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名著读后感600字参考(2)
聂赫留朵夫是幸运的。他在一次庭审上遇到了那个他曾深爱的姑娘--喀秋莎。她的出现震撼着他的心灵。在一次次痛苦的斗争中,一个自由精神的人,一个真实的强大的永恒的精神的人,在聂赫留朵夫身上苏醒了,他不能不相信他。无论他实际的样子和希望的样子之间的差距多大,对一个已经苏醒的精神的人来说,一切都有可能。
聂赫留朵夫开始慢慢地复活了。以前他需要费尽心思,才能想出该做什么,而想出的事情总围绕着他一个人--他自己;不过尽管生活的全部兴趣当时都在他一个人身上,但所有的事情都是枯燥乏味的,但如今所有的这些事都是为了别人,而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这些事情变得也具有吸引力,所以这些事情也就多得不可胜数,不仅如此,以前聂赫留朵夫班子及时的时候,往往总是感到烦恼和怨恨;现在办别人的事,大多让他感到愉快。
当然,为别人做事获得的乐趣远比之为自己要多得多,因为在这其中有密切的合作,真诚的鼓励,赞赏的目光,成功的喜悦,分享的快乐,你的价值也在帮助他人时得到肯定,这是我们做一件事时获得最大的满足。
复活读后感4
小说《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在1889年至1899年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通读作品,满篇尽是平静质朴的文字,没有锋利的笔端、没有愤怒的嘶吼,亦没有激昂的情绪,然而正是这样一种宁静平和的笔触,却总能于无声处激起每个人心灵深处的自我拷问。
故事开始于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当年被他伤害过的女孩玛丝洛娃在法庭上的偶遇。玛丝洛娃作为罪犯,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再一次掌握了这个可怜女孩的命运。为了赎罪,更为了救赎这位曾经可爱单纯的女孩,他奔走在各个官员间,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了许多如玛丝洛娃一样无辜的普通民众。因为聂赫留朵夫的真诚与善良,玛丝洛娃最终选择了原谅并再次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也正因为这份爱,玛丝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选择了与流放中的革命者西蒙松结婚。故事的结尾无疑是美好的,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都成功实现了个人精神与道德上的“复活”,懂得了付出与感恩,回归到了一如最初的单纯质朴的自己。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堕落,与他们生活的社会不无关系。生活在一个腐朽、充满浓郁利己主义的社会环境里,任何人都可能会被环境所浸染,社会的染缸总是会逼迫人们褪去所有的纯真。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并非圣人,因而他们也难免会陷入生活的桎梏,丢失自己独立的灵魂与个性。但最终他们还是找到了溶于血液与骨髓的天性——复活自己的灵魂,找到自己的善良天性,为自己而活。小说名为《复活》,“复活”二字应该就是指人的精神本性的复活,一个人的灵魂与生命的重塑,以及对人类“性本善”的追逐。
生命之路,本就是一条百转千回的山路,盘旋蜿蜒。每一次都饱含热情缓缓而上,极目远望,期待前路的清晰光明,但视线却又总会被凸出的山壁所遮挡。对生命的每一次眺望,其实都是未知的迷茫。不知在哪个转路口,我们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生命总是调皮的,会在某一个瞬间突然给我们一记重拳,借重力拍出我们封存的记忆,让我们重返从前的时光、重逢故人,从而遇见曾经的自己,唤醒我们隐藏的心性,摆渡涤荡自己的灵魂,让已经疲惫倦怠的躯体去重新感受生活,“复活”已然沉睡的自己。就像是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法庭偶遇,在这次偶遇之下他们重新审视自己,找回遗失的善良与爱的本性,纵然他们无力抵抗充满利己主义的社会,但他们却可以拒绝灵魂的堕落,守护自己的善良与爱。
复活读后感5
整个《复活》的故事发展过程,就是对当时俄国社会的种种丑恶进行揭发的过程,聂赫留朵夫为了个卡秋莎伸冤,走遍了彼得堡,大大小小的衙门他做后得出的结论是:“吃人的事情原来不是发生在森林中,而是发生在办公室里。”那个无辜的关押在监牢中的老妇人从她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悟到一个道理“在她的国家里,真理已经被猪吃了!”
作品中所描写的女主角卡秋莎·玛丝洛娃,从一个天真纯洁的姑娘到一个行尸走肉的whore的堕落过程,就是对这个吃人的黑暗社会的机器有力的揭露。作品中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悲惨生活的揭露,结局有极大的批判力量。聂赫留朵夫在他的领地上看见的每一个农民,都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不如那个叫玛尔法的农妇,她的丈夫因为偷砍了两株小树被关进了监狱,他就只能去讨饭,还要养活一个生病的婆婆和三个孩子。他们过着如猪狗一般的肮脏生活,他们的住屋眼看就要坍塌,但是又有谁来为他们着想?
其实从《复活》的第一章第一段开始,便充满这揭露的气氛。作家那一段对春天的描写中,已经感觉到他对整个俄国社会和沙皇统治度的批判态度。
聂赫留朵夫本是一个“十分纯洁的青年”,他一心追求人生的完美,认为“为道德要求所做的牺牲是最高的精神快乐”。他身为贵族地主,却因为自己是一个用土地为手段剥削穷人的人而惭愧。初次和卡秋莎见面,他爱慕她的天真美丽,心中产生了青年健康而自然的感情,对她念念不忘。但是他的阶级地位为他所规定的社会坏境和教养使他逐渐堕落。三年以后,他再次来到姑母家,便怀着一个自己也不敢说出来的目的,那就是,想要在卡秋莎身上满足自己的天性。当他达到这个目的以后,他给了卡秋莎一百个卢布便心安理得地走掉,而且从此忘掉了卡秋莎的存在。
《复活》中写得最美、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情节,是描写早年的卡秋莎的第一部第十二章。托尔斯泰给我们表现了一个从外表到灵魂都是无比纯洁美丽的少女形象,每一个在生活中追求真善美的人,都会像年轻的聂赫留朵夫一样,对她一见钟情。这正是的一个美妙的造物,被那个山头摧残到卖自为娼,并且坐牢流放的那个地步。《复活》中如果没有其它任何情节描写,仅仅是它所叙述的卡秋莎的经历和命运,就已经是对那个社会和制度的极其有利的揭露。
为了表现聂赫留朵夫这个人物的忏悔和转变过程,这些内容从文字的形象、心理、环境、社会态度等等不可缺少的成份。由于这些文字的交代才显得聂赫留朵夫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改变真是可信
聂赫留朵夫是因为卡秋莎才找到自己的“复活”,而卡秋莎那种自我觉醒,宽恕别人,爱一切人的“复活”方式和意义,才是作家通过作品所要首先宣扬的思想。
复活读后感6
列夫·托尔斯泰生于1828年,到1880年以后,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放弃了他的贵族阶级立场,站在俄国广大民众的一边。他的一生写过许多作品,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就是他在1889年至1899年间,共耗费10年,先后六易其稿的《复活》。
作品一开始,便展开了对沙皇俄国是非颠倒的司法制度的漠然的揭露。别告席上站着被侮辱别损害的卡秋莎·玛丝洛娃,而当年raped她,使她最终沦为娼妓的贵族老年聂赫留朵夫,却端坐在陪审席上,有权决点她的刑期和命运。而负责起诉卡秋莎的检察官上了法庭采匆匆翻阅案卷,因为他头天夜晚就在卡秋莎·玛丝洛娃坐牢前所在的那家妓院鬼混。尽管如此,在法庭上,他还是滔滔不绝地放大厥词,极力要给卡秋莎判一个重刑,因为由他控诉的案子判了重刑,便能表现出来他的才能,有利于他的功名利禄。
整个法庭审判是一场闹剧,陪审团们做出的是错误的决定,而法官明知如此,却不予纠正,因为他们都希望赶快结束审判。当作品描写转移关押犯人的监狱时,作家在对那群被无辜判刑的劳苦大众做了淋漓尽到的刻画。
《复活》对俄国政府的官僚机构的批判和揭露也是十分尖锐的。小说中描写了许许多多荒淫无耻的俄国官僚,我们可以顺手拈来,举两个例子。那一个举止文雅,相貌堂堂的大人物马斯连尼科夫“虽然担任着在道德方面上最无耻的职务,却自以为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一边在监狱里残酷的虐待犯人,一边极力的讨好他的上级,每当他得到上级的赏识的时候,他便花心怒放。另一个大人物查尔斯伯爵,他丰衣美食,养尊处优,而对他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于俄罗斯帝国乃至全世界究竟会造成极大的好处还是极大的坏处,他是根本不放在心上的”。正是这样的一群“人物”统治者一个庞大的国家,掌握着亿万俄国的命运。
复活名著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