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影片观后感
,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虽遭遇疫情影响,我国依然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第一书记》影片观后感,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第一书记》影片观后感(一)
小岗村的村民应该感谢沈浩书记,全国的党员更应该感谢沈浩同志。因为他用汗水和年华铸就了小岗村的今日辉煌,他用责任心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感动了所有的人。
沈浩同志一开始是迫于无奈才离开财政厅的,因为他在那里施展不出自己的才华。但是他有房有车,在外人看来,生活条件十分优越,工作也很体面。如果换做其他人,是不是会苟安于他那个位置之上,混个平安无事,优哉游哉呢?电影一开始埋下了伏笔,沈浩拔河得了第一名,然而自己却并不满足,一心只想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几个字。说明在他骨子里,任然流着一股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血液。这使他不会一辈子闷在平淡而平稳的机关工作中,而是努力寻找一个展示自己的“广阔天地”,希望自己能“大有作为”。
小岗村坊间流传着一句俗语:啥也不干,不好意思;稍微干点,意思意思;干的太多,你什么意思?!这是用来讽刺往届如走马灯一般换届的领导。与第一次大会上村名奚落他“是来镀金的”遥相呼应。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踏实做事与迅速升职在历届农村领导人身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农民们无奈而又不得不接收这一灰色的种子在乡村之间生根发芽。升迁固然能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实干又何尝不可?难道农村就只能是官员的跳板?农民就只能守着自己的田看着小康生活永远离自己那么遥远?
沈浩选择了踏踏实实地扎根小岗村,为村民谋福利,是出于一个共产党员的良知。能不能做事,不在乎官大不大。在小岗村,沈浩书写了一曲浩然长歌。第一次开村民大会,他就认识这个村不少的人,说明他对这个村的情况已经基本熟悉,反映出他踏实认真的态度。通过法律手段收回村委会的铲车,表现了他公正执法的态度,而用吊车将铲车吊出小院,又表现出他对普通老百姓的尊重。一家一户的走访,亲历亲为的劳动……这一切的一切,让人为之动容。沈浩有一颗热爱人民,热爱工作的心。再小的工作岗位,他都全心全意的投入。他没有把这当成工作,而是当成了事业,当成了用心、感情和年华去浇灌的事业。
最终,他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曾经书写历史的“红手印”又为他出现了好几次。纸上鲜红的是农民们的感激和期望,是像血一样浓浓的信任。路修通了,房子建起来了,工厂拔地而起……这都不能证明什么。老百姓自发摁下的“红手印”,一个接一个的用手机给他妻子拜年,全村人聚起来一起吃团圆饭,甚至留下他的骨灰长眠小岗村……这些才是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价值所在,才是他作为一个书记的价值所在。他实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理想与追求,是值得敬佩的高度和境界。
丈夫和儿子重新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这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善良的品质。他不仅是人民的“父母官”,而且是“人民的儿子”。他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希望。一个共产党员,出自人民之中,就应当为广大人民群众着想,站在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第一线,征地办厂是这样,披麻戴孝更是这样。电影中老带头人向他伸出了大拇指:“你是真共产党!”这简单的几个字掷地有声,代表了广大群众对他的由衷感激和敬佩。作为一个共产党人,就应当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爱人民所爱,恨人民所很,将一颗真心交给广阔的天地,在人民的团结中大有作为。
做一个大写的人。沈浩书记用自己光辉的生命告诉我们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应当学习他无私为民,艰苦创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精神,做好每一件事。在实干中,在对工作和事业的真切热爱中,更加深切地体验党性的光辉,体验人性的光辉。
《第一书记》影片观后感(二)
其实,很惭愧,我是抱着玩的心态去看《第一书记》的,但是看的时候还是被感动的稀里哗啦!沈浩是一个真实感很强的人,一个用真情来做事的人,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大道理,他反反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就想干点儿事儿”。
一个普通人做出了不普通的事情,于是他就变成了一个“伟大”的人。但是,面临着这个缺乏安全感的世界,我们总是能够轻易地给自己找借口说:“我只是个普通人。”于是乎,我就可以理所当然的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来为人处世。可是要说真的做起来的话,这些事又未必都是“不关己”。
这样,换了一个角度来看,结论是:做好本职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关于本职工作 ——《第一书记》观后感 - 阳光下的向日葵 - 阳光下的向日葵 因为做好本职工作就意味着你要踏踏实实的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情,每天都精神高度集中。不论是备课,还是上课;不论是教,还是研;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要做到百分百的精确或者说完美。我自认为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可是,扪心自问,我还做不到这一点,尽管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又,或许是我做的还不够多,不够好。
因为做好本职工作就意味着你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可是,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真的能够真的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吗?虽然新课标是要求“面对每一位学生”,可是在教学一线,我想能做到这样的老师应该是极少的。而这些少之又少的老师则被称为“名师”。于是,我们又有借口了,我们又不是“名师”,只要让大部分学生得到提高不就可以了嘛!同办公室有一位老师(也是班主任)曾经说过要把一个班级管理好就必然要以牺牲一小部分学生为代价。或许,这是班级管理的一种方式,但是那被牺牲的一小部分学生该何去何从呢?
我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作为三尺讲台上的菜鸟,我想说的是,我愿意努力地去做好这件并不容易的事情。
《第一书记》影片观后感(三)
诚然,我承认开始吸引我的是那种类似家乡气氛的环境,乡间的小道,成片的稻田,金色的菜花,古朴的民居。但是接下来吸引我的却是电影里那朴实,真实,甚至是触手可摸的那种厚重的质感,那种质感会让很多不了解皖北的人相信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且是实实在在发生在离城市遥远的那些令人新鲜,质朴,真是而感人的事情。
说实话,以我通常的关于主旋律电影的情感模式,我真的很难再次将他归于主旋律的类别里。因为多数主旋律在弘扬真善美时候,将正面人物烘托得高高至上,并不惜任何手段将反面人物五马分尸,将其人性彻底粉碎,恨不得打入十八层地狱才解恨,殊不知,这种伎俩恰恰使制片的人的人性阴暗面的马脚暴露无遗,这也许就是我们在看那类电影的同时所产生的怪怪的感觉的原因吧。
片中的主人公沈浩是个小人物,在公务员的最底层辛辛苦苦,勤勤恳恳,摸爬滚打多少年,就是没能升个一官半职。这个开头便给以现实制度,环境当头一棒。这样的人代表了一个群体,有千千万万个同样的主人公正在,以后还要,轴在自己的岗位上,社会没有给这些人以肯定,现在的状况确实也无能为力。就是这样的一个轴人,舍家弃业,一心怀揣着振兴一方的单纯并美好的愿望,走上自己的路。
对于片中的场景,我真的很难刻意的抽出几个来反映主人公的形象。也许是主人公太平凡了,就像那种掉入人堆里找不出来的那种,唯独不同的是他有颗更加滚烫的心,滚烫化为一种力量支撑着他,所以看起来他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主人公对家人的歉意,使他始终处于一种内疚中,但他的事业又不得不使他处于这种内疚中,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于是更加感到质感。另外,片中对其他人物的刻画也入细入微,让人感觉这些人就是从哪个村里临时拽出来的一样。
片中没什么大场面,但是确实有好几处让人感动的想哭的地方,记不清有几次了,只记得最后主人公和村里人吃年 夜 饭的时候,人们挨个给嫂子打电话,着实让人感动了一把,只是当时,主人公已经醉的躺在了五奶奶的床上,镜头拉高,满屋,满院子,满屋顶,满路上的人,桌子,和年 夜 饭……
故事的结尾没有刻意的安排主人公倒下的画面,只是平淡的叙述主人公得了心脏病去世了,这一手确实高,毫无做作,又让人深陷其中。只是在他女儿的钢琴声中,平静的结束了……
作为一部弘扬我党优秀事迹的电影,片中没有撼人的场面,而只是以感情为主线,在平淡的流淌中,渐渐的将故事从平凡拉向了不平凡,让人从嬉笑怒骂的生活中渐渐如到那个感动的画面里, 让人沉思,让人感悟。
