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名著读后感800字范文

关键词: 名著,名著读后感,名著读后心得
涵樱0 分享 时间:

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而读流行文 学的好处是能掌握社会发展的动态,掌握社会发展的方向.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名著读后感,欢迎查阅!

名著读后感1

今天,我有幸读了“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他吧。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中了举人,嘉靖四十五年(1566)任浙江长兴县丞,晚年又被任为荆王府记善。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创作系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的积累,也受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影响。除了神仙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和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也融入了作者自己的喜怒好恶。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神仙都是正义的化身,但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却将神与魔一视同仁,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迦如来,都是被捉弄的对象,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形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它是个玉帝口中的妖猴,不被天庭认可,但它率真可爱,不受天规约束,为了追求自由平等,它不惜大闹天宫,敢和天斗,敢和神争,它是我最喜爱的英雄。在《西游记》中,吴承恩还塑造了许多滑稽人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猪八戒,这是个取经路上最不诚心的人,动不动就要分行李回高老庄,还贪吃贪睡,偷奸耍滑,一路上闹了不少笑话,是孙悟空口中的呆子、夯货,但这个人物被吴承恩写得生动活泼,不但不惹人厌,反倒惹人喜爱。在这本书中我最不喜爱的人物是唐僧,这是个迂腐无用的人,不辨善恶,不分忠奸,孙悟空为了保护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而他却常受人挑拨,不去详察,动不动就念“紧箍咒”,还要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恨死他了。不过他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惧艰险,勇往直前 。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正是这离奇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致使此书成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

《西游记》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我想,除了学习他们有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毅力,不悲观,不气馁,齐心协力,团结一心的精神外,更要为了祖国的富强和昌盛,努力学习,炼好一身本领,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挫折,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时间;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忠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身的美好果实的人.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日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书.

名著读后感2

新课程设置了“名著导读”部分,目标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空间提高文化修养,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时代文化,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个目标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至关重要,且这种设置有明确的指向,和文本中的“阅读部分”是相并列的。但是由于“导读”中一个“导”字,使得这部分内容处境尴尬。虽然教材有明确的线路,分成了背景介绍—作品分析—思考和探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事半功倍的方案。可是总是不尽人意,当然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时间的分配不够。学生的学习往往很紧张,虽然新课程把自由个性、主体要求给了学生,但学习的繁重还是不可避免,因而从时间上还是不能有机分配,学生不会把时间放在厚重的名著之上。

二是名著的内涵太深。名著大多跨越时间长、空间广,内容主体涵盖宽,虽有前面的“介绍”和“分析”,但作为一部名著,经典往往和凝练相应,学生还是不知从何读起的,因而出现“读”与“不读”没有很多差别的现象。

三是老师的态度听之任之。一方面老师强调名著的重要性,认可名著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传统的思维方式、时间的紧张、课程的压力使得老师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是亦步亦趋,完全有学生的兴趣去完成,导致学生的“读”也是流于“表面化,浅薄化”。

种种原因使得名著的“导读”名存实亡,新课程的要求只能是不了了之。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出路应该一个字“变”,就是“敢于创新”,老师的“变”至关重要,“变”的核心就是变“导”为“教”。怎么“变”可以注意几点。

首先要老师从理念上更新。一个老师没有新观念是不会有勇气的,老师要有“名著意识”,不能老是一心只看着文本的“阅读和教学”,认为上完了几篇文章就一了百了,要培养学生的“名著意识”。奥地利的茨威格就说过,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向善的力量。其实我们读巴金的《家》不也是同样让我们的学生产生一种对恶的痛恨吗?脑海中有了“名著意识”才能产生“名著愿望”,也就会变成一种的自觉的需求,因而老师的观念是“变”的前提。

其次是老师要大胆引领,要敢于在课堂上让名著有位置,让名著走进课堂。比如我在教记叙文描写人物时就把《家》中写梅表姐的文字放进来,特别是写梅“额上那一条使她的整个脸显得更美丽更凄婉的皱纹”这一句,进行了分析,并且说在《家》中这句出现了多处,在梅出现之时、微笑之时、痛苦之时、死亡之时都写到这一句,我让学生想想这句话的作用,从而了解写人的魅力所在,还进一步说明文学作品的美在哪里体现。这样一教,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关注什么是文学之美,从而学生就能很好理解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眼睛,《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眼泪,巴金笔下自己的心痛”了。

再次是老师要敢于在时间上投入到名著上。名著含义很深,涵盖时空之广并非一蹴而就的,因而时间是让学生真正走进名著的有效的手段。没有足够的时间是没有效率的,学生的理解是肤浅的,得到的也只不过是“故事的浓缩版”。当然时间的保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讲的时间是与效率分不开的,并不是时间的无限制放大;如果那样的话就会冲淡文本的解读,就会舍本逐末、得不偿失。因而

老师要有计划、有章法、有重点地去教导,可以是“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重点篇章和章节介绍相结合”,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最后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资源。名著虽然很深奥,但不是每个学生都是陌生的,新课程设立的十部名著有很多同学都是读过了,而且这些同学一般都是在兴趣的驱使下去完成的。如果老师一概而论就会让“读过了的”觉得“无趣”,“没读过的”觉得“无果”,因此老师要充分调动这种现有的积极性,把学生的这种个人兴趣上升到集体的兴趣,可以先调查,知道学生那些读过,那些人没读过,那些地方兴趣大,那些地方兴趣不大;然后再让读过的同学找出他们的兴趣点并形成文字,与没读过的学生交流,这样一方面读过的同学增加了新兴趣点,另一方面没读过的同学找到了兴趣点,慢慢地个性变成共性,“集体兴趣”就出来了,当所有学生的兴趣都上升了的时候,名著的味就会出来,老师再加以点拨,真可谓是画龙点睛。

走进名著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老师的使命,更是以“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需要。只有我们大胆创新,敢于尝试,我想名著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名著的最大受益者。

名著读后感3

关于我校“名著导读课”的一点思考一轮的“名著导读课”进行完了。每位语文老师付出了很多。在辛苦与忙碌中实现了一次自我超越。“名著导读课”是我校探索研讨的新型特色课。从上学期开始着手尝试,本学期在语文组内全面推开,人人必讲。

新课程新教材的每一册最后都编有“名著导读”栏目。对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作简要介绍,并对精彩片段进行精评细点。启发学生走进名著,汲取精神养料。盘锦的“七个一分钟”中的“一分钟名人传记”也同样告诉我们:名著、名家对学生的深远影响。伴随着“书香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我校掀起了读书的热潮。“得阅读者得天下。”为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质量,我们想引领学生走进名人,走进名著,帮学生快速提升文学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

“名著导读课”的设计过程是艰辛的。以前老师们翻看名著,也许是一种消遣,不用过多思考。而现在则不然,你得仔细推敲琢磨。教师需再一次潜心研读著作,走进作者,了解创作背景,揣摩人物思想,

探讨艺术手法,明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老师来说,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引领学生准确走进其文其人,体会其情。真正意义上起到“导”的作用。设计这样的一节课,需要耗费老师十天半个月的课余时间。这对于本来就任务繁重的语文老师来说,无疑压力很大。备课期间,除了走进文本,老师们还需查阅大量的资料,下载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反复斟酌教学流程,凝炼课堂教学语言。的确,这对每一位语文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然而,面对挑战去奋斗就会有收获。付出艰辛,流淌汗水的过程是对老师的历练和提高的过程。白汇灵老师成功讲完名著导读课:“脂粉队里的英雄——走进王熙凤”之后,感慨地说:“这节课对学生有多大作用我不敢说,整个备课讲课的过程中,我是实实在在多角度了解了王熙凤。对《红楼梦》这部著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相信每一位讲完“名著导读课”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事实上,学生听了这样的课,就像跟着导游有目的、有层次、有深度地对作品人物与思想有了较全面的认识。课下再去读作品就会方向明确,少走弯路,领悟更深。

30436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