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读后感600字参考
推荐文章
苏轼毫无疑问是个“狂者”。论语里有一句话“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不得中行则欲得狂狷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欢迎查阅!
苏东坡传读后感1
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苏东坡传》,既有荡气回肠的跌荡之感,又有始终让人安心的温暖之感。读到东坡死时,心里萦绕过无数次的伤感和遗憾,渐增至一种心碎。
东坡弥留之际,对他的儿子们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这是何等的坦荡!人生一世,谁能在死前说“我平生未尝为恶”?
是的,东坡“居庙堂之高”则“忧一国百姓”,处“江湖之远”则“忧一方百姓”,无论政敌虐他多少遍,他始终以爱以仁回馈社会、报效国家。虽坎坷一生,却始终保有纯良、仁爱和责任感。为官为人,他对得起天下,对得起百姓,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与他人格高尚相映衬的是他人格的魅力,高尚和魅力既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不同的一面。高尚指其善,魅力是美,分属不同的范畴。东坡人格的魅力在于他对人间贴自肺腑的爱,在于他于任何处境都能以达观心态享受生活,在于他性情里的幽默风趣,在于他能与各阶层人民真诚相交,在于他因言获罪多次却始终不曾停笔,在于他……
东坡既是那个在杭州城里为百姓生活用水殚精竭虑,为预防饥荒反复向朝廷上奏的深受人民爱戴的为官者;也是那个在松风亭里酣睡,等待一只乌鸦来将他唤醒的高雅之人;还是那个在东坡地里耕作麦苗的农夫,是那个喜爱研究做菜和酿酒的生活能手;读后感·更是那个在朋友间谈笑风生妙语连珠的饱学之士,是那个诗作书法绘画都绝天下的天才……
苏东坡超脱旷达,可不似陶潜避世;
苏东坡忧国忧民,可不似杜甫自苦;
苏东坡喜酒喜醉,可不似李白狂傲;
苏东坡不似任何人,苏东坡是说不尽的。
我想起了雍正帝赞誉张鹏翮那句话:“卓然一代之完人”。
是的,苏轼在我心中便是“卓然一代之完人”。
林语堂说:“在读苏东坡的生平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形成,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我想说,千年之后,万年之后,你依然值得一读一读,一颂再颂
苏东坡传读后感2
打开厚厚的《苏东坡传》,我好像又看到了那位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文学大家……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苏轼少时的读书之乐。少时嗜书如命的苏轼,即使生活清贫,每天靠着“三白餐”维持生计,可读书时仍旧乐在其中,从未觉得辛苦与疲惫。到二十岁时便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刻苦攻读十多年后,苏轼在嘉佑二年的殿试中以第二名榜眼的成绩名扬天下,迈入了官场,决心实现他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为官时的尽责之乐。苏轼不赞成王安石变法,自请外放,来到了杭州。他在此处理政务、扶危济困,帮助百姓安居乐业。后来又在此处治理水患,修建苏堤,成就了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在这里,虽没有朱门酒肉、笙歌管弦,却有公事之余泛舟西湖、把酒尽欢的清贫之乐。漫步于苏堤之上,好像还能感受到当年苏轼勇担责任,完成之后的无限快乐之情。西湖畔鸟语花香,好像还在诉说着苏轼当年为杭州百姓付出的点点滴滴。而此时乐民之乐的苏轼也写下了无数千古名句来记下此时的快乐。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轼遭遇磨难后的旷达之乐。因为乌台诗案,苏轼屡遭贬谪,后又因党争被流放至黄州、惠州、澹州,一步步远离了___中心。苏轼无疑是苦闷的,他小时便立下的治国愿望一点点破灭。可天性豁达的他并没有绝望,看惯了人生百态,他练就了一颗平常之心,在平凡的生活中垦荒东坡、烹制美食、吟诗作赋,寻找点点滴滴的清贫之乐。他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因此消沉下去,而是随遇而安,无论被贬到哪里,都觉得“此心安处是吾乡”,于是苏轼蜕变成了乐观向上的东坡居士。
纵观苏轼的一生,大抵不过一个“乐”字便能概括,这种快乐,或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淡然,或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豪放自如,亦或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知足常乐……苏轼的一生“也无风雨也无晴”,遍历世事后,依然一笑作春温。
乐观不是愚昧的,它是因热爱而油然而生的兴趣之乐,它是因尽责而悄然生出的心安之乐,它也是历经磨难而以苦为乐的知足之乐……乐观虽不是刀枪不入的钢盔铁甲,却能使你的理想永远鲜活,无惧千山万水、风尘仆仆。
王尔德说:“我敬佩简单的快乐,那是复杂的最后避难所”。快乐不是一个需要为之拼命谋求的目标,而是一种悠然自适的心境。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可知足者常乐。
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行色匆匆,为了金钱与名利奔波着,劳碌着,快乐像是那雾霭,在名利金钱刺眼又绚烂的光晕下渐渐消散。“乐”渐渐被“欲”所取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番努力后好像什么都有了,可心中却空荡荡,丢失了最重要的东西——快乐。没有了快乐的城市纵然车水马龙,喧嚣繁华,也不过是一座空城,万物冷清,人影茕茕……
何必如此?
慢一点吧!在大街上,放缓步伐,看绿化里一束束鲜花盛开,一片片绿叶舒展,品味新生的快乐。或是在安安静静的午后,泡一杯清茶,打开一本书,感受清风的气息,品味舒适的快乐。淡看清风明月,轻嗅细雨落花,在大自然的呼吸间,简单着,明媚着,快乐着,回到最单纯的欢喜。
鸟语阵阵,倾泻下一屋子的春光。合上书,打开窗,好像又看见苏轼慢慢吟唱:“人间有味是清欢……”
作者:张忻贝,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二中
苏东坡传读后感3
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著名书法家、画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讲作文的语文老师的讲述了吧。老师非常喜欢苏轼,仔细的讲述了苏轼的生平,讲到最后竟声泪俱下,让人动容,给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实感。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所有这些都可以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因此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嗨,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己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积极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后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己修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个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翛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触,其实都能是一个真性情的表现吧——只有最纯真、最率性、最真实的人才能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潇洒、如此的热爱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动。从东坡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种爱、喜悦、快乐、平和的力量,从他的诗中,从他的经历中散发出来。我彷佛可以看到他举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锄头快乐的耕耘并自比陶潜。在人的一生中,总要有几个精神偶像的,苏东坡就应该是其中一个。在面对人生的坎坷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态度很重要,是笑对苦难呢?还是一蹶不振?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圈住了自己的心,慢慢得使自己不能放开,不能释怀,不能真真实实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难,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从今天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4
上次挑灯夜读,还是上大学那会干的事。那时宿舍晚上11点断电,为了应付第二天的考试,熄灯后只得跑到楼道借着路灯临阵磨枪,天冷时还得背床厚厚的被子。时过经年,最近竟又为了一本《苏东坡传》心甘情愿地熬到深夜。
平素读书机会甚少,更难得一本书读两次,唯独这本《苏东坡传》在几年前读过之后让我念念不忘,特意买来再次拜读。这本书何以如此吸引我?不外乎两个人的原因——主人公苏东坡和作者林语堂。
苏东坡之天纵才情已不必多说,书中妙手着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苏诗不少见,但书中引用的诗文都结合了诗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借诗人之口自然吟咏而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来更觉鲜活可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