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读后感600字(2)

关键词: 再别康桥读后感,再别康桥读后感600字作文
福臻0 分享 时间: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一首诗,一段意境,我喜欢。

再别康桥读后感4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动听的轻音乐。作者在此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丝,融汇在所书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全诗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的将诗人对康桥的的爱恋,表现的真挚、浓郁。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匆匆的人们没有抬头仰望过西天那一朵凄美的云霞,有没有看到过一只轻灵的银燕在七彩的云幕下振翅翱翔,轻轻地没有一丝污浊的杂音。那就是他,,一个洒脱不羁、柔情万种的浪漫才子,一个把人生演绎的轰轰烈烈的著名诗人。

漫漫的长飞,飘过大海,飘进伦敦,飘进那个久别的康桥。“在浪漫的国度里,接受诗的洗礼,放纵对美的追求,双膝跪地膜拜夕阳最后的辉煌和悲壮;彻夜躺在自然的怀抱里,拥抱着夜,拥抱着夜里所有美好的一切,在大地湿软的怀中睡去”,追求浪漫的人生,释放浪漫的激情,将它化作绵绵的诗雨,在漆黑恐惧的夜里给茫然的行人以沁人心脾的希望和温柔。

诗意绵绵,情意浓处,渴望爱神的垂怜。凄美的爱情伴随着风儿、花儿、鸟儿、草儿的低唱,伴随着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伴随着舒曼的《梦幻曲》在优美的诗中上演。在矛盾、追求、挣扎、迷恋、折磨、逃避和斗争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恋爱狂想曲。

一切都如他期盼的一样……

再别康桥读后感5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1925年(1928)故地重游的归国途中,在轮渡上所写。

意境与灵感往往在一瞬间生成、“泛滥”,继而产生的激情总一发不可收;而被这种激情“煎熬”的、激励的、托起之后,也许就是千古的经典!《再别康桥》如何在那种环境中“出炉”不敢妄言,但那潭水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和“波光里的艳影”是不是勾起他对当年的旧梦,远去的缠绵或尽在咫尺的柔怀、感慨合二为一呢......潺潺水流之声,跃跃之荡之情怀,怎不叫人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一幕幕景象眼前掠过,虽景依旧,却人事全非。重寻旧途、旧欢,已是枉然。于是“不能放歌”,诸绪隐隐,暂且沉默。然,春风已起何惧秋波!那观不住的激昂只能换一种角度或方式,一吐为快!此时的“沉默”也绝非“今夜的康桥”,也就是“今夜的康桥”,绝非是诗人他自己也就是诗人他自己。此时此刻诗人近乎全陷入对往昔之种种之中。当诗人俯首醒来,恍然自己是在告别,进而使得诗的尾巴上涂上了几分苦涩,怅惘和难言的情怀。

诗的开篇便洒脱、轻灵、舒展。巧妙地连“请出”了三个“轻轻的”来配合“走”、“来”、“招手”、“作别”等动作,以肢体语言将一个飘逸、洒脱的诗人形象活脱脱地推到了读者的面前。这里,“轻轻”二字蕴含着诉之不尽的依恋之情,道不尽的惜别之意,用轻盈的、温馨的笔触渲染了夕阳映照中康桥的宁静之美,更有此间“人去春又回,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继而,诗人抓住了康桥这一景物中“金柳”、“青荇”和“潭水”这几个意象作为寄情,把对康桥的依恋、惜别之情融入其中。河畔的金柳被比喻成新娘,美艳绝伦,荡起诗人心海的涟漪;河底的青荇也被诗人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你无需猜疑,那“油油的青荇”就是在向诗人招手,不由得你不有“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渴望;此间的静与动,微动与被情动,活灵活现.以情寄或情的微妙衬托出既朦胧又清晰的画卷。

注重文字的取舍、含蓄,注重艺术技巧,是早逝的徐志摩惯用的“伎俩”。他往往很会利用一种梦幻般的情调,巧妙地将气氛、氛围、感情和意象融为一体;更能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与其互换,使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首诗的美,当然不只限于诗人那份细腻的感情上,在意念、艺术形式上,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尤其是“恋”而不“贪”,足能给人留下美丽的回忆,这大概是好多人喜欢的原因吧。

“轻轻地来悄悄地去”,“不带走一片云彩”,人生若能如此坦荡,落落大方,何乐而不为啊!


39263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