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第三集观后感

关键词: 山海情第三集观后感,山海情观后心得,山海情观后感
阿祖0 分享 时间:

看完《山海情》,被故事里人物的吃苦精神、服务意识深深打动,为大山那边的“宁夏”人和大海那边的“福建”人创造的奇迹深深折服,《山海情》无疑是今年年初最真实、最接地气、最感动人心的电视剧,没有华丽的服化道,也没有动情的配音,这部剧的厉害之处就是它能直接把看剧人拉回那个纯真困苦的年代,看剧中的人与事,让我们不禁感动身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山海情第三集观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730701山海情第三集观后感1

弱鸟也能先飞 穿石还须滴水

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下党实现脱贫,鼓励他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位于闽东宁德大山深处的下党乡,山路坎坷,路途崎岖,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乡仍未能修建公路,交通十分不便。当时的下党乡,不折不扣是只弱鸟,寸步难行。“脱贫”,于下党乡可谓遥不可及的梦。如今,“弱鸟”,却实实在在打赢了脱贫攻坚的硬仗,啃下了这块无比坚硬的骨头。

那弱鸟何为先飞?弱鸟何能展翅翱翔?

首先,要胸怀鸿鹄之志。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便是基层干部应具备的鸿鹄之志。一人、一村、一乡镇经济上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落后与贫瘠,安于现状是毒药,以“心有余而力不足”为由自我慰藉是致命点。古人语:大庇寒士俱欢颜。基层干部,务须先存意识,再落行动。服务基层,实为我们广大基层干部的宗旨和核心任务。引领群众思想,树立群众信心,保障群众饱暖,基层干部应一丝不苟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干部影响干部,组织带动群众,干部群众齐聚一心,乡镇上下团结一致,建成坚不可摧的思想堡垒。

再者,要心纳滴水之力。扶贫工作任重道远,这就需要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站在统一战线,做好打持久战、久久为功的心理准备并将行动落到实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针对基层地区,需汇集干部、群众各方面力量,逐一贯彻实践。我省仍面临艰巨的任务,“快马加鞭不下鞍”,扶贫攻坚的战役,要敢于尝试,要勇于实践,更要不断坚持,才能由量的变化实现质的飞跃。在这过程中,各地区的基层工作,不容松懈。基层干部的自身素质和能力锻炼也不容忽视,上到领导班子,下至工作新人,均不可懈怠于提升自我。基层工作需调研,需考察,领导干部应针对情况明确问题关键之处,并广泛征集群众意见,争取以最有效的方案解决问题,促进基层干部于实践中不断成长。

最后,要身立基层之根。弱鸟想飞并非难事,关键在于如何飞往蓝天,拥抱白云。一个正确的方向,一个切实可行的项目,实属不易。因而,重中之重是精准定位。深入各乡镇各乡村考察实情,结合区位优势,融合地区资源,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区的发展需要地区的水土来滋润和助力。好比永泰县嵩口镇,挖掘古镇历史底蕴,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旅游带动乡镇的发展,便是如此。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方位对,定位准,发力足,方能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的场景如今还历历在目,这是激励广大基层干部满怀壮志、接续奋斗的动力。我们当以弱鸟之姿态立下鸿鹄之志向,以滴水之毅力坚持穿石之功夫,当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投身伟大事业,做到心下沉、人到地,这样我们才能更快融入基层,扎根基层,更好为基层服务,一同奋力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

#728174山海情第三集观后感2

《山海情》是一部脱贫攻坚剧,围绕西海固人民群众移民搬迁,克服困难,脱贫致富展开。故事中的种种冲突矛盾像极了我们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障碍,也正是因为这部剧的剧情贴近实际而引发了大批在基层一线脱贫干部的有感而发。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树立“一往无前”的坚定恒心。“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有一直向前,丝毫不停顿,才能距离目标越来越近。虽然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果,但目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扶贫干部此刻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要怀着坚定的恒心、必胜的信心、乘势而上、一举攻克最后的堡垒。要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扶贫对象精准、帮扶责任人精准、扶贫措施精准;始终坚持真扶贫、扶真贫,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各项帮扶政策落实到底。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发扬“吃苦耐劳”的斗争精神。蒙古马既没有舒适的马厩,也没有精美的饲料,却可以在风霜雨雪的大草原上纵横驰骋,靠的就是吃苦耐劳、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消除绝对贫困,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彻底胜利的征途同样不是平坦的,还有着许多坎要迈,许多关要闯,正是在这关键时刻,党员干部更应该弘扬吃苦耐劳精神,深入到基层,带头谋发展、促发展、助脱贫。同时,吃苦耐劳并不是下到艰苦的基层就行,而是需要撸起袖子真抓实干,要坚持探索、坚持实干,努力为贫困村、贫困户找准路子,树立独特的标识,以产业发展助推脱贫致富。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保持“不断奋斗”的拼搏意志。元朝时期蒙古马曾随蒙古骑兵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而到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骑兵参加大小战斗656次,歼敌2.2万多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战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扶贫干部要保持蒙古马不断奋斗的拼搏意志。一方面要巩固现有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要深化贫困户扶贫扶志工作,要保持扶贫政策稳定性,扶上马再送一程;另一方面,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完善产业支撑体系,解决“人走戏散”之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农民养老之忧,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解决陋俗困扰之忧。

#730697山海情第三集观后感3

选调生萌新的基层“山海情”

近期电视剧《山海情》的开播,广受好评,该剧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异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青春因奋斗而精彩,人生因磨砺而升华”,基层是关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的“舞台”,也是选调萌新一展身手,大有可为的“天地”。作为刚毕业到基层工作的选调“小萌新们”,肩负着新时代党和国家建设重任,承担着为民服务之责,要勇立潮头、敢为人先,让青春的“浪花”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奔涌向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选调生萌新当涵养“山”的乐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形象地阐述了基层工作的复杂和艰巨。“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作为一名选调生,在工作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或高或低的“山”,从语言文化的障碍,到与人沟通的方式,再到工作方法的技巧,虽然我们资历尚浅、阅历不足,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涵养“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开辟天地、创造奇迹,满怀直面困难的踏实笃定,击退因畏葸不前、举步维艰而满怀沮丧、忧心忡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选调生萌新当涵养“海”的抱负,志存高远、砥砺奋进。“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总书记这句话振奋人心,饱含深情,让每一个年轻干部心潮起伏、热泪盈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十四五”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为中国这艘巨轮行稳致远确定了新的航标和方向。“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选调萌新走上工作岗位,就要树立远大理想,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广大党员干部要立足本职岗位,学好知识、增强本领,在基层一线中切切实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田间地头里“固其根本”“浚其泉源”,努力成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新时代年轻干部。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选调生萌新当涵养“情”的初心,想民所想、乐民所乐。习近平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反复强调:实干方能兴邦、实干方能强国、实干方能富民。我们在“继续前进”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弘扬“赶考”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做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的好干部,做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的基层好干部。“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我们要拿出真情怀、真热忱,把人民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痛楚,而不是把工作当成例行公事,我们要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才能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做到全心全意爱民、贴心交心亲民、诚心诚意为民、公平公正惠民,才能彰显“无我”之大境界,成就“不负人民”之大作为。

#730698山海情第三集观后感4

在平凡人物的身上,时代的高度耀目可见

《山海情》收官,豆瓣评分高达9.4分;戳心、动情、耐品,是观众在弹幕上自发给出的评价。一部“扶贫”题材电视剧竟能破壁破圈引发全年龄层观众的追剧热潮,这对当下现实题材主题剧的创作具有值得讨论的标杆意义。

生活显影,夯实现实的厚度

毋庸讳言,主题剧创作容易形成用艺术图解主题的套路,造成主题与故事的游离,影响观众的接受。《山海情》关乎“扶贫”这一重大主题,但观众却没有感觉自己在看“扶贫剧”,“剧”本身的艺术魅力让“扶贫”这一主题成为了潜藏在其中的后景,而生活自身则浮出了水面。

让主题“隐形”,从而让生活自己展开对主题的说明,是《山海情》给人的突出印象。也就是说,故事虽然被置于国家东西部协作扶贫攻坚的政策环境中,但电视剧并没有采用通常依靠外部人物和动力来推动叙事,相反整个故事的展开都建立在村民从西海固到玉泉营、闽宁镇,从涌泉村到金滩村历史命运的变化中。从一开始吊庄移民政策实施遭遇的困难,到依靠福建对口帮扶输出劳动力和寻找到养菇产业,再到行政区划转移导致闽宁镇诸多新问题的解决,观众看到的是在这块贫瘠土地上艰难讨生活的人们,是如何在党的政策的引导下依靠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摆脱贫穷的全过程。电视剧没有强行创设过多的离奇情节,也没有塑造任何全能的扶贫英雄,甚至没有一般意义上的主角和配角的明确区分。剧中矛盾冲突都来自现实生活本身,许多人物本身也有生活原型。如凌一农教授的原型是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的菌草研究专家林占熺,剧中凌教授为打消菇民种植怕亏损的疑虑,说出“赚钱归你,亏了我赔”的承诺,林占熺在现实中也说过。

由于有丰厚的生活基础,电视剧摆脱了以苦煽情和以喜避实的两种常见创作取向,以一种正剧的艺术样态深入细腻地讲述了一段西海固人自己的“内生”故事,让农民成为主体与观众的生活经验相互激活,造就了主题剧中可贵的别样风景。

细节可感,增强故事的密度

如果说深入生活给《山海情》打下了一个稳固的基础,那么丰富可感的细节则让该剧形成了一种高品质电视剧独特的质感。

电视剧营造了西海固和戈壁滩独特的地理空间,为人物的出场和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典型环境。封闭干旱的涌泉村,飞沙走石的金滩村,黄土垒砌的简陋房屋,尘土飞扬的小学操场,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到了故事规定的时空环境中。而随着故事的展开,土坯房变成了砖房,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小汽车,破旧的衣服也换成了洋气的西服。同时,在这些环境中还有相应的时代细节来丰富支撑,如马得福报到时玉泉营吊庄办公室墙上的海吉县和宁安县的地图,储水的水窖,送海吉县女工赴福建打工的汽车车牌(宁D属固原),闽宁村奠基的日期等,都和现实实际完全一致。

109677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