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读后感600字
推荐文章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他是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来到动乱的中国在报社工作。埃德加.斯诺常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并时常和中共的领导面对面交流,他与中共主要领导结下深厚的友谊,依据切身体验而著此书,下面是由小编精心挑选的精彩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红星照耀读后感1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毛泽东
红色中国,一个解放后处于内战的国家,是什么样的精神,让外国友人远赴万里,参加红军,投身战事?是什么精神,什么人,还是什么事?
本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出生于美国的一个贫苦家庭,他年轻时,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印刷学徒等等。后来他在上海教书时,和一些地下中共党员有所接触。一九三六年时,斯诺带着他对中国红军无法理解的问题,冒着生命危险去探索答案。在斯诺于中国红军交涉之时,写下了这本《红星照耀中国》。
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零距离”地了解到红军的生活——红军战士不作战或不值勤时,每星期休息一天。他们五点钟起床,晚上九点钟吹“熄灯号”睡觉。每天的时间表包括:起床后即进行一小时的早操;早餐;两小时的军事训练;两小时的政治课和讨论;午餐;一小时的休息;两小时的识字课;两小时的运动;晚餐;唱歌和开小组会;“熄灯号”。这是亲身经历过红军生活的斯诺对其的最真实的描写。
在“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的“政治课”中,斯诺问红军战士们:红军在哪个方面比中国其他军队好?红军战士们的回答不计其数,有的说红军是革命的、有的说红军是抗日的,也有的说红军是受农民帮助的……后来,斯诺又问大家是怎么知道农民爱红军的,红军战士们又举了千百例子。
《红星照耀中国》是写中国革命,可作者却是外国人。是什么让外国友人投身中国革命?是金钱?是权力?都不是。是中国红军那舍己为人,精忠报国的黄金精神啊!将红军与白军对比,就会发现红军是多么的坚定,有毅力。在与国民党对峙时,敌众我寡的局势下却取得了胜利。这胜利不仅取决于红军战士坚定的信念,还有农民、工人的支持。一个团队的成功和失败,取决于他人的支持或否定。想走完成功之路,就必须做好随时可能会失败的觉悟,充满信念,才能微笑的走下去,迎取成功。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红星照耀读后感2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有一篇的名字叫做“造反者”。当时,我一看见这三个字,心中诈一愣,造反者?难道是混在红军中的“奸臣”?翻开书一看,原来是我仰慕已久的周恩来大人呀!的确,这造反者的称号还真是实至名归呢!在斯诺的笔下,周恩来这一人物形象,更确切的说是他的另一面实在是让我大跌眼镜。
周恩来是中国人中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父母皆是两位深爱阅读的人,从而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但在1919年的学生运动中,周恩来做为学生领袖,遭到逮捕。如此年轻的他从此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尽管他是那样的年轻,却又是如此的好强,他简直是把自己的生命都搭了进去啊!
因为他未受过正规的军训练,在工人阶级的很少干活,所以他到上海的时候唯一的武装是他革命的决心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之后他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用步枪,机枪等装备对付作为敌人后缓的大城市的全部财力。而他的这一切努力都仅仅是为了保住小小的苏维埃共和国,它没有海诺,没有盐吃,不得不用人民铁的意志来代替。
更令我吃惊的是斯诺竟称他为“狂热”分子。他背弃中国古代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苦的能力,无私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敢不挠精神。
在斯诺与周恩来漫步在乡间的时候,他显得轻松愉快,和对大自然的向往,在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的时候,他好似返朴归真了,给人的不是一往常态的领导风范,他仿佛在逐渐拉拢他与乡下人们的距离。而那一刻在斯诺看来,他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不过仔细一品味他的动作,也真是如此。
也许正是这份轻松的精神才是他能够依然理智和微笑着去面对各种困难局势的吧!
这样的周恩来似乎又使我的心中对他燃起了几分敬畏。
红星照耀读后感3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出身贫苦,稚号未脱,在剥削和压迫中成长,他们活跃于苏维埃共和国的每一片土地。这些藉藉无名的“红小鬼”们,便是千百万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上一个真切的缩影。
初八红区,斯诺并未感受到这群孩子们的独特,穿着大上几号的军装,垂垂欲坠的红军八角帽,极别扭的着装在他们看来是“革命”的象征,因为他们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号“少年先锋队员”全身迸发着一种令人惊异的青年运动所表现的生气勃勃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