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的守护者读后感600字
推荐文章
《麦田里的守望者》不重说教,而是通过一个立体人物的所作所为来让读者产生代入感。下面是由小编精心挑选的精彩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麦田的守护者读后感1
最近看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做《麦田里的守望者》。书中讲述的主人公和他的故事让我很有感触,让我有了不同寻常的心灵上的收获。
书中描写的是主人公霍尔顿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一个十六岁的男孩,在被开除后不敢回家,独自在纽约城闲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甚至,还叫了妓女。就是这么个故事,情节司空见惯,既无色情描写,也没有渲染暴力。可每一个曾经从青春期的真诚、纯情,走向混沌、虚伪、世故、圆滑,而又不甘如此的人,都会觉得这书很亲切。它不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仿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一个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的当代美国文学界的评判和历史的淘洗,《麦田里的守望者》已毫无争议的成为了现代美国文学的乃至世界文学的经典,被成为是“现代经典”。虽说,作家塞林格作品不算颇丰,他除了写过一些短篇小说之外,这一部小说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其实这本小说总计也就十六万字;然而,小说一出版,就受到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时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他们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鸭舌帽,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甚至在六十年代初期,外国学者只要跟美国学生一谈到文学,他们就马上提出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至今三十年来,美国历年的一批批中学生、大学生没有一个不读它的。美国知名华人书评家董鼎山说,当《麦田里的守望者》初出版时,虽然书评极佳,我对这类少年自述生活小说根本没有兴趣。经过朋友怂恿之后,我好奇地向朋友借阅,翻了第一页,就不能释手,聚精会神地把它一口气读完。这是一种很难得的读书经验。
麦田的守护者读后感2
年轻的霍尔顿不明白,心里明明不这么想,可是当着别人的面还是要谄媚说好话,背地里却是另一套。霍尔顿觉得恶心,甚至想起来都恶心得要吐出来了。然而这就是所谓的成熟的代价吗?
我们是失踪了,我们没有信仰,有的只是丛林一般的法则,大家都在狂奔,但是没有方向,我们一生在追求自由,可结果却缠的身上满是枷锁,我们有太多放不下的东西,我们给自己带上脚镣,并逼着自己喜欢这限制人自由的脚镣。
我们何尝不想去改变这个虚伪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的规则却不允许我们这种想法的存在,他要把我们都同化为如他们一般虚伪的人。
我们的霍尔顿,那个书里长不大的霍尔顿,在离开这个城市之前,带他的小妹妹菲比去骑旋转木马。菲比骑在木马上,一圈又一圈地转起来。
霍尔顿险些大叫大嚷起来,心里实在快乐极了,他甚至都不知道是什么缘故,看着菲比穿着这么一件蓝色大衣,老这么转个不停,真他妈的好看极了。于是他答应菲比不离开这个自己深深厌恶的城市,之后的他被父母送进了医院,接受精神分析,还问他一些他无法回答的问题。却没人问问他他真正想的是什么,没人陪他去公园看看那里的野鸭子,冬天到底去哪里了,试着去理解他的世界。这些话,没有人听,他生了一场大病进了医院,之后也许会继续会去学校上学。书在这里也就写完了,后面发生了什么也没人知道了。
书里有这么一句话:“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
麦田的守护者读后感3
该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不喜欢读书,整日游游荡荡,被学校开除过三次。又一个学期结束时他又因5门功课中有4门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他不敢回家便在外面游荡。后来,他为了见妹妹一面就又回家了,他对妹妹说他想当麦田里的守望者,想去西部谋生,但后来为了阻止妹妹与他一同出走,他又留下来了并生了一场大病。
这本书出版之后,社会对待这本书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赞赏,认为大人们可以通过这本书来提高对孩子们的认识,来了解孩子们的心理,而青年人通过这本书可以提醒她们社会的险恶,提醒他们要认清现实、自我保护。而另一种是批判的,认为书里充斥着脏话,主人公吸烟、喝酒、玩女人、读书不用功还老被开除,青少年读完这本书多多少少会受到一点影响。但经过时间的考验,这本书成为了中小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时,我注意到的不是里面充斥着多少的脏话,注意到的是作者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现实主义的笔触,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实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在物质日益丰富的社会里,人民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空乏,许多青年选择用颓废消极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但霍尔顿虽然很叛逆,他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现实,但却有着自己的理想,他想要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保护在悬崖边上奔跑的孩子们。从表面上看,霍尔顿是个坏孩子,那是因为大人们无法真正理解他的思想。就是因为大人们往往都用这种粗暴、主观的方法来看待孩子们,才会造成两代之间日渐加大的隔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