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电影观后感
推荐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拉贝日记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拉贝日记观后感1
看了《拉贝日记》之后,我心里想,难道我们中国人就不算是人吗,就可以随意滥杀无辜吗?日本人抓到了我们中国人之后因为没有地方放置所以就把他们拉到外地把他们杀掉了。日本人真的很可恶。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德国人,他们建立的一个机构是专门来保护中国人的,有一次日本人的飞机在拉贝毫无防备的时候进入了他的工厂并炸毁了很多的建筑,中国人民很慌张,于是中国人民特别的想进入拉贝的工厂避难,因为工厂下有一个防空洞。他们全部在工厂的门口大声的呼喊着,示意拉贝把他们放进去。但是拉贝身边的朋友却不支持拉贝这样做,因为这将会伤害更多的中国人。可是拉贝不在意,最终把中国人放进了工厂。结果果真和拉贝的朋友预想的一样,中国人一窝蜂的全部跑进了工厂。拉贝在不顾危险的情况下,想起了他的车厢里有一面很大的德国军旗,正在他要去拿军旗时,他的朋友阻止了他,因为这样会使德国与日本发起战争,但是拉贝并没有想那么多,说:现在重要的是救人。在这期间,日本的轰炸越来越强烈,于是他慌忙的跑到车厢下拿出了那面德国军旗。在他身边的中国人立马把它撑开,一边撑开一边说快点进来!快点进来!许多中国人听到了他的叫声,跑到了“避难所”下,日本人看到了德国的军旗,慢慢的停止了轰炸并飞走了。由于日本人的性质太恶劣,经过德国人领导的商量,他们和日本签订了许多的条约,日本人都妥协了。而且德国人建立了一个中国保护区,不许日本人以及各国士兵入内,是专门用来保护中国人的。德国人还派专人往保护区里送食物,就这样,拉贝被中国人名称为“中国的英雄”。
但是过了不就之后日本人就违反了条约并且提出了无理的条件,德国人不同意,于是日本人就强制进入保护区并且杀害了许多束手无策的南京居民和战士,之后拉贝来到日本皇军的办公室和他调解,但是日本皇军一点都不理会他,受尽了白眼......
其实拉贝完全可以回德国,但是他不肯,冒着生命危险都要留下来保护我们中国人,这点令我很感动,不仅会令我很感动也会令我们大家很感动,因为它不仅救了我们中国人很多次还冒着生命危险来保护我们,我们一定记得你的.,中国的英雄--拉贝。
拉贝日记观后感2
夜晚里想起他,还不想睡,等待他来到我思想的梦里。我并不害怕想起了解他的那个夜晚,反而是记忆犹新,让我不断的回想。想什么?想,他一个德国人,远渡重洋,来贫困的中国工作近半生?想,他为什么把自己的子女留在中国,在这里落脚扎根?想,他为什么不回到祖国的身边,难道他不思念自己的祖国吗?难到他不思念自己的父亲母亲吗?为什么他置自己的安全于不顾,偏偏要留在异国呢?这样的回想,勾起了尘封多年的往事,那一段不堪回首的,令人捶胸顿足的岁月,而他就是被人称为济难扶危,佛心侠骨的活菩萨------约翰拉贝。约翰拉贝先生1882年生于德国汉堡,20__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来到中国经商。
他和他的家人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年。拉贝先生的子女及外孙子女均出生在中国,并且扎根于中国,我认为能让他们留在中国出了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与传承的民族道德观深深地吸引了拉贝先生,还有源自他身上对中国,世界乃至宇宙苍生的无限感怀与侠骨柔肠。让他无所顾忌的留在了中国,留在了南京。这个曾经再1937年至1938年发生过灾难的地方。在这个时期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留下的对中国百姓最为发指的一刀,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头颅,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运。这一刀是无耻的,令人难以接受的一刀,日本人的行为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中华民族圣灵的亵渎,这种行为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唾弃和谴责。约翰先生的《拉贝日记》是对日军暴行的描写,也是对日军残酷暴行的无情揭露,该影片以约翰拉贝先生的视角让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毫无人性的灭绝残杀。虽然面对的是无情的绝杀,但是拉贝先生为了拯救那些屠刀下的百姓,拉贝先生和他的伙伴们不顾个人的安慰,共同联合起来建立了安全区来保卫无辜的百姓。
他们设立的安全区为大约二十五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的场所。拉贝先生以这样爱的方式保护中国人的生命。中国有句谚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拉贝先生就连二十万人的生命,是当之无愧的活菩萨。从历史中,我们知道拉贝先生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也深深的爱着拉贝先生约翰拉贝先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中华民族最为真挚的朋友。他济难扶危,佛心侠骨共祝天麻,他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最淳朴的爱是怎样的!
拉贝日记观后感3
观看了《拉贝日记》,较之《南京、南京》,还是稍稍喜欢《拉贝》多一点,起码它看起来像一部电影,一部完整的有故事情节、有叙事手法的电影!它虽然没有陆川的那部来的震撼,但也平淡中见真实。整部电影看完,第一感觉是描述比较客观,对于拉贝自己并没有出于第三方无谓的拔高,一个情节就是他骄傲地接收中国政府赐赉他的奖章,对阿谀他的话也悠然自得,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把拉贝刻划成一个极富人情味的可恶的小老头子,看起来令人感觉比较实在。另外一个细节就是影片透过道森博士的口说出外科医生罗伯特威尔逊与拉贝之间看似不能相合的理由:他们两人都执拗的无可救药。这些小毛病和个性,让拉贝先生的形象显得比较丰满。
影片另一值得称道之处,便是透过旁人对拉贝先生印象的逐步改观从细节处展现了他令人尊重的原因。在影片中,拉贝的言行是比较尊敬_元首的,一些史实中也能够得悉,他经常对旁人说道“他是德国国度社会主义动摇的支持者,百分百的支撑这一轨制”。而极度厌恶纳粹的罗伯特医生一开端却对拉贝不认为然,他以为拉贝只不外是在会议上喝喝茶吃吃饼干,并不会负起任何的义务,他也会同妻子多拉一齐离开南京。在与拉贝的相处中,他匆匆领会到拉贝踊跃工作,敢于贡献的崇高情怀。于是在他目送拉贝分开南京之时,才会动情地清唱起那首歌唱拉贝的歌谣。有一个资料是说,罗伯特医生给家中人的信件里高度赞赏了拉贝,说他是“在纳粹圈中高贵的人,有一副博大的襟怀,很难将他高尚的人格与他对_的‘奉承’接洽在一齐”。
另外,影片在这一基本上对当时的南京事件进行了公道的假想和结构,好比拉贝应用纳粹旗掩护西门子工厂的工人,亲眼目击日本军官的“杀人比赛”,以及为维护在学院中的中国士兵挺身而出,与朝香宫鸠彦亲王竭力交涉,又比如影片结尾处南京的百姓凑集码头,送别拉贝,这一幕固然没有在史实中记录,但是我认为无可非议,正如导演所说,“他做了一件很巨大的事,但是几乎没有人晓得他的业绩,没有人感激过他,所以我在心里觉得应当给他这样一个送别,就特殊设置了这个场景”。
整部片子的叙事流利,没有漫长之感,技能娴熟,但也许正由于此,少了一份震动,多了一些平淡,让影片仅仅只在比拟优良这个层面上大张旗鼓,我感到有些惋惜。兴许是原版有5个小时而终极放映剪辑的版本只有2个多小时的缘故,一些情节跟人物显得有空虚之感。最显明的便是张静初表演的琅书,影片中她的个人阅历简直与拉贝不任何的交加,尤其是她与道森博士之间一段有些许暗昧象征的对话和情节,显得有些过剩,也许在5个小时的版本里张静初的故事能得到更多的展示吧。另外拉贝与夫人的告别和重逢,情节的处置伎俩上有一些平实,结尾的全部镜头给人的感到(从拉贝被日本兵押解,至南京庶民的码头送别)有些煽情和俗套,但仍是令人激动,给人以美妙的感觉和慰藉的。
不知是何起因,影片在此就停止了,并没有展现拉贝回国后的个人经历,也许是之后拉贝在德国的遭受还没有得到历史学家的盖棺定论,良多记载自身就是一个迷。我目前只在张纯如著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中得到一些对于拉贝先生回国后的故事,在那里略作总结。据拉贝的外孙女厄休拉莱茵哈特供给的材料,拉贝在回国后兑现了他在南京所作的许诺,向_寄去了函件和约翰马吉拍摄的南京纪录片拷贝以及本人的手写讲演,然而几天后,他却受到了盖世太保的拘捕和审讯,忠告他不许再对这一主题进行报告探讨和写作。之后的多少年,拉贝的生活更为拮据,战后的岁月里,他更是受到了各方面比方苏联和英国对他的指控。拉贝暮年的生涯境况悲凉,他们一家人挤在很小的屋宇里,饥寒交迫。所幸,拉贝的窘境传到了中国,大屠戮的幸存者为他筹集了钱与食品邮寄到他家中,直至拉贝1950年逝世于中风。
《拉贝日记》中的拉贝先生让人肃然起敬,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任何嘉奖的言辞仿佛都不为过。我很感谢这样一部较为客观的影片,能让咱们回想拉贝以及其余南京国际保险区委员会的工作职员所作出的出色且不朽的奉献。我盼望这部影片不仅仅仅是个开始,更是可能“抛砖引玉”,将那段历史更好地展现出来。
“脉搏的每一次跳动---必胜的信心。”
“日光的每一次降临---不尽的奋争。”
这是拉贝先生十分喜欢的他的妻子多拉赠予给他的诗句,同时也是他人生真实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