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大的感受:那就是被主宰的悲哀的命运,这句话适用于里面每一个人,包括皇帝、能臣、清官等,他们都试图去追寻他们心目中理想,但都付诸东流。下面是由小编精心挑选的精彩范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1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采用了一种叙述历史的新方式。我们接触的历史作品,严肃的居多,学术研究的居多,很多历史书藉阅读时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功底,大部分读起来有枯躁的感觉。而黄仁宇的这本书,介于学术与通俗之间,读起来有如在读一本小说。他的文字虽然通俗,文笔也不失生动,却在深入浅出中演绎了深刻的道理,字里行间充满了微言大义,为中国历史的研究和写作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每一位阅读这本书的人都会觉得,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原来历史人物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上讲的那样单调、格式化。
从书中我们看到,张居正搞经济体制改革,在道德立国的环境下,试图改变文官系统,以效率代替道德伦理对官员进行绩效管理,却得罪了全体官员,招致死后两年被抄家。申时行试图建立和谐社会,希望通过诚意感化官员们道德的一面,使“不肖者犹知忌惮,而贤者有所依归”,却因为立太子一事被迫辞职。海瑞试图保持执政意识形态集团先进性,却仅凭一人之理想,干预境内的农田所有权,同时损害了地主和农民的经济利益,而被迫辞职。戚继光试图实现国防现代化,采用现代军事理念管理军队,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张居正倒了,戚继光也跟着被革职。李贽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提倡功利主义,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最后选择了自杀。作为他们的统治者,万历皇帝,实际上也失败了,虽然贵为皇帝,他并不自由,他不能出皇宫到各地视察,不能将自己喜欢的儿子立为太子,甚至不能决定死后和自己喜欢的嫔妃葬在一起,于是他三十年不理朝政。
从他们身上,我们清楚地看到,整个明代社会在发展,但是国家管理系统却保持原样,而且一切改革都被视为异端。所以那些历史人物虽然努力想作出改变,但在整个一成不变的体制面前却只能碰壁,帝国也就走到了尽头。
以史鉴今,通过读《万历十五年》,我们了解到,法治与德治在中国自古就是一对矛盾,当今中国正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所产生的利益的重新分配,需要我们居安思危,时时去拨开安定的表象,看清这个时代的脉络和架构。这也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用望远镜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2
《万历十五年》,由历史学家黄仁宇所着,作者将目光放在1587这个“无关紧要”的年份,应用万历皇帝朱翊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督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这六个人物分别代表着帝国的最高统治阶级、行政首脑、官僚阶级、模范官员、军事将领、思想界的翘楚,经过对他们的描绘和点评,侧面描画出明王朝的衰落。文中六个人物都试图有所打破和改动,但被制度所禁锢着的他们,只能成为制度的牺牲品,所以作者也在文中指出,这是“一个大失败的总记载”。
黄仁宇以“大历史观”而出名于世,在《万历十五年》也能充沛地表现出来,他以为以道德为规范来评判历史有失它的合理性,于是他另辟蹊径,从技术的角度,从制度框架来停止剖析明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的缘由,黄仁宇拓宽了历史研讨视野,从历史的小细节动身,探求宏观的历史问题,这也是他所说的“叙事无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黄仁宇愈加注重历史为什么会开展至此,所以他经过联络比拟、归结等等办法来得出结论。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分离《文艺复兴》一课的教学案例,来探究一下在“大历史观”的指导下,历史教员应当如何进步学生的历史思想才能。
以“问题”开端,以“问题”完毕
黄仁宇以“中国社会为什么不能完成代化”这一问题,而展开一系列对几千年历史的探究,在《万历十五年》亦是如此,为理解释为什么明王朝会一步一步走向衰落,他从各个角度,各个细节来论证它。以前的我们不断被框死在历史是怎样的,而不去寻求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所以,关于历史,学生需求树立起问题认识,只要脑中有疑问,有了猎奇心才会去探寻缘由,带着问题去寻觅史料,才会对历史有着更深入的了解。
而于历史教员而言,创设问题情境,不只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以《文艺复兴》为例,在停止历史教学设计时,能够设计“文艺复兴是如何产生的”,“文艺复兴是简单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吗”这些问题来贯串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发现文艺复兴的中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对古典文化并非是简单的“复兴”,这其中有继承,更有创新。应用问题来建构课堂教学,不只能够协助学生树立问题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关于历史课堂中学到的历史有更深的了解,也利于师生一同发掘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度。
培育学生的史料运用和剖析才能
《万历十五年》采用了纪传体的铺叙方式,黄仁宇用浅显易懂的言语来记叙史实,加强了可读性和兴趣性,固然结论看似平白无奇,但是它的背后,需求大量的史料来支撑,第一章《万历皇帝》所参考的书目,便有《神宗实录》、《穆宗实录》、《大明会典》等等。同样,在学生学习历史学问的过程中,也要牢牢抓住史料,提升对史料的整理和了解才能。在《文艺温习》为例,在讲述到文艺复兴的背景时,便可应用史料停止引导。
如“意大利,……那里最早呈现资本主义萌芽。这客观上需求促使一种不同于封建文化的新文化产生并且开展起来……”经过这则资料,历史教员能够让学生联络资料和书本内容停止考虑,从经济的角度的动身,文艺复兴产生的缘由。依据资料,学生能够总结收工商业曾经有了一定的开展,一些城市呈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员有认识的培育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分析才能,可以协助学生培育“论从史出”的治史肉体,构成历史学习的正确办法。
无论是从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动身,还是新课程规范的请求,都对学生的历史思想才能提出了更高的请求,而在详细的历史课堂教学理论中融入“大历史观”,对教学方式、教学手腕、内容组织的丰厚和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不只能够提升学生的发现、剖析和处理问题的才能,提升学生史料剖析才能,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历史的考虑认识和整体认识。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3
在阅读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之前,首先对其为何选择万历十五年这个时间十分不解,尤其是知道他的英文版书名“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译为“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时。对此,在看完第一章后,便有了解答,“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而就是这些在1587年前后被历史学家忽视的事件,让那之后的历史掀起了波澜,这些也是随后所发生历史大事件的症结所在。
本书一开章讲述的便是当时处于权利顶端的人物——万历皇帝,而写他出现最多的词汇便是“演戏”、“预习”等,十分具有讽刺意义,这位帝王8岁登极,“是一位熟悉各种礼仪的君主”,可以说也是一位符合以道德、礼仪所支撑的制度的君主。幼年时期他信任张居正、冯保,认真学习为君之道,是一位勤勉好学的君主;少年时期,开始希望摆脱束缚并独挡一面,而在其真正摆脱张居正、冯保阴影之时,又陡然发现自己仍无法自由,反而落入到另一个漩涡当中,而文官集团的泥沼比之前更胜。之后这个原本积极向上的君王便只能以最消极的态度去抵抗,这可以说是一位帝王的悲剧,他曾经也有抱负也曾勤勉,但在制度之下却无从反抗,最终成为在朝堂上的木偶,祭祀庆典中的演员,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位君王的心情,应当是“无奈”,对这种制度的无奈。
在书中,还有一个人物十分重要,便是张居正,此人在第一章的万历皇帝中便占了很大的篇幅,并且在随后的全文中都时时出现他的影子,可以说是一个具有重要线索意义的历史人物。张居正此人让看者内心十分复杂,他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他前后扶持明神宗10年,实现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获生机。然而,在黄先生的笔下,张居正却不仅仅是一个平面人物,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普通人,也拥有普通人的缺点。善于玩弄权术,对政敌心狠手辣,奢靡无度,在规劝帝王勤勉的同时又大量敛财,表里不一的性格使看者对其印象大打折扣。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即是在人生权力达到最高峰时猝然去世,如同闹剧一般,却任然将他的影响带向了他的身后,他的贡献、政策是实实在在的为当时的明帝国撑起了可以喘息的一角,而当这世间再无张居正时,这个庞大的帝国也只能一步步的走向灭亡。
文官集团是那个年代特色,也是使那个年代制度走向僵化的罪魁祸首,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文官,但国家的最大问题也就是文官。面对明体制下文官集团的“阴”、“阳”两重性,即人性的私心贪欲和道德伦理,张居正所在的十年新政重点便定位在改变文官机构的作风,文官制度受各种环境之累,做事缺乏条理。张居正力图振作,要求过于严厉,以致抗拒横生。在他有生之日,他犹可利用权势压制,可一旦身故,便最终全面崩溃。万历皇帝显然是没有张居正式领导全局的能力,无法制衡文官集团的矛盾,他所采取的消极方式反抗立储问题,反而使矛盾更加不可调和。多少年来,文官制度已经深刻烙印在帝国的骨髓里,万历皇帝也许除了消极怠工,已经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