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书简读后感800字范文

关键词: 谈美书简,谈美书简读后感,谈美书简读后心得
涵樱0 分享 时间:

翻开了朱光潜老师的《谈美书简》——这部在他82岁所写的着作包含着他许许多多的人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谈美书简读后感,欢迎查阅!

谈美书简读后感1

读朱光潜 ------《谈美》有感

本人读了朱先生的《谈美》,对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其中最能领略到的是作者非常经典的对美的分析论证: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的;美是客观事物加主观态度产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质是可以用尽的,而无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传供世人享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我将逐一分析.

其中读到朱先生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作者谈及了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

物都如此何况是人呢?对于改革开放蒸蒸日上的娱乐业,为什么有一些流芳百世的歌星、影星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从商业的角度上说他们代言某一商品帮助提高销量,简而言之就是有利可图.而从艺术欣赏的心态去看明星,那些唱了几首经典的歌曲,或者成功塑造了某一个电影人物的,那是可以让人们永远记在心中,漫漫回味的.我想这对于那些明星自己来说这比财富和获奖荣誉更有成就感和最有意义的吧!

美的东西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这一段大体可以证明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它确实是不实用的,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后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灵、精神的健康成长.其实美感无时无刻都冲斥在我们生活当中,从最简单的吃穿住行来说大多人们都会选择环境优美安静的餐厅就餐,因为感官的满足可以提高食欲.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这可以让人更有信心每天可以有一个好的开始.房屋装修也是一门美学功课,明亮宽敞舒适已经是老掉牙,而自己感觉和概念才让它与众不同,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东南亚感觉、日式家居或者中西合璧等.独特的家居风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独特性,更能让他享受其中.车子基本性能就是带步,而且现代人更追求的是外观流线性、颜色等.所以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美感可以让人们得到心里上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而美的感受又是主观的,美是言论不一的.每个人的人生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美的理解更是不同的.就如城市人长久呆在钢铁丛林中,觉得压抑郁闷,之所以田园风光的美丽诱惑成为了新兴的消遣和时尚追求;而农村人常年和绿地青山为伴觉得平淡无聊,对城市的美好多姿的生活十分向往,就出现了农民进城的风潮.事实上这两个环境在形式上是基本不变的,在变换的是我们的心态.

朱先生在此提出美是物的物理属性和人的人情心理活动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态度.单独有自然物理属性而没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觉――美也无从产生.自然在经过人的心理感觉加工后产生了美感,不同的经验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美的欣赏是对自然的一种再加工、再创造.个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结果就不同.俗话讲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如同朱先生所讲是人们经过人情化、理想化的一种心理活动结果.这种结果就是不同人的主观的审美经验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产生的结果.美和自然也是对立统一的一种关系,美感没有自然的物理属性就无从产生,而物的物理属性没有人的理想化即人情化加工也无法衍生出美来.对于美我们应从两方面来看,美不是凭空产生的,以上说明美的出现是物的物理属性和人的理想化缺一不可.

怎样才能让我们更艺术的生活呢?近两年风靡全球的瑜伽就可以有一个最好的诠释,瑜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能量知识修炼方法,集哲学、科学和艺术于一身.瑜伽的基础建筑在古印度哲学上,数千年来,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戒律已经成为印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项运动的最高境界并不是让你做一些高难度的杂技动作,而是通过这些动作让身体伸展放松平衡最终达到身心的平衡,安静的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所以瑜伽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达到合一,需要身、心、灵三者同时俱全.

综上所述,想引用朱先生的话:“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现在人们都提倡要艺术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精致更有情趣,心态的平衡也是关键所在,豁达乐观的心境就是艺术.希望每个人都能擦亮自己的眼睛,用心发现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点滴,艺术生活从现

谈美书简读后感2

旅行时,常常为美景惊叹,为美景流连。

惊叹流连时,又每每有一个念头在脑海里转,

“什么样的美,才能那么吸引人,那么让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是景色客观具有“美”,才让我觉得“美”?

还是我主观觉得“美”,风景才“美”呢?

如果是因为景色客观具有美,我才觉得美,那为什么有些景色,不是所有人都觉得美呢?

如果是因为我主观觉得风景美,风景才具有美。那为什么像九寨沟这样的美,不管我主观觉不觉得美,它客观上都很美呢?

“什么是美?”

带着这一困惑,我拜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

朱光潜先生是现当代著名美学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本书是他八十多岁高龄整理的,也是这位美学家,去繁就简后,对于美学一生的思想精华。

这部书80年代成稿,虽然书中有那个特定时期,浓浓的印记,却并不影响思想的光芒。

这部书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洗尽铅华,娓娓道来。

我在书里寻寻觅觅,努力找寻“美”的定义。可是从头到尾,朱老先生都在捉迷藏,没给一个“美”的明确定义。

唯一引用了某个人提出的“美”的定义,还是用来当反面例子,被朱老先生痛批了一顿。

原来,“美”的定义,“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

虽然没有得到“美”的明确定义,但是读完这部书,我还是有所悟,隐隐约约对“美”有了一些感悟和理解。

为什么不能给“美”一个明确的定义呢?

我认为,定义一个名词,就像做一个划分,划出圈内和圈外。圈内是符合这么名词条件的,圈外是不符合这个名词条件的。

可以无论这个圈怎么划分,都无法让圈外只有不“美”,让圈内只有“美”。

因为,“美”的对立面是“丑”,可是“丑”里又蕴含着“美”。

所以,“美”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些人喜欢肉体的,感官的愉悦,以此为“美”。

可是有些让肉体,感官愉悦的“美”,只是一条“美女蛇”。你看到的部分只是美丽的脸,后面长长的蛇身,你却看不到。这样的“美女蛇”,会引诱着爱表面之美的人,走向失败,走向黑暗。

所以,“美”是客观的,并不以我们的快感,我们的主观喜好为标准。

不是每个人都能聆听到经典音乐的绝妙天籁,因为要能听懂音乐的美,需要你有一双“懂音乐的耳朵”。

不是每个人都能观赏到山巅绝壁的无限风光,因为要能看到绝壁之美,需要你必须经历艰苦攀登,亲临绝壁山巅。

如果主观能力达不到欣赏美所必须的欣赏水平,那么我们对“美”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些客观的美就会与我们无缘。

所以,“美”又是主观的,只有拥有了“懂美的眼睛”,美对我们才有意义。

“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句话,就说明了“美”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前人以“三寸金莲”为美,今人以“三寸金莲”却为丑。

今人以“性感裸露”为美,前人却以“性感裸露”为丑。

前人以“奉子成婚”为丑;今人以“奉子成婚”为美。

前人以“不劳而获”为丑;现在却以“不劳而获”为美。

所以,“美”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我们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寻找“真善美”的脚步。

如果非要界定“美”和“丑”,书中有一句话,我觉得可以勉强用一用。

“美应该是能够指引我们前进的明灯。”

相对美,那么就可以有:

“丑应该是能够指引我们退步的冥灯。”

其中的“我们”,这里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人类”,甚至可以是“地球”。

对个人而言:

指引我们旅行路线的明灯就是美好的风景。

如果这个明灯选对了,就会有美好的旅行。

如果选了让人失望的冥灯,就会有失败的旅行。

45186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