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读后感心得体会
狄更斯通过《雾都孤儿》塑造了小奥利弗的形象,整部小说揭露各种丑陋的嘴脸及残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难能可贵的仁爱思想。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雾都孤儿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雾都孤儿读后感1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写实小说,书中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遭遇,小说的主人公奥利弗·特威斯特,是一名生在济贫院的孤儿,由于他忍饥挨饿,备受欺凌,受人虐带而独自逃往伦敦,不幸刚一到达就受骗误入贼窟。奥利弗上街时,被误认为他偷了布朗洛的手绢而被警察逮捕。后因书摊老板证明了他的无辜,他才被释放。由于他当时病重昏迷,布朗洛收留他在家中治病。窃贼团伙害怕奥利弗会泄露团伙的秘密,让南希趁奥利弗外出时使他重新陷入了贼窟。一天黑夜,奥利弗在塞克斯的胁迫下参加对一座大宅院的行窃。正当奥利弗准备趁爬进窗户的机会向主人报告时,被管家发现后开枪打伤。窃贼仓惶逃跑时,把奥利弗丢弃在路旁水沟之中。奥利弗带伤爬行,又回到那家宅院,昏到在门口。好心的梅丽夫人和罗斯小姐收留了他。想不到,这位罗斯小姐正是奥利弗的姨妈,但费金团伙却不放过奥利弗。有一天蒙克斯来找费金,这人是奥利弗的同父异母兄长,由于他的不肖,他父亲在遗嘱中将全部遗产给了奥利弗,除非奥利弗和蒙克斯一样是不肖儿女。为此蒙克斯买通费金,要他使奥利弗变成不可救药的罪犯。正当蒙克斯谈到他如何毁灭了能证明奥利弗身份的唯一证据的时候,被南希听见。南希见义勇为,偷偷找到罗斯小姐,向她报告了这一切。
罗斯小姐就找到布朗洛并和他商议了处理方法,她在布朗洛陪同下再次和南希会面时,布朗洛获知蒙克斯是他的已故好友埃得温·利弗得的儿子,决定亲自找蒙克斯交涉,但他们的谈话被费金派出的密探听见,塞克斯就凶残的杀害了南希。南希之死使费金团伙遭到了灭顶之灾:费金被捕,后上了绞刑架;塞克斯在逃窜中失足被自己的绳子勒死;蒙克斯被布朗洛挟持到家中,逼他供出了一切。事情真相大白,奥利弗被布朗洛收为养子,从此结束了他的苦难的童年。
看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奥利弗的善良和坚强令我感动。
雾都孤儿读后感2
查理·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我拜读了他的作品——《雾都孤儿》,从中感触很深。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取得辉煌成就和个人创作高峰时期的作品。它以犀利的笔锋,幽默风趣的手法,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描绘出了一幕幕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奥利弗是一个出生在济贫院里的孤儿,刚一出生,母亲就不幸病逝。他被济贫院收养,9岁时,奥利弗踏上了他漫漫的求生之路……
书中情节跌宕起伏,文字相互照应,谋篇布局天衣无缝。主人公奥利弗·退斯特的传奇身世,令人看后兴奋不已。
全篇文章的内容是以小奥利弗为中心和线索展开的。通过奥利弗流浪和求生的经历,带出了形形色色的周围人物,从侧面反映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以及作者对“快乐英格兰”的向往。犹如一场背景时时更迭的戏剧,将人性的本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雾都孤儿》中的人物众多,但特点鲜明,每个人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一类人。如:性情暴躁、两面派的邦布尔;老奸巨猾的犹太人费金;凶猛残暴、犹如野兽的塞克斯;狡诈阴险的蒙克斯;善良可爱的露丝;毛手毛脚的罗斯波力医生;聪明机智、办事果断的布朗罗;疯疯癫癫的格林维格;还有心地善良、出淤泥而不染、命运悲苦的南茜;更有天真活泼、纯洁善良,令人怜悯的奥利弗。
值得一提的是,全篇文章中还详细刻画了每个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和口头禅。比如邦布尔总是戴着一顶三角帽,手握藤杖,走起路来大腹便便、大摇大摆,一幅不可一世的样子;再如,老费金计上心来时,总爱抚摸鼻子;塞克斯的口头禅:“天打雷劈”;格林维格的口头禅“我宁愿吞掉自己的脑袋”等等。真是妙趣横生,颇有意思。
文章的结尾,狄更斯给每个人都设定了一个归宿。所有正面人物均回归田园,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所有反面人物都被绳之以法,或流浪,或客死他乡。由此说明,作者是崇尚善良的。
虽然奥利弗生活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我们仍然要崇尚善良,不要去做坏事,善有善报,恶必有恶报。
雾都孤儿读后感3
初读《雾都孤儿》时我上初一,那些句子间略显复杂的关系总是让我似懂非懂,甚至连情节都理解得一知半解。随着时光的推移,反复的翻阅,那些字句便一点点立体起来,有了线条,有了色彩,最终变成一幅油画铺展开来。
我站在画前,仔细看那上面描绘的伦敦,灰色的天空和人来人往,不禁为狄更斯精妙的笔触深深折服。
书中讲了一个出生在济贫院的孤儿奥利弗,他身世成谜,谈吐温和有礼,却从未受过良好的教育,受欺凌虐待。他决心出逃来到伦敦,遇见了伦敦贫民窟里形形色色的人,在重重巧合之下得到了善良人的救助,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来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奥利弗过上了宁静幸福的生活。
作者的写作角度一直在灵活地变换。故事开头巧妙运用了讽刺,毫不留情揭露了济贫院里那些“高尚的人物”的丑恶嘴脸,而后又为露丝等心地善良的人写下毫不迟疑的赞颂,对于南希费金等人,则是从心理角度出发,深刻披露了他们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老犹太最后在狱中的那一段心理描写入木三分,对这世界的留恋,内心深处不愿承认的忏悔,都在字里行间里流露出来。仿佛让我看到一个苍老的灵魂,充满罪责,执迷不悟,等待救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