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读后感就800字大全

关键词: 历史,历史书籍,历史书籍读后感
涵樱0 分享 时间:

学习历史能审时度势。这个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而历史学正是为了培养眼光不局限于当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历史书籍的读后感,欢迎查阅!

历史书籍观后感1

假期,我读了一本名叫《历史的灵魂》的书,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其中有几个章节令我感触很深。 从《历史的灵魂》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历史是曾经发生的有意义的,并且进入了我们记忆中的事情。我从因与果:《络缌胡子与战争》中知道了研究历史就是研究原因,表面的原因就是最直接的原因,如果有最直接的原因就不必再去寻找更深划的原因了,这就是英国哲学家提出的“思维节俭原则”。

通过读《人能自由地创造历史吗?》我知道了滑铁卢大战中有一位元帅因不会随机应变,导致拿破仑失败。假如当时这位元帅不拘泥于拿破仑的命令他们就有可能赢得这场战争。我从中明白了做事不能死搬教条,要灵活,根据事的变动来调整自己的应对方法。我还从《怀疑还是相信》中懂得了“任何人用墨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我们不应该盲目地相信历史,而应该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并不是所有历史都是正确的。就像伦敦的大笨钟一样,并不是每次报时都是很准确的,有一次因为一个油漆匠把油漆桶挂在了指针上拖慢了它的时间。怀疑还是相信?最重要的是以怀疑的,批判的精神去进行独立思考,不轻信也不盲从权威的结论或那些看起来是前人留下来的史料。我们要用怀疑的眼光去看一切事物。阅读这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怎样成长为一个历史学家》,让我萌发了当一个历史学家的愿望,希望能早日去探索发现纷繁复杂,神秘有趣的历史。

历史书籍观后感2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今天我们缅怀历史,更主要的是要从中“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确立自己的价值观。

黄帝汤武所以兴,桀纣二世所以崩的治世之道;盛极一世的秦始皇临终竟与鲍鱼为伍的惨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史记》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三千多年的历史舞台,同时也是我们了解当今社会的一个小窗口,它对我们今天的治人治国仍颇多启迪。

其三,掌握一点读书、做学问的方法。

《史记》的完成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与司马迁个人的努力分不开。

司马迁十岁时就能诵读《左传》、《国语》、《世本》等古代典籍,后又受业于今文学派大师董仲舒、古文学派大师孔安国。

通过多方的学习,司马迁掌握了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成为一名融贯古今的大学者。

二十岁以后,司马迁离开家乡,壮游全国,前后十几年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这,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而是以访寻历史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为目的的学术田野工作。

每到一处,他都认真细致地向当地人民了解情况,实地考察,确保其著作的真实性。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是司马迁在学术工作上的真实写照,这两点对于今天的高中生来说,尤其重要。

这三点的学习,不是几个实词与虚词的精讲所能穷尽的,也不是几篇课文,几节课的选修就可了事的。

对生命的感悟,对经典的阅读,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这是一辈子的事。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是为了让后人引以为戒,明善恶,辨是非。

同样,我们今天读史,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装点自己的门面,而是从大师那里汲取精神养料,获取如何生,如何死的永恒之物。

当然,教无定法,关键是头脑中要有这样的理念。

以下所述教学实施方式只是一些初步的设想。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了解司马迁生平,以及他所处的社会大环境,这应是让学生走进《史记》的第一步。

然而,在司马迁头上高悬着太多耀眼的光环,“世界文化名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这样的头衔只能让人心生敬畏,拒之于千里之外。

如何将司马迁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知人论世还只是阅读经典的初始阶段。

除此之外,我们可由学生最感兴趣的领域切入,分专题形式阅读《史记》,比如司马迁与旅游等等。

每星期设置一个专题,引导学生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共同探究,共同完成。

或以讲座、座谈的形式邀请《史记》专家、学者前来讲授、交流。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对知识的主动探索。

在初步阅读《史记》的基础上,我们再从语言学、文学、哲学的角度解读《史记》,由感性入理性,由表入里,透过字里行间,捕捉其精神内核的层面,挖掘司马迁的人生观、历史观、文学观等等。

《史记》是司马迁“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汉文学史纲要》),是作者情感的喷发,对这样的作品我们理应满怀情感去解读。

选修课就是要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给他们一个交流与对话的机会。

同学与同学间,学生与老师间,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多重对话,多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教师的职能不只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塑造灵魂,在互动的交流中开拓学生的精神家园。

这样的《史记》选修课方是生趣盎然的,是富有生命力的。

德国的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开设《史记》选修课,其目的也正在于开启学生的思维,唤醒其内心深处的情感,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当然,经典的阅读不是一两个学期的选修就能完结的,这是一项终身的工程。

尽管以上的构思还只是一时的畅想,但我坚信事在人为,新课标,新课程,新语文,需要付出新的教育实践。

历史书籍观后感3

“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在本质上无非是数不清的农村合并成的一个集合体,礼仪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对于违法的行为作掩饰则被认为忠厚识大体。各个机构之间的联系,从来也没有可资遵守的成文条例。”黄仁宇在书中提出的这一难题,到现在也并没有很好的解决。

自古以来,我国对官员的道德要求似乎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于是出现了海瑞、焦裕禄这样的清官、好官;但同时,我国对官员的道德要求又远低于世界水平,于是“正龙拍虎”案件中的官员可以“为虎作伥”,撒下弥天大谎也不过是暂时撤职,很快又会复出。《万历十五年》中解剖了海瑞这只“老鹰”(叫麻雀不太合适),让我们看见了“泛道德”官员的困境。

根据心理学,硬塞给人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往往只会给他挫败感。同样,明初朱元璋开出的寒酸薪水条,只能让官员集团寻求其他温饱途径,不排除一些官员面对海瑞这样的“圣人官”,会高山仰止,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但事实证明,大多数官员为了温饱“开戒”后,难免会想“既然贪了,剩下的只是多少的问题”,从而变本加厉。从这一点上看,目前公务员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薪水,有一定现实意义。

在封建社会,官员的公德和私德几乎完全一体,父母去世,上级送来的不是安慰和事假,而是为期3 年的超常不带薪假期“丁忧”,因为“求贤臣于孝子之门”。现在社会已经进步很多,即使和父母打着官司——在古代可被称为 “忤逆”,可能判杀头的——有能力的官员还是照常任职。“个人作风问题”一票否决官员升迁的时代也并未远去。正如黄仁宇评价海瑞那样,违背了人的正常需求,造就出的当然只能是一批古怪的人,这种古怪也延续到了他判案之中。

33995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