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书籍的读后感800字作文高中作文大全
历史作为一间科学,它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广泛的包容性,它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等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历史书籍的读后感,欢迎查阅!
历史书籍的读后感1
世界的历2113史文卷中,中华民族必定被其列于首位。5261只要对历史略4102知皮毛的人都会1653知道,中国拥有着长达五千年历史文化,二十余个朝代。他们所代表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形象、尊严与威严!各朝各代的文化教育,各国各军的你征我伐,都成为了人们眼中的主要旋律。可以说在所有人的眼中都只有传奇战事、诸侯形式与琴棋书画、兵书诗词,其余的东西完全被忽视与人们的视野之外。而更重要是人们因此对问题思考的多样性、深度也都受到了更大的限制,使自己的生活、处事都面临着不尽的麻烦。
当我重展书卷,再次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之时,我顿时恍然大悟,“中国的历史所有的不仅仅只有军、政、文、词,更有各大战事共同的战略重点——策划。”
当炎黄两帝分立两邦之时起,这个世界上就有了“战争”。不论是为了实现民族统一、全国统一,还是为了一雪丧权辱国之耻,甚至是老百姓推翻腐败政府,无不使用这种血肉横飞、残忍无情的行为。可以说,从夏朝建立以来,战争已成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侵略扩张、解决问题的一种必要方式。但最重要的,却不是战争的胜负成败,而是战前的策划与过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一时期的中国,百家争鸣,群雄争霸。战争年代就此来临,大国吞小国,小国寻谋士,谋士拜大国。这已经成为了春秋战国千古不变的定律。在这个国际性食物链中,最弱小的一环——谋士,却是最关键的一节。
不论是傲慢强大的秦、晋、楚、宋、齐,还是后起之秀的魏、韩、赵、燕。都因谋臣为其效力,而日渐壮大。越国大夫范蠡。当越王勾践要先发制吴时,范蠡竭力劝阻。可勾践不听,才招致大败。而勾践被吴王围困之时,范蠡定计使勾践得救,并同勾践卧薪尝胆,深谋二十余载,最终灭吴,越王才得以称霸。后又有兵家孙膑向田忌献赛马之策,与国王和诸公子赌以千金。结果三战两胜。由此而得重用,率齐军威慑天下。随后还有西汉的曲逆侯陈平,曾经是策士,“起为策士,辅成帝国”。三国时期的一代圣贤——卧龙诸葛亮,与刘备共商天下大事,定以三分天下之良策。后来的“空城计”、“七擒六纵”、“智夺瓦口隘”、“智取定军山”等,都是策划高手的杰作。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如同郭隗也是一个策士,他引用千金市骨这个典故,为燕王献计“厚币而招贤”。燕王依其言,在易水之旁,筑起高台,积黄金于台上,以奉四方贤士,号为“招贤台”。后人因此用“千金市骨”来比喻求才若渴。秦攻赵,赵派平原军从门下选二十随从赴楚求援,但选来选去差一人,此时有一个叫毛遂之人以囊锥为喻,说如让自己处于囊中,早已脱颖而出,等不到今天。果然,在楚国谈判时,毛遂威言而加,才华毕露,“致楚王立定合从之约”。还有一位最年轻的策士,“十二拜上卿”的甘罗,小小年纪出使赵国,赵王嘲笑他,他则说:“秦王用人,各因其任。年长者任以大事,年幼者任以小事,臣年最幼,故为使于赵耳。”
至今为止,各种谋士以各种方式把自己的名字载入史册。古人因此而云:“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齐。”
当我合书而思时,仿佛感受到了一种恐怖的力量。中华历史拥有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面或者是几面,而是多样性的。很多方面的问题我们都没有去关注过,因而也很少获得更大的收益。事实上,人们很少注意到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这致使我们对过去历史学习的方方面面难以扩大、深入。而不光是历史,就连我们现在生活的各方各面,我们也未能看透,更导致了许多机会从我们的眼前溜过。因而,对于过去与现在乃至将来,我们所该考虑的事情与问题,不能仅仅是单一的一面,而必须是多样性的,要有更深入、广阔的见解才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历史书籍的读后感2
在小假期里,5261我看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4102,了解了许多年前的故事,还有人物1653。;里面讲的有盘古开天、神农尝百草、涿鹿大战、大禹
治水、周瑜赤壁布火阵、华佗救人难救己……
盘古开天:宇宙本来是混浊一团,一点也没有光和声音。盘古用巨斧把这团混浊一劈二,轻的气向上浮,重气沉下了地。后来过了二
万八千年后,天很高很高、地也很厚很厚,盘古是屹立在天地间的巨人,他死后身体各部分不变成了太阳、月亮、星星……后来,天地不
知道为什么经过一次大破坏,天倒塌了,地也倾斜了,洪水泛滥,烈火焚烧,人类和一切生物毁灭了。这时,有个叫女娲的女神采炼五彩
的石头补好了天空,斩断了巨鳖的四脚,树立了四级,芦灰止住了洪水,又去扑灭烈火,然后慢慢的造生物和人类来,当然神话只是神话
,不可以当真。
神农尝百草:在远古年代,靠狩猎生存,但是有时捕捉到的野兽往往不够吃,据说有一位叫炎帝的人,叫人们耕田播种、识别五谷、
种植百果、是人类能够世世代代生存下去,因此,人们都叫炎帝神农。神农叫人们耕田种粮食后,看到人们经常吃错东西而丧命,在疾病
面前,神农心里很焦急,他决定要亲自尝遍所有的的植物。这样就可以知道什么是可以吃的,什么是不能吃的;什么是有害的,什么是可
以治病的。神农做了两个口袋,一只挂在身子的左边,一直挂在身子的右边,只要尝到一个东西,觉得可以吃的就放在左边的袋子里,将
来可以给人吃;觉得能治病的就放在右边的袋子里,回来给人们治病用。他一出门就看见前面的一片矮绿的树丛里长着许多的嫩叶,他采
了一片含进嘴里,就滑到肚子里去了,把他的内脏洗的清清爽爽,神农觉得舒服极了,就把它取名为“查”,把它放在左边的口袋里。第
二天,神农有发现了去多淡红色的小花,这种小花的形象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他就采了一朵放进嘴里,只觉得甜津津,四溢飘香,他把
这种花取名为“甘草”,把他放在右边的口袋里。就这样神农不停地采摘、品尝,有时尝到毒草,他就把“查”吞下去,毒性就解了。可
是有一次,神农不行尝到“断肠草”,他还没来的级=及拿“查”解毒,毒性就发作了,神农最终还是死了。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古人的想像力非常的丰富,还知道了以前发生的许多事情。
历史书籍的读后感3
《中国大历史》这样一部号称优5261秀的历史学著作,我读起4102来却磕1653磕绊绊,困难重重,总没有一种顺畅淋漓的感觉,很多的观点论述也没有非常透彻的理解。不仅是我,网上也有人评论其作品“阅读起来就好像一个想要极速行走的人总要留心脚下的石头”;不仅是这本书,其他在读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一书的同学也感觉到了类似的问题。
总结起来,三联版《中国大历史》中存在三大阅读障碍:
_ 对象不同
前面已经提到过,《中国大历史》是黄仁宇先生在美国的大学课堂上讲课的讲义,各种比较论证的依据都很好的针对美国大学生编排设置。这样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固然能使他的美国学生受益非浅,但反过来说对于普通的中国读者却构成了不小的障碍。
比如,书中但凡提到长度、面积、重量、货币等概念时,所使用的计量单位都是西方习惯的英尺、英亩、英镑、美元,这些单位完全不在对中国读者的生活中出现,对我们来说几乎是一头雾水,很难在脑海中对它的实际情况做出准确估量。在“第三章:土壤、风向和雨量”中,黄仁宇先生提到“此中值得注意的是所谓‘15英寸等雨线’……”(P25),我初读到此时一愣,完全没有反应过来,但仔细看完描述后发现,这就是高中文综复习是被反复强调的“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才将此处论述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起来。
另外,虽然无法准确评断当年美国大学生的文化水平,但从《中国大历史》中可以看出,没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长期的文科知识积累,是绝对听不懂黄先生讲课的。黄仁宇先生在书中“动辄牵涉一个世纪或一个朝代”(P2),纵论古今横贯东西,不时提及“欧洲18世纪实证主义(positivist)的法理学家”(P17)、“马基雅弗利(Machiavelli)式的政治现实主义”(P18)、“占有性的个人主义(possessive individualism)”(P27)等深奥概念;或者“今日俯视阿斯旺水坝的努比亚大神像”(P39)、“波提切利的《爱神诞生》”(P87)等文化符号……与其说是有助于读者理解,不如说是又多了一重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