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800字读后感参考(2)
陈庆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诏,都要洗沐拜受;生活俭朴,只穿素衣,而且不好丝竹;虽身为武将,但射箭却不能穿札,而且也不善于骑马,但善抚士卒,能使部下为其效死力。陈庆之镇守豫州,豫州闹饥荒,他开仓放粮济灾民,使大部分灾民得以度过饥荒。后陈庆之去世,谥号曰:“武”,民称其为“仁武将军”。
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一代伟人毛主席在读到他的传记时,慨然批示道:“千载之下,心向往之。”
值此危难多事之秋,惟武力为解决问题之第一要务,皆因“弱国无外交”。
《汉书》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生命的三分之一》这篇文章,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何为生命的三分之一?《汉书·食货志》有一句话: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夜得四十五日。这就奇怪了,一月如何能有四十五日,再看注解:一月之中,又得夜半为十五日,共四十五日。原来,古人把每个夜晚算作半天,那么,夜晚的时间岂不是就等于生命的三分之一吗?
在古代,不仅是劳动人民对这三分之一的时间十分珍惜,一些大政治家也十分重视。《汉书·刑法志》里写道: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这句话的意思是:秦始皇白天断定刑罚,夜晚读书。《北史·吕思礼传》中记载周朝政治家吕思礼生平勤学的情形:虽务兼军国,无手不释卷,昼理政事,夜即读书,令苍头执烛,烛烬夜有数升。光是烛灰都有几升之多,可见他读书何等勤奋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为什么古人对于夜晚的时间都这样重视,不肯轻易放过呢?他们对待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一的严肃认真的态度,正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
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的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而在当今,却有人用宝贵的生命中这三分之一时间,甚至更多的时间,去干一些诸如上网、打游戏、吃喝、玩乐之类毫无意义之事。生命是宝贵的,不要小看一个夜晚的读书,积累起来你可以学富五车。珍惜生命中的三分之一吧,不要让它白白浪费掉!
《汉书》读后感3
《大地汉书》,一本好书。缓缓地读,沉浸在思绪的流。
同样生活在河北,熟悉的方言土语,熟悉的运河,熟悉的农村生活气息,贯穿始终,无处不在。我爱读这些大白话。以前很少读到这样别致这样亲切的文字,散发着泥土新鲜的气息,采撷自民间,又返归至民间,找寻最美好的心灵契合。
文中深埋了作者深沉的爱。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对爱,进行一场异常精彩的角逐。大朝的红琴,是美好的理想,而美好的理想成为书中的现实,而张惠玲,是大朝的初恋,那种朦胧而纯真的梦,永远转化不成现实,那梦也在不断改换着味道。那些家族之间的恩怨,对爱是一种严峻的考验,真爱,都经得起考验。真爱,能跨越一切障碍。有爱,才会有完美的人生,才会有有滋有味的人间生活。
理不清文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张慧玲和大朝,和李六根,和王国刚,和三朝,和那些杂七杂八的男人,成就了张慧玲的事业,造就了她乱七八糟的生活,她逃脱不了世俗的语言和眼光,她只是装作什么都不在乎。而李六根和三朝的改变,让我们领略到人性的虚伪与多变。也许,他们是真变好了,也许,他们本质根本没变坏。在小说中,我找不到一个完美的人,都是活生生的有优点也有缺点的凡人。人都有执着与追求,人都会变老,在这种生老病死的轮回中,我们或成就或放弃,总有行动,总有完成,譬如董子祠;总有希冀,总有继承,譬如龙。
《大地汉书》好,是一本值得深思的书,面对土地,面对河流,有作者太多诗样的情绪,有作者充满哲理的思考,我爱读这样的句子,我爱读来自乡间泥土凝结出的纯净的露滴。只是,同样出自黄土地的我,道不出万一,只是在一遍遍的阅读里汲取,再汲取。珍存,再珍存。
《汉书》读后感4
赵充国列传
拥有丰富战斗经验和熟悉西域各民族民情军情的赵充国根据情报,西羌摈黜前嫌结盟,判断背后有匈奴的阴谋,会损害汉在西域的利益。在边境出现叛乱的苗头时就上书宣帝要求解决问题。工作了几年,看看赵充国这样的人除了经验丰富,手段老辣,重要的是忠心耿耿,很有责任感,敢担当,难得。工作上主动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出了问题想办法解决,这个就是有勇的表现。渡河时谨慎,连夜派人抢渡,沿河事先布阵,次日掩护主力渡河。敌军骚扰也放过去,不拘小节。作战注意节奏,初战获胜后缓慢追击,所谓穷寇莫急追,不然狗急跳墙。追的慢,敌军心理松懈,疾击克胜。除军事手段外,注意心理战,政治攻略,劝降。另外两位将军作战,斩首合计四千,俘虏两千。赵充国劝降了五千。屯田策节约费用,同时恢复了汉在西域的实际控制。这是有谋。工作上,内部和各级负责人的合作,对外是业主。读赵充国传,应该好好学学他善利用对方的特点,应敌设变,把握张弛,挽救危局,妥善解决问题。
元后活了87岁,见证了自己家族的兴盛及汉室的衰败,王莽篡汉时,不肯给传国玺,班彪称之为妇人之仁,我觉得准确。
王莽这人真是学儒术的,比公孙弘演技还好。家族贵盛,都好奢侈,喜欢宴乐。他反其道而行之,获得了不少的声誉。王氏已经占据了权力的高台,而王莽有预谋的隐蔽而积极地成为唯一的主角。
吹捧王莽的人多达四五十万人,班固记载的一篇,大概是文辞优雅、引经据典恰如其分的佳作。王莽这种腹黑的要死的人,看了也觉得不错。《资治通鉴》里有篇汉献帝给曹操的策文,这种语气和评功都是很相近的。
王莽骗取元后的信任,在平帝时专权,平帝死后无嗣,元帝的后代全死了,找了宣帝玄孙里两岁的孺子做皇帝。而后,让自己的属下让自己做安汉公,继而是摄政、摄皇帝、假皇帝,公卿上劝进表,民间献祥瑞。想篡位,除了丰富的想象力、厚厚的脸皮,还有有耐心,前前后后要谦让三次。实在是费时、费力、费钱。
我对王莽篡汉无感,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我讨厌王莽滥用经学,他似乎将儒学神学化了。
《汉书》读后感5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句话见于《汉书.艺文志》。
《艺文志》全书脱胎于刘向父子的《七略》,除了略删浮冗之外,基本上全盘保留其原貌。
而“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句话,见于其中的《经方》部分。
全文摘抄如下: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这段话是有一定的逻辑性的。前面两句,都是要表达中医方药的使用,要对症下药,切不可乱用药,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最后,文章以一句当时的谚语作为总结,就是我想讨论的本文的主体:“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历来众说纷纭。由于这句话中首次出现了“中医”两字,在中医文献学中,影响至为深远。但是我只想探究这句话本来的含义,结合之前两句的意思,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得病,(未以合适的方剂治疗),故而不治;人得病,唯有以合适的方剂治疗,才能反之于平;而所谓以合适的方剂治疗,就是中医。”
其中,“中”字至关重要。刘向父子是西汉末年的儒学大宗,对于“中”字的理解,应该也要符合儒家的思想。基于此,我认为比较恰当的解释应该是:“不欠不过,恰到好处”。
后记:以上之文字,皆为本人看到《艺文志》中此句的突发奇想,未见得完全正确,仅供后来之阅读者聊以参考,抛砖引玉罢了。
汉书800字读后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