重新征召庄辛。
庄辛只有一字,“诺。”
“诺”,即“好”。
一字千金。
千钧国难悬于一发之际,君子一字,催人泪下值千金。
在轻轻的一“诺”里,庄辛将楚王带给自己的所有过往不堪,摒弃得云淡风轻。
这一“诺”,既是楚国大士之“诺”,更是社稷重臣之诺。
为国家,为江山,庄辛视此为“德”。
此时的庄辛,不言一字怨愤,不见一丝骄矜。反而极尽鼓舞颓丧的襄王: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得意时便妄形,失败时便气馁的楚王,何其有幸!
三、庄辛之“明”,在明“术”。
即便在自己被襄王视为唯一救命稻草之时,庄辛也力求自己对楚王的建言能够“缓而不失骤,柔而不失刚”。
庄辛之辞术,在譬喻。
蜻蜓不能居安思危,卒为蝼蚁所食。
黄雀不能居安思危,坠于公子之手
天鹅,白天游于江河,夜晚被烹于钟鼎。
蔡圣侯耽溺声色犬马,被系以朱丝。
一系列的比喻,由小及大,由物至人,由外而内,步步紧逼,直抵楚王内心!
所以,“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用以执圭而授之庄辛……”
千古庄辛!
明士庄辛!
庄辛之明,明亮而不眩目刺眼;
庄辛之明,明白而不皎皎易污;
庄辛之明,明快却又骤缓有度。
战国策的读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