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爱凡高观后感600字(2)
“至爱梵高”,就是“Loving Vincent”,是梵高写的信中最常用的结尾。电影的结尾放了很多封信的片段,最后一段最让我动容:
在大多数人眼中我是谁?一个无名氏,一个不招人待见的人,一个从来也没有,也不会有社会地位的人,简而言之就是比卑微更卑微的人。好吧。即便真的是这样,总有一天我会用我的作品告诉所有人这个籍籍无名的人心中燃烧的追求。
至爱梵高观后感600字五
动画电影《至爱梵高》是对梵高一生、尤其是他那充满争议的死亡的一次探索,通过重构可能导致他死亡的那些事件,谜底慢慢揭晓。不过,这部电影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影片导演Dorota Kobiela出于对梵高的热爱,力邀曾获奥斯卡奖的Breakthru Films团队,以一个惊人的计划为梵高献上热切也纯粹的“告白”———让梵高笔下在阿尔勒的卧室、罗纳河上的星夜、麦田里的乌鸦统统动起来,让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像梵高亲自画下的。
整个电影时长仅95分钟,制作周期却长达7年,制作团队在全世界找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深入调查了梵高生前的800封书信,一共画了65000张油画,然后以12幅/秒的速度叠加成这部油画电影作品。因为故事本身就是围绕着调查‘梵高之死’真相展开,情节也主要靠人物的访谈言论推动。所以熟悉、热爱梵高作品的人会更好地被感动。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不止是一封写给艺术家的情书,它也让每一位爱电影的观众,记起自己是为何爱上电影。困在画框上的蝴蝶。两位导演,在阿姆斯特丹动画电影节上,透露了一个关于影片的幕后细节。如果你看的足够仔细,会发现有一帧画面中,画框上困住了一只蝴蝶。
这是多么美丽而哀愁的巧合,因为这只困在画框上的蝴蝶,恰恰像极了梵高本人。“蝶”像是造化对执着的人开的一个痛苦的玩笑。不管爱什么爱得太深,便容易分辨不清自己是蝶是人。就像曾经有一位爱戏爱到疯狂的“戏痴”,他叫程蝶衣,他的执着无人能懂。梵高这只名叫“画痴”的蝴蝶,用一生绘就了极致绚烂与斑斓的色彩。遗憾的是,在他生前,所有人都当他是疯子。梵高真的疯了吗?或许吧,不然谁会动辄割掉自己的耳朵来表达爱意。又或许他没有疯,天知道那些关于他怎么“发疯”的故事,不会是某个嫉妒他的人杜撰的呢?就像《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这部影片,它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只是说,很多事都有很多种可能性。于是我们看到,那些被梵高定格在画布上的人,一一走到你面前,向你讲述他们认识的梵高。
在旅馆的少女眼中,他是迷人的艺术家,拥有与生俱来的属于艺术家的脆弱;旁人都以为医生的女儿与他两情相悦,但她自己却说,他们只是惺惺相惜的`孤独灵魂;医生的管家不喜欢他的到来,认为这个不速之客,是个会带来厄运的不祥之人;甚至连只和他有过一面之缘的船夫,谈起他的故事也会滔滔不绝,说他是被别人杀死的。为什么所有人,都那么热衷于喋喋不休的议论他人?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坐下来听一听梵高想说什么?这世界太容易把一个天才打磨成庸人了。当你害怕孤单,想要和别人抱团取暖,就不得不学着他们的样子,夸夸其谈,再频频点头附和。当你变得热衷寻找标准答案,而非相信世界的一万种可能性,你就开始变成一个无聊的大人了。
梵高呢,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永远把整颗心都掏给这个世界。他的画在说,星空会跳舞,向日葵会着火,阿尔勒的夜晚,连空气都会唱歌。是他疯了吗?我不知道,但你们这些缺乏想象力的人,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不相信梵高看到的。他是那么不善言辞的一个人啊,在生命最后留下的那封家书里,都在极力地说着:我爱这个世界。可你不愿意相信。也没有人愿意相信。大家都愿意相信故事中血腥、暴力、一切一切可以夺人眼球的猎奇细节。说他是个心思干净,空有孩子般赤诚的穷画家,切,多无聊。
至爱梵高观后感600字六
周末去影院看了《至爱梵高》,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这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唯美之作。影片最大的亮点主要集中在其油画因素上——画面由超过65000幅油画手工绘制而成,超过一百名画师参与制作,历时八年才最终完成。这是电影史上的一次大胆尝试,我认为也是极成功的一个壮举。
据说电影再现了百余幅梵高原作
影片的叙述主要借助两种画面表现手法:
一是以梵高著名的点彩画法制作成动态油画的形式来叙述故事主线——邮递员的儿子阿尔芒沿着梵高的足迹寻找他生前最后一封信的收件人,以及在此过程中接触到各式熟悉梵高的人并试图解开他自杀背后的谜团。
二是以黑白片摄影,图像经处理剪辑成一种累似素描动画的短片,以此再现受访者记忆中的梵高和生活片段。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手工油画,不仅赋予了许多梵高名作以生命力,让画中情景“活”了起来,同时也通过他画作中的人物引领观众走进画家眼中的世界:在一个寂静幽深的夜晚,星光簇簇,昏黄的路灯散发着金黄的光晕,在沉睡的小巷中唯有一家小咖啡馆还灯火通明,街上只剩下稀稀俩俩的路人和咖啡店门前的几位客人……一名身着鲜黄色上衣,头戴深蓝色礼帽的青年男子疾步走进咖啡馆寻找文森特·梵高的弟弟……
故事徐徐展开。画面的每一帧都是一副油画,感觉犹如梦幻一般站在一副巨型而无限延伸的画布前,看着无形的画笔在上面飞速作画,鲜艳的油彩,移动的世界,一下子就紧紧锁住了观众的目光,仿佛将观者的灵魂也要一并摄入画中的世界。
阿尔芒向警察询问梵高弟弟的下落(Van Gogh - Terrasse des Cafés)
影片的介绍有很多,详细情结在此就不多赘述了,虽然主人公阿尔芒犹如小说里的侦探那般,努力想揭开梵高自杀背后的真相,但他也让观众们更多的认识了那个站在画板前,手执画笔,注视着麦田,仰望着星空的,自画像中神情忧郁的红发画家。
梵高自画像
然而天才已去,悲剧无可挽回。影片真正的主题并没有局限在对梵高死因的诸多推敲揣测之中,而是更多地向观众展示了画家生命的过程,究竟梵高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曾经是如何生活的。梵高生前遭受了种种误解和不公正的待遇,不被世人接受,甚至不被父母接受。他心中极度压抑,精神一度崩溃。然而他却又是一个极为和善、友好、乐于助人的人,他所祈盼的不过是人们的接纳而已。正如片头和片尾所摘取梵高书信中的话 "I want people to know that I love deeply and I live tenderly." 一个天才、孤独、而高尚的灵魂直到死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欣赏,这不仅仅是逝者的遗憾,难道不更是同时代生者的悲哀与莫大损失吗? 格拉宁的一句话说的很对——"不知道为什么,死者比生者有更多的权利,有更多的机会"。
影片落幕,作为观众在感慨梵高的惊人天才与悲惨一生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想一想应该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呢? 是否也应该抛弃以往的定式思维和有色眼镜,而以更开放的胸怀看待他人呢? 试想梵高独特的一面造就了他的绝世名作,或许我们周围的人的“难以理解”的一面却也使得他们无可替代。Van Goghs uniqueness gave birth to his masterpieces, and perhaps those who are "incomprehensible" around us might just have made themselves indispensable. Fruit for thought.
致爱凡高观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